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人性化設計的倡導,“體驗”作為一種展示設計新理念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與認同,本文針對體驗性展示設計的內涵與實現兩個主要方面進行論述,并具體闡述了虛擬幻境、場景展示、行為互動、藝術審美四個方面的體驗營造,以期促進體驗性展示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相互推動。
關鍵詞:展示活動;展示道具設計;人性化設計
1體驗性展示設計的內涵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后出現了體驗經濟這一全新的經濟形態,約瑟夫·派恩和道格拉斯對于體驗經濟的定義為“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在這樣一個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理念的經濟時代背景下,體驗設計應運而生,其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設計中,在設計中把服務作為“舞臺”,產品作為“道具”,環境作為“布景”,力圖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美好的體驗過程,實現從設計到消費完成全過程以用戶及用戶感受為中心的人性化。展示設計作為設計領域一個正在快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分支,也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實現著從以物品陳列為中心到以信息傳達為中心再到以人的體驗為中心的轉變,體驗性展示設計強調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借助人類追求娛樂、對未知的好奇、渴望逃避現實、追求美好事物等天性進行體驗設計,通過觀者自身與展示對象的交流互動及其之于展示對象的親身體驗過程,加深對對象事物的關注、認識、理解與記憶。
2展示中體驗的實現
“展示中的體驗是集中在某一對象的感知,強調的是通過體驗去加深對某一對象的深刻理解與認識”。要達到這一點則要求設計師切實的了解觀者的需求,以觀者需求為中心進行由內向外的設計,制造大家需要的體驗并努力促成這一體驗的實現從而更好地體現體驗性展示設計的內涵,完成體驗性展示設計的目的。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體驗做出了分類,在《體驗經濟》中,約瑟夫·派恩把體驗分為四種,其主要為娛樂體驗、教育體驗、遁世體驗、審美體驗,筆者認為這一分類主要突出了體驗的作用。卓嘉所著的《體驗式展示設計》,將展示空間中的體驗分為無處不在的娛樂、逃避現實的渴望、對未知領域的好奇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四個主要方面,從觀者的需求出發指導展示中體驗的制造與實現,以展示活動為基礎針對有選擇性的體驗進行設計實踐,更好地促進觀者與對象的互動,增強其對于展示對象的記憶,推動展示效果的優化及展示目的的完成。對展示中體驗的正確理解與分析是體驗實現的前提,同時適宜的體驗營造也是體驗實現不可或缺的條件。
(1)虛擬幻境。借助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媒介藝術的發展,展示語言的表達走向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從圖片、實物、景觀等傳統元素到聲、光、電的運用,給觀者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虛擬幻境就是這樣一種運用特殊設備打造集視、聽、觸等綜合效應于一體的虛擬場景,在這樣的虛擬幻境中人們可以實現身臨其境的體驗以及沉浸其中的快感。網上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網絡展示平臺,這一革命性的舉措借助虛擬技術將逼真的3D場景呈獻給觀眾,讓人們免去排隊的煩惱和旅途的辛苦,坐在電腦前即可欣賞精彩的世博展覽并沉浸其中參與互動,被稱為“一屆永不落幕的世博會”,如(圖1)。
(2)場景展示。通過真實場景的構建喚起人與物之間固有的情感連接,在對周圍環境傳達出的信息作出回應的同時實現人與對象的情感交流,打破了建筑與展品的界限,觀者置身于場景中往往會忘記展示活動的存在而成為展覽中的一個角色,真實場景所具有的生命性、形象性使體驗變得更加強烈更加生動自然。北京消防博物館中的地震平臺通過實景搭建,以酒吧一角這一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為展示空間,模擬發生5級地震時的房屋現場,參觀者以酒吧顧客等身份進入屋內正常活動,隨之地震發生,人們開始在解說員的指導下進行躲避,參與體驗后的觀眾普遍反映對地震有了更加切實的了解與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防御意識,展示活動因此達到了最初的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這正是通過場景展示的搭建凸顯體驗力量的一個典型案例,如(圖2)。
(3)行為互動。據調查資料顯示,人們通常會記住聽到信息的20%,看到信息的30%,看到并聽到的50%,說過東西的70%,說過并做過的90%,在體驗營造方式中,運用觸動、操作等的行為互動展示可以有效加強體驗感受進而加深關于對象事物的理解與記憶,展覽在向觀者的視覺、聽覺發出信號的同時,通過提供可操作的展示內容邀請觀者加入其中,換言之,人們在看、聽、思考之外還要結合生理行為的運用實現對對象事物的操作,這種多感官的調動加強了體驗的感受優化了體驗的效果。行為互動的運用要求設計師充分掌握觀眾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模式,同時還要使人們在操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主創作的能力,給予觀眾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使人們在創造中獲得更具娛樂性與獨特性的體驗。南京云錦博物館的傳統云錦織造工藝展示獨具特色,除了師傅們在實體織機上進行真實紡織活動的展示外,還專門設有供觀者操作實踐的織機,人們通過親身參與體驗織造,收獲娛樂的滿足感與創造的成就感,體會傳統技藝與云錦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圖3)。
(4)藝術審美。藝術的審美把握始終是展示空間藝術作品的重要標準,也是滿足人們追求美好事物、實現審美體驗的必要條件,在展示中靈活運用繪畫、雕塑等純藝術的元素并將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為傳統藝術表現注入新的活力以滿足新時代下人們對審美體驗的追求。另外在展示空間色彩、光影、造型等展示語言的表達中同樣應遵循形式美的法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審美追求的滿足。
3結語
運用體驗的方式傳達展示主題是傳統展示設計向現代展示設計轉變的具體表現,以受眾為中心的體驗設計新理念打破了以展品為中心、視覺設計為重點的說教型展示方式,改變了傳統展示中信息單向傳播的局面,開啟了雙向甚至多向的信息傳播路徑,為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角色互換提供了可能,其二者共同分享、創造并構建信息的意義,與此同時,觀者實現了對信息的主動接收與自主創造,在更具人性化的交流互動中獲得獨具特性、愉悅美好、全面綜合的感受體驗,從而完成對展示信息最大限度上的理解與掌握。
參考文獻:
[1] 錢鳳德,孟令花.淺談展示中的體驗[J].藝術科技,2013(3).
[2] 李光,黎黎.互動展示設計的技術與藝術[J].美術學報,2012(3).
[3] 丁斌.交互與體驗——當代展示設計的新概念[J].中國廣告,2008(2).
[4] 李穎,劉慧.淺談體驗經濟在展示設計中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3(3).
[5] 吳衛光.展示設計與綜合體驗[J].美術學報,2012(3).
[6] 胡星哲.淺談展示空間設計的互動性[J].美術大觀,2012(2).
作者簡介:馬寰(1984—),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現任職于西安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現代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