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牧真
摘要:愛倫坡作為世界文學大師,他對法國象征派詩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坡獨創性的文學理論對法國象征派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象征派詩人的很多理論都與他有所關聯,比如波德萊爾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美女之死;特殊美;現代美學
愛倫坡在他的著作《創作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美女之死”這一主題。他在文中指出:“憂郁是所有詩的情調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則是所有憂郁的題材中“最為憂郁的”,因此,“當死亡與美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最具詩意。愛倫坡由此得出結論“美女之死無疑是天下最富詩意的主題”。
這種審美態度在作品中多有體現。以坡的代表作《烏鴉》為例,這首詩的發表為坡在世界文壇上贏得了一席之地。《烏鴉》集中體現了他的詩歌創作理論。這首長篇敘事詩共一百零八行,采用坡慣常用的題材即“美人之死”,表現了美女的夭亡和失美的憂傷。詩歌敘述的是一個戀人在黑夜哀傷已故情人的故事。全詩籠罩著一片哀怨恐怖的氣氛,烏鴉這個意象便是主人公內心世界憂郁絕望的象征,烏鴉啄食著愛倫·坡的心,黑暗吞噬著坡的靈魂。
愛倫坡作品中經常出現“美女之死”的情節。他的作品中典型化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一個美麗的少女或少婦,她們都有金黃色或是烏黑發亮的長發,蒼白的皮膚,光潔如大理石的雙手,高高的額頭和明亮的眼睛,等等。這些女性的名字如海倫、尤拉麗、安娜貝爾和萊吉亞等,無一不是悅耳動聽的,而且常常與“光明”有關。與之相對應的,愛倫坡作品對女性的描寫也常常使用radiant(光芒四射)、gleam(閃亮)等詞。我們可以從中體味到愛倫坡對理想女性的定義。具體到《萊吉亞》中,愛倫坡對萊吉亞的外貌有著細致入微的描寫,從前額、皮膚、頭發、鼻子、嘴巴、臉龐、牙齒、下巴一直到眼睛,無一遺漏。可以說這是愛倫坡所有作品中對于美女形象最完整、最細致的描寫。萊吉亞的脆弱、純潔和美麗,正是愛倫坡心目中理想化的,甚至是神化了的女性美的完美體現。但在愛倫坡的作品中這些美女的歸宿都是死亡。
愛倫坡之所以在大量作品中對“美女之死”這一主題不厭其煩地進行刻畫,源自他帶有濃郁的個人色彩的“令心靈顫動”的美學原則。坡的故事基本上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描寫美女及其死亡,而另一部分則刻畫敘述者,也就是悼亡的戀人的反應與思念。他并不僅僅把筆觸局限在“美女之死”本身,而是詳盡地刻畫了悼亡戀人的復雜感受,描繪了追求永恒的美時那種“強烈的純凈的激昂”,使死亡與美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正如莎士比亞讓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身死的結局所帶給眾人的震撼,愛倫坡的“美人們”之所以讓人心顫也是由于她們的命運。有什么比潔如白玉的美人更能象征理想、美德和純潔的情感——比如屈原在《離騷》中所寫的香草美人,而又有什么比死亡更能代表黑暗、悲慘和無奈的?美女與死亡的結合一方面表現出了如同把鮮花片片揉碎的強烈震撼的悲劇性的美學效果,一方面則表達了作者對于理想與現實,美麗與命運的深深感觸。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不惜以理想化美女死亡的代價來達成對美的感受的提升。典型如《睡美人》就是這樣一首詠死之詩。愛倫坡先將背景設定在一個幽靜的山谷,接著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少女伊雷娜的安詳睡態,其中“怎樣看也不會睜開眼睛”、“安睡著的靈魂”、“你的蒼白”的描寫把人帶入深沉的痛境。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把沉睡與死亡聯系到一起指出伊雷娜將永遠沉睡,再也不會醒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伊雷娜死亡的極度悲痛之情同時也是對“紅顏薄命”的世態常情的感觸。
波德萊爾的讓人幾乎不能理解的“特殊美”也是來源于“美女與死亡”的結合。傳統的浪漫的詩人會費盡心思地去描寫其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如何的閉月羞花,如何的沉魚落雁,叫人迷戀而不能忘。然而在波德萊爾的《腐尸》中,詩人卻借助想象來描寫他深愛著的美人的一具腐尸。試想有哪一個美人能躲得過衰老和死亡,無論你如何的羞花,如何的落雁,終免不了日后的老丑之態。正如莫泊桑的《項鏈》所寫,現實與命運常常會將美貌摧殘。所以詩人說“到時候,我的美人喲!告訴蛆蟲,它們定會把您吻吞;舊愛雖然解體,但我已保存了愛的形姿和神髓!”越是愛的深切越是感到生命的殘酷,波德萊爾通過獻上這樣一朵丑惡之花,由此來表達自己熱烈的特殊的愛情觀。這種反傳統的表達方式來自于作者對社會的一種絕望,一種歇斯底里,來自于苦悶、彷徨、反抗等情緒的反映。這些情緒在我們看來是憂郁、悲觀的,但是波德萊爾卻恰恰認為“愉快是美的最庸俗的飾物,而憂郁才可以說是它的最光輝的伴侶,以至我幾乎想不出一種美是不包含不幸的”。波德萊爾的腐尸之美也是“美女與死亡”結合的產物,但是波德萊爾的表達則是近乎瘋狂的惡魔式的激蕩。
可以看出,波德萊爾的美學觀念是受了愛倫坡的影響,愛倫坡作為美國浪漫主義早期詩人,他與波德萊爾等象征派詩人有著很多共同的地方,其最深遠之處就在于坡的美學觀念對于波德萊爾的影響,二者可以說是傳承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董衡巽.美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54.
[2] 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M].郭宏安,譯.桂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81.
[3] 姚乃強.西方經典文論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 波德萊爾.惡之花[M].郭宏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