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
71歲的張大媽近1年來右腿出了問題。剛開始走百十來米右小腿肚子就酸脹不適,停下來休息兩分鐘才能接著走,再走百十來米又出現上述情況。張大媽的腰椎間盤突出是多年的老毛病了,張大媽雖然覺得這次和以前犯病不完全一樣,但還是認為老毛病又犯了,趕緊休息、吃藥、貼膏藥、理療,可折騰兩個月下來,這走路腿疼的毛病不僅沒緩解反而加重了,走三十來米右小腿肚子就開始疼了,以至于后來張大媽哪都不愿意去了,就想在家里待著。這時一個街坊聽說了張大媽的情況,建議她去血管外科看看。
于是張大媽來到醫院血管外科,門診醫生查體發現張大媽右側腘動脈搏動明顯減弱,右側足背和脛后動脈未觸及搏動。初步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住院后下肢動脈造影顯示,張大媽右側股淺動脈中段重度狹窄,幾近于閉塞。醫院為其實施了右側股淺動脈支架成形術。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呈明顯的逐年增加趨勢。大樣本研究結果發現,60歲以上普通人群下肢動脈硬化患病率為16.4%,而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患病率更高,為19.47%。盡管如此,目前群眾及基層醫務工作者對該病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容易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誤診和延誤治療。
據介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按照病情的輕重可分別表現為下肢的間歇跛行、靜息痛、潰瘍和壞疽。張大媽的癥狀就是典型的下肢間歇跛行,支架成形術后,張大媽下肢血供得到改善,腿疼的毛病再也沒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