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瑞



世熙傳媒最近遭遇的事情頗有些無奈。本已與荷蘭某大型模式公司達成口頭協議,引進的節目模式被某衛視定為重點項目,已經開始動作,但模式公司突然收回承諾。馬上就要開始錄制的節目,卻出現這樣的情況。解決這個“事故”的路有兩條,最簡便的一條是繼續按原計劃進行,只需在細節處做些“投機”,節目便可照計劃播出。畢竟,在模式節目泥沙俱下的現實下,抄襲或者無授權上馬一檔節目的現象不鮮見。但世熙傳媒最終的抉擇卻是大刀闊斧地修改,徹底換掉已做好的舞美,在不可逆轉的現實下,通過自己多年的模式節目積累,既保證了節目的按計劃進行,又沒有違背尊重版權的信念。
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說,世熙要做一家新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媒企業,任何捷徑都走不得。目前國內缺少真正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做內容生產的公司,世熙傳媒的夢想就是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和領軍者,而夢想的實現需要四個戰略。
戰略一:
做本土精神與國際規則的融合者
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模式引進多了,會失去自己的創意。但世熙的實踐證明,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劉熙晨說,必須要引進節目模式,必須與國際接軌,不接軌永遠都是自娛自樂。
節目模式在國際上有一套成熟的運營機制和商業機制,而在剛剛興起模式熱的中國市場,這些規則都沒有成型。如何將國際規則與本土精神結合,并推動中國模式市場機制的建立,是世熙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世熙所提倡的本土精神就是中國精神,國際規則與本土精神融合就是與國外公司的合作要體現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主流價值觀的關鍵詞包括開放、包容、勤奮,具體到執行中,就是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國外的先進模式,真正了解歐美市場的模式,包容各種各樣的創新內容,再以中國人特有的勤奮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出中國自己的節目模式,與國外媒體正面PK。
在劉熙晨看來,現在模式引進不是多了,而是還不夠。之所以會出現“模式引進多了,會失去自己的創意”的聲音,是國內電視人對模式的理解還不到位。很多人對模式的態度是拿到手就改,最后把節目做成四不像、大雜燴。作為老電視人,世熙傳媒執行總裁汪炳文感觸更多。節目模式剛進入中國時,模式只是個參考,做節目依靠的是經驗,但現在他越來越感覺到嚴格按照Bible執行,節目受益更大。這兩位節目模式的先行者都強調要尊重模式,如此才能體現模式應有的價值。
模式這兩年在中國漸火,中國電視人逐步認識到它的價值。這對劉熙晨來說,是一件很欣慰的事,只有市場火熱了,才能利用市場的手推動模式市場機制的建立。世熙傳媒從2006年起步時,就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劉熙晨說,市場機制是中國模式產生的最重要動力。
大量引進歐美節目模式,還推動了其他方面與國際的接軌。比如,中國藝人的職業性問題。過去,中國藝人上電視展現的都是最美而非最真實的一面,隨著模式的進入,藝人在電視上越來越多地展現出真實形象。藝人的工作本就是娛樂觀眾,但國內之前的環境神化了藝人的地位,藝人娛樂觀眾的意識不夠。而模式的進入摘下明星的光環,把他們還原為真實的個體,為觀眾傳遞了更多快樂。
戰略二:
做節目模式合作規則的建設者
2007年,世熙傳媒引進英國BBC電視臺火遍全球的Strictly Come Dance,當時國內沒有先例,從授權價格、授權期限到雙方的權利義務等每一條細則都要世熙傳媒自己摸索。模式的授權方面,成片節目的播出范圍、包不包括點播權、能不能在海外播出、對引進節目的服務是怎樣一個范圍,這些都是世熙在七年的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來的。
剛開始引進模式時,電視臺不愿意見飛行制片人,擔心其會阻撓電視臺對模式的改動。做《舞動奇跡》時,英國來的飛行制片人來中國三天,只在電視臺開了一個小時的會,其余時間劉熙晨一直陪著老外旅游。世熙傳媒一開始站在電視臺的立場上,但隨著對模式理解的深入,越來越站在模式方的立場上協調關系。世熙傳媒副總裁、模式中心總監楊南說,飛行制片人或者節目的制作人或者Bible的寫作者,是“活的Bible”,他提供的信息是Bible里沒有的,有些創意和細節必須經他的講解才能理解透徹。
世熙傳媒積累了豐富的模式本土化經驗,它反對對模式理解不夠而想當然地修改。有的模式公司向電視臺提出,看樣片自己做節目是一個價格,有Bible是一個價格,有飛行制片人指導則是另一個價格。“這是違反規則的”,劉熙晨說,這類模式公司根本沒得到國外公司的授權。世熙傳媒與電視臺合作時一直宣傳一個理念:購買的模式一定要有Bible,單純創意的銷售不是模式銷售。一旦簽約,在海外模式方派來的飛行制片人的指導下,模式公司與電視臺共同參與本土化的工作,這是模式合作的規則。“這些規則都是我們在和電視臺合作時逐步普及的,除了完成節目,我們還要及時糾正損壞節目模式發展的做法。”
作為最早與國外合作的模式公司,世熙傳媒還承擔著與海外模式方合作規則的建設工作。除了與BBCW多年的獨家合作,世熙傳媒與其他知名國際模式公司也保持著全方位的戰略合作,服務和信譽得到各大模式公司的認可,改變了海外公司對中國公司缺乏信譽的刻板成見。剛剛結束戛納之旅的世熙傳媒與一家以色列公司一口氣簽訂了六個項目的合作,談判進行得很快也很順利,劉熙晨說這都歸功于世熙傳媒多年合作中講信譽、服務細致積攢的好口碑。
七年間,既合作過非常成熟的大模式,如《舞動奇跡》;也有新的別的國家還沒做過的模式,如《一座為王》。合作的結果有好有壞,但世熙傳媒在合作中都盡力讓國外合作方充分了解中國的市場條件。中國與國外制作環境最大的不同是,很多節目的準備時間遠達不到歐美國家那樣長的周期,項目一旦確定,很短時間內就要完成。這一點必須讓國外模式公司了解,并盡量給予有效的配合。當前的現狀是,雙方一旦達成口頭協議,國內的模式公司就開始動作。這種規則目前已被海外模式公司了解和接受,合作已達成默契。
但個別模式公司對中國市場還是心懷傲慢。如前文所述,與荷蘭某大型模式公司已口頭達成的某項合作,卻遭遇了反復,這給世熙傳媒帶來很大損失。這家荷蘭模式公司與中國有長時間的合作,他們已了解中國市場,但當模式在中國市場上成為緊俏產品時,卻表現出待價而沽的傲慢。劉熙晨對這樣的傲慢表示強烈反對,他說:“國際模式公司只有了解中國市場,才能做好中國市場。在中國人開始講規則守規則的時候,外國模式公司更應該講究規則遵守規則。這不只是對一個世熙傳媒的尊重,而是對整個中國市場的尊重。”
戰略三:
做制作水準國際化的踐行者
國外公司在合作中,對中國節目制作現狀的評價是硬件好,但制作水平普遍不高。從作坊式生產跨越到工業化生產是中國電視節目做大做強必須邁出的關鍵一步。
劉熙晨介紹,合作中接觸到的很多電視人仍然認為節目制作是手藝活。這種作坊式的制作理念保守封閉,一旦缺失某個人員,整個組織便會癱瘓。世熙為實現做行業標桿的夢想,一直在公司內部積極推進工業化,劉熙晨對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培養新的制作理念,提高制作水平,通過模式節目的制作形成準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的缺失,影響公司項目的運轉。
從電視臺到模式公司,汪炳文的角色有了一個調整。管理不再依靠過去的權威,而是靠既定的標準化程序,作為領導,他只需說幾句話,其他的流程有規范指導,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全程盯著下屬。“之前我們強調的是人的素質,到世熙接觸到一些國際理念,也去了戛納,接觸到國際制作人,慢慢地體會到,團隊建設與節目制作應該按標準化來操作。標準化的意思不是說你要找一個多優秀的人,而是你要找到一個素質高的團隊,按照標準化來操作。”
楊南的模式中心是世熙傳媒工業化水平最高的部門。部門十個人多半是海歸,這個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團隊,成員多是創意文化產業與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進入世熙后,他們獲得了大量的節目模式實踐機會,逐步積累起豐富的專業經驗。模式中心每周有一個推新會,部門每個人負責不同區域和公司提出自己的提案,推新會上進行內部評介,得出的結果再同時推給劉熙晨、汪炳文與制作部門。模式中心的工作流程和細節也有一本Bible,當中有商務談判的規范、提案的規范、部門運作的規范,實際工作中規范不斷增加,Bible越來越厚。
這個年輕團隊的成績備受汪炳文肯定,“一般他們看準一個模式,我們內部推介后覺得能推給某個臺,基本就八九不離十了。”具體哪個模式推薦給哪個電視臺,世熙傳媒會根據對方的實力判斷。汪炳文介紹,如果對方實力很強,那就直接把模式授權;如果對方實力一般,要求聯合制作,世熙傳媒就出制作團隊;如果對方制作團隊做出來的東西粗制濫造,那它就被排斥在世熙傳媒合作對象的范圍之外。“我們不是為了賺模式的錢,而是要確保模式能在國內發揚光大。我們有這樣的責任。”汪炳文說。
劉熙晨認為,打造一支新型、開放、有先進理念并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制作團隊,是世熙傳媒的核心人才戰略。除了引進一流的人才團隊之外,世熙傳媒還在培養自己的人才。去年11月,世熙傳媒與中國人民大學攜手成立電視及多媒體創新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肩負三項職責:孵化新創意、推出年度中國模式節目報告、培訓人才。世熙傳媒每兩周邀請一位國外優秀制作人來人大授課,用先進的理念和制作方法來提高世熙團隊的制作水準。
同時,世熙傳媒在歐美市場雇傭了一個國際團隊,這個團隊有五個人,相當于一個核心導演組,他們主要負責醞釀新模式,這個團隊在節目制作、人員培訓方面亦是世熙傳媒有力的支撐。
與人大合作的培訓面對社會其他電視機構開放,世熙傳媒并不吝于為競爭對手提供進步的機會。劉熙晨更愿意看到所有媒體人都提高水平,“這是中國市場需要的。只有大家都起來了,市場才會起來。即使培養了對手,并不會影響我們什么,反而會讓他們記住世熙的品牌。”
戰略四:
做創新發展模式的探索者
成為新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媒企業,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作支撐,世熙傳媒在三個方面對新發展模式展開了探索。
一是模式的孵化。目前世熙傳媒已開始這方面的工作,將在今年的大活動中推出模式孵化方案,并計劃推出一個向國際市場輸出的節目模式。模式的輸出必然伴隨著中國制作人做飛行制片人去模式購買國作指導,所以世熙傳媒的眼光看得更長遠,孵化模式的同時加強團隊的制作力量,實現制作的海外輸出。
另一個探索方向是整合國際資源,包括和國際上大的內容制作公司和新媒體合作。世熙傳媒確立了以內容為中心的產業布局思路,圍繞內容中心,模式、制作、營銷、情報整合布局。
另一個是與資本共舞。劉熙晨早就認識到,只有和資本合作,才能加快公司的發展。世熙傳媒剛完成首輪4000萬元的融資,投資方是廣東廣電基金。選擇這個投資方的原因是,它對產業的理解與世熙傳媒一致,此外它的加入將會帶來后續資源的整合,廣東廣電基金所掌控的有線數字系統將為世熙傳媒的內容提供播出平臺,與廣東衛視的合作也在后續計劃中。首輪融到的4000萬元將投入到自制節目制作、模式資源整合和品牌推廣、人才戰略的實施上。
世熙傳媒探索的這一條發展道路,沒有可參考的Bible,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楊南最近一直在思考一種新的合作方式,像電視劇制作一樣,模式公司做好模式樣片,然后再分銷給電視臺。這個想法如果實現的話,將開啟一種新的營銷方式,但付諸實踐的過程中隱藏著各種風險,創新和風險從來都形影不離。
無論是節目形式的創新,還是發展模式的創新,都離不開人才。
世熙傳媒的求賢若渴曾給公司帶來一些困擾,也給了外界世熙人員流動頻繁的印象。“人員流動很正常,引進來的人才如果堅持小作坊式的制作理念,不為客戶負責,這樣的人斷然不能長期留在世熙。外界只看到走掉的人,卻沒看到新來的人,來的人比走的人更適合世熙。” 劉熙晨并不認為人員的流動是一件消極的事,在他看來,這恰好體現了世熙傳媒對本公司企業文化和運營理念的堅持。世熙傳媒的理念是以客戶的成功作為自己的成功,管理和制作向工業化方向發展,做學習型、市場型、創新型團隊,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世熙傳媒的人才之門永遠向志同道合者敞開。
“習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個人夢連著中國夢,所以世熙傳媒的夢也連著中國夢。做新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媒企業就是世熙傳媒的中國夢!過去我們這樣做了,以后還要堅持做下去。”劉熙晨的每個字都說得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