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卿
【摘 要】全球市場化背景下,民眾對于經濟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大到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中到股市、樓市、投資理財市場,小到菜價波動,各類經濟信息牽動著政府、企業以及個人的神經。然而,一頭是以普通百姓為主的目標閱讀群體,一邊是充斥著數字與專業術語的財經新聞事件,都市類報紙需要做好“橋梁”,在二者中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和合適的報道方式,做到深入而淺出。作為安徽發行量最大的都市報,新安晚報近年來的品牌欄目《一周點經》在財經新聞的大眾化報道,尤其是調查類報道方式上進行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都市報 財經新聞 大眾化
一、背景:財經新聞關注度很高
和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文體新聞等相比較,財經新聞出現較晚。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和投資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近年來全民理財意識的覺醒,使得財經新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大盤漲了沒有?樓市是否會降溫?就業形勢如何?菜價近期是否有波動?哪種投資渠道既保險又有不錯受益?百姓開始從財經新聞中找答案。與此同時,都市報也開始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再加上財經領域與廣告經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少都市報將財經新聞視為新的增長極。目前,全國絕大部分都市類報紙都已經先后成立了財經新聞部,開辟了財經新聞版塊,部分都市報還推出了財經專欄或周刊以滿足讀者閱讀需求。
二、現狀:都市報財經新聞存不足
但是總體來看,由于閱讀率偏低,財經新聞在都市報新聞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甚至在很多都市報社,財經新聞淪為填充版面的“機動部隊”,一旦版面緊張或調整,財經新聞無法容身。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域限制
都市報的傳播范圍是立足本省,輻射周邊。受到都市報傳播的地域限制,都市報所覆蓋區域原發性的財經新聞事件較少,因此財經新聞報道存在新聞源稀少的先天不足。
人民銀行調整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國務院召開經濟工作會議,住建部發文調控房地產市場,銀監會規范銀行理財產品……類似這樣關注度高的全國性財經新聞,無論從核實新聞源,還是調查、解讀等方面來說,都市報所掌握的資源都受到地域限制,有著明顯缺失。很多時候,記者和編輯只能等待新華社、中新社等全國性新聞通訊社編發的稿件,甚至還需要通過網絡來獲取線下難以獲得的權威專家觀點。且不論都市報是否應慎用網絡素材,單從這些報道的內容來看,不少都市報都是將千篇一律的財經新聞資訊照搬到版面上,缺乏讀者關注度最高的本地元素,造成了讀者的距離感,使得閱讀率低下。
2、界定不清
財經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財經新聞一般是與金融市場市場相關,兼有專業和深度。而廣義的財經新聞的內容則寬泛的多,其從生活化實用性角度出發,除囊括了“化繁為簡”后的狹義財經新聞,其還包括各類以理財、消費、投資等為主的民生經濟信息。
筆者發現,不少都市報財經新聞界定模糊,在專業財經新聞和通俗財經新聞兩者間左右搖擺。表現在版面語言上則是簡單移植或刪減專業財經媒體稿件,使得財經新聞陷入“普通百姓看不懂,專業人士不屑看”的尷尬境地。
3、采編難題
具體到新聞的采訪和編輯上,都市報財經新聞也面臨困局。
都市報的大眾化定位使得新聞采寫必須遵循直白通俗的表述方式,而財經事件本身則是專業嚴謹的,還經常出現大量的數據和專業術語,以及復雜的邏輯關系。我們已經看到業界對財經新聞的采寫技巧上進行了不少探索,使得財經新聞不再“高高在上”,但兩者的矛盾始終存在,這樣的尷尬即便對于專業財經媒體來說也很難避免。
三、對策:以大眾化視角做“草根財經”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由于都市報的定位,就注定了都市報財經新聞的閱讀群體并非專業人士,因此不應以專業性為賣點。不僅應該走廣義財經新聞的路子,更應該從百姓關注的經濟熱點出發,做通俗化的財經新聞,突出服務性。2010年前后新安晚報開辦了“一周點經”欄目,每周一個選題進行新聞策劃報道,周一固定刊發約兩個版。從“一周點經”的定位來看,關注本土財經,以百姓視角解讀身邊的經濟事,其操作方式對都市報財經新聞的報道方式有一定的借鑒。
1、關注百姓身邊經濟事
“一周點經”欄目所關注的選題全部來自本土財經事件,當然,是廣義的財經新聞,而且全部采用小切口。
總體來看,主要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百姓消費,從蔬果價格,到出境消費。例如2012年10月刊發的《月薪七千,高價保姆貴在哪兒?》關注合肥家政市場;2013年7月刊發的《暑期兒童旅游,這錢花的值不值?》關注兒童旅游市場等。其次是投資理財,2012年8月刊發的《臺風過后,你的保險買單嗎?》關注保險市場;2013年7月刊發的《股市、黃金還值幾個錢,專家心里沒個“底”》為讀者解讀現階段投資理財市場。第三是本土行業調查,2013年2月刊發的《反浪費新風中餐飲業思變》關注新形勢下合肥餐飲業境況和變革。
2、通過調查理出報道邏輯
筆者認為,都市報財經新聞通俗化,并不意味著財經新聞只能舉淺顯易懂的例子,做平鋪直敘的報道。而是應該通過對一個財經事件或一類經濟現象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理清內在聯系,再以通俗的語言加以表述。這其中,調查分析尤為重要。
2010年4月,位于合肥最繁華的步行街街口的肯德基門店突然關門,引起了記者關注,在采訪后得知肯德基是因為步行街租金太高而選擇遷址。這一簡單的新聞事件是否還有其他玄機?經過記者對步行街多家商鋪的調查采訪,才了解到步行街眾多商家為了維護品牌形象都承受著巨額房租而虧損經營這一少為人知的現實情況,隨后發表出以《關注步行街之困》為題的調查報道。
又如2012年6月刊發在“一周點經”欄目的《為誰守夜?合肥夜間便利店調查》,記者通過對合肥多家夜間便利店進行“蹲點式”的調查采訪,掌握了關于客流量、商品價格差異等一系列一手信息。
3、財經新聞也可以講故事
“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手法,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從而突出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這是美國新聞學者富蘭克林提出的觀念,他認為新聞的本質就是說出故事。國內外著名的財經類報紙《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道》、《華爾街日報》等,無不是以講故事見長。
都市報的受眾對于財經新聞的第一要求是通俗可讀,在選擇受眾關注的題材之外,在寫作手法上擅長打比方、講故事也是一大技巧。以刊發在2012年6月“一周點經”欄目上的《兩個西瓜進城記》為例,記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以兩個不同品種不同流通渠道的西瓜第一人稱的寫法,詳細描述了不同西瓜從田間地頭通過流通渠道來到消費者面前后,身價大不相同。這樣以說故事的方式使得讀者對西瓜流通鏈條這一經濟概念有了通俗直觀的理解。
參考文獻
①張紅,《故事化——讓新聞走進讀者》[J],《新聞傳播》,2006(2)
②莫林虎:《財經新聞經典報道選讀》,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③嚴三九等:《經濟新聞寫作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