羅影



8月,華泰汽車在俄羅斯的CKD工廠開始生產第一臺柴油版圣達菲。
如今,在俄羅斯,華泰扮演的是與“當年日本人來中國”一樣的角色,“我不掏什么錢,就拿去了車型和技術。”
華泰汽車集團董事張宏亮告訴《英才》記者,華泰海外市場計劃的第一步,是將整車散件運出去,在俄羅斯組裝。條件成熟之后,華泰將直接在俄羅斯當地生產自動變速器和發動機,給當地廠商供貨,“俄羅斯跟中國一樣,他們的大部分自主品牌車企沒有能力生產自動變速器,這對華泰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相比吉利、比亞迪、奇瑞等風頭強勁的自主汽車品牌,華泰略顯低調,業績也一般。不過,業內人士對其評價卻相當正面。
汽車業資深評論家吳迎秋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大家對華泰都沒怎么注意,其實他們是有自己的東西,技術很不錯。”
清潔柴油動力發動機是華泰的特色核心技術。很多中國消費者對柴油機的印象還停留在“噪音大、冒黑煙”,但達到歐V標準的清潔柴油車,早已不是這種形象了。
在歐洲,乘用柴油車的普及率已經超過50%,比利時、瑞士甚至達到80%,在新加坡,65%的出租車采用柴油車型。但在中國,這個比例不到1%。
受汽柴比限制,中國整車企業不敢像歐洲那樣大力發展柴油轎車;眾多柴油機企業雖然看好柴油機效率,但也都不敢過分擴大產能。在吳迎秋看來,中國沒有選擇柴油動力的道路,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們自己的技術落后,如果放開,整個市場立刻就被別人占領了”。
不過,目前的情況似乎正在好轉。據公開報道,2012年,關于乘用車柴油化鼓勵細則已通過多部門會審送達國務院,一旦獲批,未來購買柴油發動機轎車每輛將獲得5000元補貼。
2013年2月,相關部門又對新能源車做出了新的定義:不僅局限于純電和混電,哪種車更節能、更環保,就是新能源車。
“也就是說,柴油和天然氣、氦氣都能歸為新能源車。”張宏亮表示,這對柴油車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
業內專家大多認同,目前氫能源汽車、電動車太遠,混合動力還不成熟,而柴油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能把性能提升和環境保護綜合起來:一是經濟節能,柴油機動力足、扭矩大,配備柴油機的乘用車百公里油耗一般比同款汽油機低30%以上;二是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量更低。
張宏亮相信,在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等技術完全成熟之前,清潔柴油車至少還有20年的發展機會。
被動選擇
中國大多數自主品牌車企,在發展初期都把精力主要放在開發車型、大量造車上,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器)通過購買獲得。
而華泰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先發展動力總成的核心技術,再開始大規模生產。其實,當年華泰的選擇,也屬無奈之舉。
在公司成立之初,華泰汽車引進韓國現代汽車的技術平臺,生產華泰吉田、特拉卡和圣達菲三款車型,銷量不錯。
當時,華泰與現代采取的合作方式是“SKD模式”,現代只給華泰供應散件,不給技術,華泰做的工作,其實只是組裝而已。
2004年左右,正當華泰準備大發展時,卻遭遇瓶頸。據張宏亮回憶,當時華泰的一款車型與北京現代形成了直接競爭關系,“對韓國現代來說,華泰生產一款車,他只能分到很少的一點提成;而北京現代賣出一輛車,50%的利潤都進了他的口袋。你說他會保誰?”
毫無疑問,韓國現代不再給華泰供應變速器和發動機。“被卡住脖子”的華泰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要么像中國大多數自主品牌車企那樣,把錢投放到車型上,從別處購買發動機和變速器,“狂造車”,擴張市場;要么把錢投到核心技術上,先研發發動機和變速器。
第二條路風險巨大,不過一旦成功,就能自己掌控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動力總成一般占據整車成本的30%。
最終,華泰汽車董事長張秀根選擇了第二條路。
對于父親的選擇,張宏亮打心底里贊成:“大家都在搶發動機和變速箱,整個產能就那么大,別人說不給你就不給你了,與其處處受制于人,倒不如自己決定命運。”
2005年,張秀根往歐洲跑了30多趟,找意大利發動機生產商VM公司和德國變速器生產商ZF公司談合作。有時候張宏亮也會跟父親一起去。
談判過程很艱難。不過,張秀根最終如愿以償,成功從VM公司引進了5款柴油發動機、從ZF公司引進了46速自動變速器。為此,華泰集團設立了一家獨立的公司,專門負責生產發動機和變速器,以技術發源地命名為“歐意德”。
據張宏亮介紹,將生產發動機和變速器的公司命名為聽起來與華泰毫不相關的“歐意德”,還有另一層用意:“我們的產品不僅僅給自己配套,還為其他整車企業提供全套動力總成,起個與華泰不相關的名字,不會讓其他整車企業產生抵觸心理。”
做汽車,是一件“燒錢”的事情,大筆投入技術引進與研發,更加“燒錢”。好在,華泰是一個多元化企業,此前在房地產等行業掙了不少錢。張宏亮告訴《英才》記者,華泰“幾乎所有的錢都放在了汽車業務上”。
“如果不把錢投在核心技術上,我可以買別人的發動機和變速器,迅速擴大銷量。但很快就會受限制。如今我有了核心技術,想開發幾款車就開發幾款車,只要市場認可接受。”張宏亮說道。
業內人士也表示,很多自主品牌車基于經濟規模下的爆發式增長,在日后埋下了隱憂——銷量上升,但利潤卻急劇下降。而華泰“先磨刀后砍柴”的道路,卻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如今,“華泰模式”已初見成效,據張宏亮透露,公司的整車業務已經能實現盈虧平衡、甚至有利潤進賬了,不再需要輸血。
核心為王
先磨刀后砍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障礙重重。
目前,國內車企自己制造發動機的方式,大部分是逆向開發:拆解現有成品、測量尺寸、模仿生產。
“逆向開發的弊端在于,你永遠不清楚正確的工藝和流程,而且測量成品尺寸會出現公差。”華泰汽車集團副總裁、華泰自動變速箱研究院院長袁敏剛對《英才》記著解釋逆向開發的局限。
相比發動機,對于國內自主品牌車企來說,自動變速器是一個更大的難題。“發動機好解決,自動變速器難解決。中國發展這么多年,始終沒有突破自動變速器的技術,被別人封鎖著。”
“中國汽車總是說以市場換技術,現在市場是給出去了,換來技術了嗎?”自稱為中國“第三代汽車人”的張宏亮感慨道。目前國內的自主品牌車搭載的自動變速器,大部分購買自日本愛信公司,一個自動變速器的價格約為2萬—3萬元,“成本高不說,關鍵技術壟斷在別人手里,是很危險的”。
袁敏剛曾在愛信日本公司和美國分公司工作過十多年,2011年5月加盟華泰。他承認,如果不是與歐洲頂級的VM、ZF合作,靠自己從零開始,華泰也是很難做出發動機和自動變速器的。
然而,引進技術只是第一步。
由于ZF公司的6速自動變速器采用歐洲人慣用的縱置技術(后驅車用),而國內汽車普遍采用橫置技術(前驅車用),因此,引進之后還要改造。
華泰在德國慕尼黑成立了一家研究院,聘請從ZF退休的前總裁擔任總經理。“從德國雇人來中國,費用太高。所以我寧愿在德國當地雇用他們,成本要低一些。”張宏亮表示,在共同開發的過程中,華泰也培養出了自己的技術團隊。
據袁敏剛介紹,經過改造的橫置6速自動變速器,將在今年底投產,其知識產權屬于華泰。
核心技術雖然有了,但要把它工程化,還有一個難題要解決,那就是零部件的來源。“很多零部件在國內找不到供應商,最后只能我們自己做。”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歐意德公司建造了占地2000余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堪稱亞洲最大、最先進的清潔型柴油發動機及自動變速器生產基地。計劃到2015年,發動機與變速器的產銷均將達到50萬臺。
如今,歐意德生產的兩款4速自動變速器已進入量產,價格不到外資品牌的一半,對國內其他整車企業很有吸引力。另外,據袁敏剛介紹,即將在今年底投產的6速自動變速器,與4速相比,燃油經濟性能節省6%—8%。
不愁市場
汽車是一個講究規模經濟的產業,企業規模大小直接影響到產品成本、盈利能力。華泰把資金和資源優先投入到核心技術上,在競爭激勵的市場中,是否錯過了跑馬圈地的最佳時機?
張宏亮并不以為然:“研發一款車型最快只需要兩年;而研發一款自動變速器需要三到四年,發動機和自動變速器匹配,還需要一年半,動力總成匹配到車上,又需要一年半。”孰難孰易顯而易見。
因此,花費幾年時間夯實了基礎的華泰汽車,如今要在“量”上發力,是“分分鐘”的事情:“今明兩年會是華泰的爆發年。”
華泰集團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0萬輛整車。張宏亮計劃,到2015年,整車銷量將達到50萬輛。
而整車業務其實只是集團業務的一部分,發動機和自動變速器是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后者的利潤要遠遠大于前者。
華泰的柴油發動機和自動變速器一方面裝配在自己的SUV及轎車產品上,另一方面給國內其他一些主機廠配套,還有一部分將出口海外市場。
據悉,華泰已與十多家車企簽訂了供應發動機或自動變速器的協議,包括北汽、上汽、通用五菱、榮威、力帆、江鈴等。
其中,僅與通用五菱一家的合作,就能消化華泰三四十萬臺發動機的量。“通用五菱的小面包車銷量有100萬臺,大部分賣到偏遠山區,在那些地區,加油不方便,消費者喜歡買油存在家里,但汽油是不能隨便購買的,而柴油燃點高、安全性高,可以隨時買了帶走。而且柴油動力足,也更適合山區拉貨的用途。”據張宏亮透露,歐意德公司已與通用五菱簽訂了合作協議,并已提供樣機給對方做匹配標定實驗。
除了商用車,要求“大馬力、不易燃”的軍用車,是柴油發動機的另一塊大市場。目前,除了歐意德,國內其他主要的柴油發動機生產商還有福田康明斯、云內、江陵等,但能生產達到歐V排放標準、全系列柴油發動機的公司,并不多,歐意德是其中之一。
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整體前景,張宏亮持樂觀態度:“我認為中國的汽車市場到2020-2025年才會飽和,目前才1000萬輛,而美國高峰時期達到3000萬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可走。”
事實上,華泰的市場并不局限于國內。張宏亮一再強調:“我們的市場是全球的。”
在歐洲,由于本地生產成本太高,意大利VM公司選擇從華泰回購清潔柴油發動機,賣回歐洲。
法國一家車企已與華泰達成初步意向,將其在中國生產的車全部搭載華泰的自動變速器——這家車企在國內的產量大約為100萬臺。“如果用得好,他們會在全球范圍內都用我們的變速器,那就是300萬的量。”
而俄羅斯和印度,更是華泰在海外的大市場。由于當地的自主品牌車企也缺少動力總成技術,而消費者又特別喜歡大馬力的柴油車,因此,華泰在印度和俄羅斯很受歡迎,不少廠商主動邀請華泰去合資。
除了本文開頭提到的CKD工廠外,華泰還將在俄羅斯71個城市建立84家華泰汽車4S店。
此外,華泰汽車還通過技術合作、SKD等形式,進入了馬拉西亞、安哥拉、哥倫比亞、智利、伊拉克、迪拜、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張宏亮內心有著深厚的“汽車情結”:“現在我的精力就是全心全意做汽車。對于其他我沒興趣。做汽車在我內心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遠超過壓力帶給我的影響。要不然也不會逼我自己。”
在張宏亮眼中,做任何其他行業都沒有做汽車的成就感強:“你覺得房地產能支撐中國嗎?中國的第三產業又能支撐多久?現在連美國都在回歸實業。如果沒有實業,第三產業就是虛影。而沒有實業,意味著沒有自主品牌、沒有民族工業。”
自稱是“思考能力強的綠色人”的張宏亮感慨道:“留給自主企業的時間不長了,用不到10年,可能5—6年的時間,如果實力沒有增強,意味著我們之后的處境會更惡劣。”
車企最后拼的是平臺
誰對成本控制得好,誰就能成功。
在柴油動力方面,最早開始做、也是如今世界公認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大眾汽車。除此之外,大眾在平臺共用和模塊化方面也做得很好——這是張宏亮認為目前最值得華泰學習的對象。
所謂“平臺”,簡單的說,就是指汽車的底盤和車身結構。平臺確定之后,可以再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外形、排量不同的引擎、不同的電子系統……但這些都只相當于“衣服”,作為“骨架”的平臺,才是決定一輛車性能的核心因素。
同一平臺的產品大量采用通用化的零部件和總成,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采購成本;在研發方面,一個平臺上實現了技術突破,等于這個平臺上搭載的所有產品都實現了技術突破,大大降低了開發費用。
世界上第一個轎車平臺在德國大眾誕生,通過平臺戰略,大眾整合了其產品系列,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加快了新產品推出的速度。
張宏亮告訴《英才》記者,華泰也正在走平臺化與模塊化之路:“這是車企的未來——誰對成本控制得好,誰就能成功。”
目前,華泰有B11平臺、圣達菲平臺、特拉卡平臺、B21平臺。“其實我們在設計之初并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但是現在我們有了經驗,后期開發的車型首先考慮平臺優化,比如規劃中的A25車型可能作為圣達菲二代、采用圣達菲的底盤來開發。”
張宏亮對華泰未來的規劃是:整車方面形成SUV、轎車、MPV、新能源車及皮卡五大車系,全面實行平臺化、模板化開發與管理;動力方面,完善柴油發動機型譜,形成1.0-3.0升涵蓋所有A0級至C級車搭載需求的全系列、清潔型轎車柴油發動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