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昌
【摘 要】社會新聞對晚報、都市報來說,可謂是“看家本領”。這類報紙之所以能迅速占領市場,成為老百姓的重要精神食糧,每天版面上大量好看、可讀、有趣的社會新聞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新聞貼近社會、貼近民生、民情,能夠激起讀者某些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但如今在互聯網、微博等新媒體的沖擊下,以及新的輿論宣傳環境下,傳統社會新聞的操作方式受到了挑戰,新形勢下社會新聞報道該如何創新與突破,才能繼續成為晚報、都市報吸引受眾的“王牌”,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思考。
【關鍵詞】社會新聞 四度 創新突破
一、目前社會新聞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業界和學界對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均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甘惜分的《新聞學大辭典》中將社會新聞定義為“反映社會生活中體現社會倫理道德的事件、社會風氣、社會問題、風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會上的奇聞軼事的新聞。”大多數人認為,社會新聞一般是指相對于政治、經濟、科技、文教新聞而言的,不受行業的局限,側重于報道社會上或自然界中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的一類新聞。社會新聞以整個社會為背景,反映社會生活、社會問題,包括倫理道德、人際關系、社會風尚、各種社會變故、自然變異等等。
由于社會新聞報道的大多是和老百姓聯系最為密切、市民最為關注的新聞,很大程度上能滿足讀者的種種信息需求和參與社會、關注社會的愿望,因此成為讀者最愛看的新聞。
采寫和報道社會新聞是眾多都市報和晚報的重頭戲,但從目前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形勢來看,尤其是新的輿論環境下,社會新聞報道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社會新聞的報道面過于狹窄,信息源比較單一,過多的關注于來自公檢法司等部門的新聞,過多的關注殺人、防火、搶劫等刑事案件,過多的關注交通事故等報道,有趣的、好玩的社會新聞分量不夠。
二是內容膚淺、格調顯得不高。正因為社會新聞的主要新聞來源是公檢法司等部門,導致犯罪、案件等新聞占據了版面相當大比例,報道內容涉及敲詐勒索、強奸猥褻、投毒、販毒、偷盜搶劫、行騙、拐賣綁架、殺人行兇、非法禁錮、破壞公共設施等各類罪案。一些把關不嚴的報紙,甚至將色情和暴力題材當成媒體吸引讀者的賣點。社會新聞的人文關懷不夠,過多的就事說事,冷冰冰、干巴巴地陳述事情的發展過程,少有關注事件中的人物背后的命運和故事。
三是一些能放大處理的社會新聞的深度還不夠,還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沒有去做深做透,仍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
四是缺少人文關懷,新聞報道中人情味不夠。在很多社會新聞的報道中,我們過多的去關注當事人的生存狀態,而沒有關注到人的思想感情、尊嚴、隱私等,過多的關注其表面,而忽視了其內心世界。
二、社會新聞的“四度”轉變
正因為目前社會新聞報道大多存在上面的問題,加之目前遇到互聯網、微博等網絡媒體、自媒體的沖擊,另外輿論宣傳環境也控制得比較嚴格,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新聞報道上進行變革和創業,唯有這樣才能繼續讓社會新聞成為都市報的“王牌軍”。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社會新聞報道要在“四度”上做文章。
1、深度
自從有了微博等網絡傳播方式,加之廣播、電視的實時傳播,傳統媒體在社會新聞的快捷、時效性上已不占有任何優勢,甚至可以說成為劣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的社會新聞在深度上下功夫,比別人更深入的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報道、剖析,這是我們可以抓住的一個優勢。
深度首先就是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持續不斷的追蹤。比如轟動全國的張氏叔侄冤案報道,我們要想出彩,就一定要接觸到事件關鍵人物、探尋到當事人內心最深處的想法,持續關注。除了第一篇本地媒體獨家報道外,隨后《人老了家也變了樣,十年光陰恍如一夢》《此案放在今天,肯定不能定罪》《心愿:跟家人一起過平凡日子》《王冬父母獲20萬元司法救助》《張高平稱不會去拿110萬元的賠償》等十余篇報道,多角度地展示了冤案背后的滄桑變化,多篇稿件為獨家,質量領先同城媒體。再比如2月初,安徽小伙秦小亮1.7萬血汗錢飄落上海街頭遭搶拾事件。除了春節前持續報道外,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我們又奔赴上海,獨家現場采訪這一事件的后續報道,有圖片、有對話,還有他現在在上海的狀況,顯得比同城媒體高人一籌。
深度還體現在要有我們的謀劃和思考。在歙縣叔侄冤案報道中,我們除了常規報道外,還在事件發生半個多月后,用五個版的篇幅,聚焦《高墻外的傷痕》,將焦點對準了事件的配角——當事人的家人,從而警醒社會制造冤假錯案的危害。這一組報道無疑大大提升了新安晚報在歙縣叔侄冤案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的分量和檔次。
2、廣度
一提到社會新聞,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公檢法司新聞,就是殺人、搶劫、火災、交通事故等新聞,這樣的新聞也大量呈現在版面上。從關注度來說,刑事案件的確比較吸引眼球,但在如今的輿論環境下,大量的各類案件報道不可能都能刊發,而且也不允許放大處理,因此我們要拓寬社會新聞的報道面和報道范圍。
其實,只要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的、惡的、感性的、離奇的事都是社會新聞的素材,例如:災難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糾葛、道德風尚、官司糾紛、奇異現象、生活變化、婚姻家庭、風俗習慣、趣聞軼事等都可劃為社會新聞之列。
即使以公檢法司社會新聞來說,我們也要由目前過多的關注刑事、治安類案件,向關注刑事、民事、經濟案件并重轉變。比如我們跑法院口的記者,不能整天盯著刑庭審理的一些案件,也要將一部分目光轉向關注民庭、經濟庭審理的一些案件。另外在目前嚴控負面報道的形勢下,一些好玩、有趣的社會新聞應是我們努力挖掘的方向之一。
3、角度
社會新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正面和負面兩種,簡言之正面的社會新聞是以先進的、積極向上的事件與人物為報道內容,負面的社會新聞則是以負面的、消極落后的事件與人物為報道對象。但因為媒體現在過多的報道案件、事故、火災等社會新聞,這些負面、消極或者說灰色的新聞占據了媒體的大多版面,讓人感覺正負面報道一定程度上有所失衡。
其實有些社會新聞事件沒有絕對的正負面之分,完全可以通過變通角度的方式將負面報道正面化處理。比如發生一起重大客車交通事故,兩家媒體去了現場,一家媒體過多地去渲染事故現場的慘烈就是負面報道,另一家媒體在現場采訪中發現,事故發生后有一名乘客不顧自己受傷,積極幫助營救被困在車內的其他乘客,重點報道這一正能量,而事故只是這個報道的背景,這樣的報道就變成了正面社會新聞。
再比如對中小學生暑假溺水案件報道,如果單純去報道這一悲劇事件,可能被定義為負面報道,但如果我們在報道這一事件的同時,重點去探討學校、家長、社會等各方面應該如何去做,如何盡可能的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再適當做些警示和提醒,這樣角度一變,呈現出來的報道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負面新聞了。
4、溫度
干巴巴、冷冰冰地陳述新聞事件的經過,是目前不少社會新聞的通病,稿件缺少基本的人文關懷。社會新聞要做的有“溫度”,從某種程度上能體現一個新聞媒體的人文高度和人性關懷,才能彰顯媒體的民生情懷和“平民化”本色。比如說一個案件報道,我們除了要關注案件本身及當事人外,其實這個案件還會牽涉到很多相關人,如當事人的家庭、朋友等,我們要學會多關注受其牽連的人的思想、生活等。如歙縣叔侄冤案報道中的《高墻外的傷痕》稿件,我們將焦點對準了事件的配角——當事人的家人。
另外,案件報道中我們要學會讓單個案例成為社會的警示牌。每個看似單獨的案件,其實都是社會矛盾的一種集中表現。所以,要改進現在這種僅關注案件本身的狹窄視野,將案件報道寫得充滿人性關懷,讓讀者看后有種“這是前車之鑒,我必須時刻規避”的感慨。
要學會將簡單的、微小的社會新聞謀劃成體現媒體人文關懷的策劃活動。例如新安“愛心超市”就是我們去年精心打造的一個公益品牌,目前已逐步成為一個市民信任、社會認可、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微公益愛心平臺,正在成為新安晚報公益行動的一個閃亮招牌,而其緣起就是一篇簡單的社會求助的新聞稿件。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