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魚 張傲
【摘 要】隨著時代和受眾審美需求的不斷發展,電影欄目也由原先差別分明的賞析類和資訊類欄目逐漸糅合,變為多個種類的混合體。互動化、娛樂化、平民化的特征越來越凸顯,草根內容生產模式、網絡互動等新時代因素也為電影欄目增添了新的色彩。
【關鍵詞】電影欄目 《第十放映室》 《愛電影》 互動媒介
一、電影欄目
電影院里的觀眾逐漸增長,而電視熒屏上的電影欄目卻也并未減少。21世紀初期,中國幾乎所有省市級以上的電視臺都先后設立了影視部,除播放電影外,電影欄目的勃興也成了發展趨勢。
電影欄目大致可分為三類:
資訊類欄目。主要傳遞有關電影的信息,又可分為電影動態信息與電影常規知識兩種。電影動態信息欄目主要報道電影信息,如專門報道新鮮電影信息的《中國電影報道》、報道各種影視信息的《世界電影之旅——資訊快車》等;講解電影常規知識的欄目如《電影大百科》,以講座的形式向大眾普及電影知識。
賞析類欄目。以電影鑒賞為目的,引導大眾的觀賞目光,提升大眾的電影鑒賞水平,如《第十放映室》主要是對一個電影主題或一個電影人的相關電影進行評說,《佳片有約》則是針對電影頻道將要播出的海外影片請有關人士進行評論賞析,一般都以現場訪談的形式進行。
雜志類欄目。往往由幾個板塊組成,把觀眾和演員請到演播室,談論拍攝故事,內容綜合,定位于電影人與普通觀眾的溝通,敘說的內容較雜亂、淺顯,沒有統一固定的內容板塊,《銀幕采風》就屬于此類欄目。
這三類是電影欄目興起初期定位明確的欄目,其中電影賞析類顯得格外耀眼,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第十放映室》,它是電影賞析類欄目的優秀之作。《第十放映室》是央視十套介紹電影文化的特色欄目,于2004年央視改版時推出。它以新穎的節目理念和形式,主要介紹國內外著名的電影大師、電影史上有代表性的影片,大量展示電影的主要畫面,并結合國內權威電影研究專家的講解和評說,提出最新銳的學術觀點,帶領觀眾以專業的視角來解讀和評析電影。
《第十放映室》正在熱播之際,2006年電影頻道一檔以電影為主題的日播綜藝類欄目《愛電影》正式開播,旗下《說》、《拍》、《畫》、《秀》、《猜》五檔子欄目,分別以不同風格內容全方位地詮釋中國電影的全況。關于《愛電影》的定位,由于子欄目眾多,無法將之歸在任何一類電影欄目中,在創作者和參與者的不斷摸索中,逐漸形成《愛電影》自身的風格和定位,即以電影元素為節目的主要結構方式,以愛電影的情感作為線索,關注國內外電影話題和動態。從電影拍攝到表演,致力為所有熱愛電影的人提供更大的空間。《愛電影》作為一個“將電視與網絡聯系起來”的互動媒介平臺,其創意與實踐就巧妙地契合了這樣的思路與理想,力求實現藝術、技術與大眾生活的融合,具有鮮明的網絡時代色彩。
二、《第十放映室》與《愛電影》的區別
《第十放映室》和《愛電影》開播的時間雖然只相差兩年,但二者卻似乎有著傳統電影欄目和新型電影欄目的區別。
從內容上來說,每期《第十放映室》都有一個統一的主題,與以往節目雜亂介紹眾多電影不同。如2007年的《金庸群俠傳》和2006年的《香港電影傳奇——倩女幽魂》,長達一個半小時便是以單一的金庸小說改編的香港武俠電影和關于《倩女幽魂》的兩部電影為主題;其二,《第十放映室》的內容更注重傳達電影知識和文化,它的目的是通過對具體影片的解析,向觀眾介紹相關的電影知識,加深觀眾對影片以及電影歷史發展的理解,其中對歷史的刻畫尤為精彩,如其對法國電影的深度解析,既介紹了眾多經典影片,也交代了法國電影的大致歷程;其三,欄目中出現的影片大多不是新片,風格冷靜理性,即使是對名片、名導演、名演員的評論也絕不盲從,內容上放在電影本身,引導受眾以專業的眼光來解讀電影作品。
相對的,《愛電影》由于其子欄目眾多,因而主題也較為繁多,與《第10放映室》類型相似的《愛說電影》板塊也與《第10放映室》有明顯的區別,除了草根性和趣味性的特點,這也是一檔緊跟國產電影院線的演播室主創訪談節目,對即將上映的最新影片做出快速反應,邀請電影主創人員做客演播室,在影片上映的同時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向電視觀眾推介自己的作品,講述臺前幕后的精彩故事,交流創作感想,為觀眾和電影人搭建良好的通道。
從藝術表現上來說,首先《第十放映室》中的主持人作用被淡化了,欄目的結構要求主持人在欄目中只是一筆帶過的位置,欄目只需通過對具體影片的分析向觀眾做知識性的傳達,無需依靠主持來調動受眾的主動性或者營造現場氣氛,而這種學術性雖然保持了節目的高品位,卻也因此流失了部分觀眾;其二,在節目的剪輯上,二次剪輯使得節目中播放的影片更具有典型性,節目中還利用電影與電視的交互關系,在音樂和畫面剪輯方面下工夫,將電影蒙太奇手法適時地運用到電視欄目的各個環節當中,豐富了電視語匯;其三,適時的旁白解說詞也是讓《第十放映室》大放異彩的重要原因,之所以認為其解說高質量,不是因為解說詞本身的文采飛揚,或解說員的磁性嗓音,而是解說詞的專業和深刻,在整個節目中解說詞起著貫穿主線、表達制作者意圖和詮釋影像畫面的作用,這一點使得每期的《第十放映室》更像一部獨立的電影紀錄片。如在點評《瘋狂的石頭》的一期中有這樣的解說詞:“和以往國產喜劇片不同的是,本片終于出現了一種重視娛樂電影語言的新鮮氣息,銀幕上的幽默不再只限于‘講段子,而是調動了電影的各種視聽手段。展開在導演面前的是無限的表達空間,而不再只是一張嘴皮子和網絡笑話”。解說詞客觀,不強烈褒貶,專業深刻,讓觀眾信服。
而《愛電影》在節目的形式上則更像是一檔綜藝節目,五個子欄目中有三個訪談性節目和兩個真人秀節目,其中《說》、《拍》、《畫》都會邀請電影的主創人員做客節目,與主持人、觀眾一起討論電影故事,以強有力的互動形式吸納觀眾和專業人士對電影的評論和意見,而《秀》和《猜》則將電影元素融入主持人與選手、路人的互動之中,讓觀眾在觀看真人秀的過程中拉近與電影的關系,甚至參與到節目中來,觀眾不再是簡單的看客;其次,節目的形式決定了主持人在這節目中的重要性,活潑生動的主持方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還可以適當地激發觀眾的創作和參與激情,主持語言娛樂化、大眾化,更容易面向大眾人群;與傳統的電影欄目不同的是,《愛電影》不僅局限在攝影棚內,不僅局限在成功電影和電影人的展示上,它開始走向大眾,鋪設電影愛好者走向屏幕的橋梁。
最后從受眾定位上來看,《第十放映室》集中鎖定中間階層作為核心目標受眾群。“中間階層通常具有‘三高特征: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往往以知性、時尚、前衛、優雅情調引領著一個社會的審美、消費潮流。”中間階層在觀看電視節目后,會形成再傳播,從而影響全體社會民眾對媒介的認知水平和感受強度。而《愛電影》的受眾定位則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大眾的,特別是眾多電影愛好者,節目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了娛樂色彩,節奏活潑鮮明。
三、從《第十放映室》到《愛電影》
影視作為藝術的重要門類,從誕生時起就與大眾生活血脈相連,傳播技術的進步使這種聯系愈加密不可分。從《第十放映室》到《愛電影》的眾多變化便以技術的進步作為條件,電影愛好者的主觀因素作為動因。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參與創作和參與影像藝術的門檻也逐漸降低了,數碼錄像機、錄音筆、掃描儀等都為電影愛好者的創作減少了成本,使原創成為可能。網絡傳播也使得影視創作的信息唾手可得,原本隱藏在幕后的信息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瀏覽,原創作品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傳播。
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與平民化趨勢,使貴族式文化不再占據主流市場,大眾文化成為當今社會最流行的文化,娛樂成為當前大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擁有多元的價值取向和龐大的文化享受人群。而2006年誕生的《愛電影》就是適應了網絡時代和草根文化的發展,影像藝術逐漸走向民間,揭開神秘面紗。
同時大眾文化的娛樂性也使得電影欄目的互動性成為必須,真人秀節目廣受好評,電視受眾由傳統媒介形式下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使得受眾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增高。
《愛電影》是將節目作為一個平臺,為電影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欄目從節目名稱到內容都彰顯了其對電影的熱愛,而電視節目這樣一個外在形式又要求它要用電視的藝術來闡釋電影藝術,寓教于樂,在玩樂中普及電影知識,激發熱情。《愛電影》節目的創作就是依靠網絡的力量,將廣大網民的力量匯入節目中,門戶網站上建立討論專區,展開專題討論,進行引導性點評,討論意見直接引入節目。
其次,《愛電影》是一欄互動性強的節目,不僅實現了電視與網絡的互動,也將媒體與受眾緊密聯系在一起。該節目從內容到形式均體現出了強烈的網絡互動元素,不僅給電視娛樂增加新品種,引起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民的群體性關注,而且對未來網絡視頻、手機視頻的流行走向具有直接影響。互動解決了與觀眾真實溝通的問題,主持人走上街頭,與老百姓說家常話,而又不完全脫離電影這一主題;或者邀請網友觀眾、嘉賓與主持人針對電影問題進行互動,草根性和趣味性得到最大體現,如此深切、真實的互動,為充分激發電影愛好者的智慧、培育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提供了自由空間。
參考文獻
①鄒晶,《藝術與技術的互動——以央視六套電影頻道〈愛電影〉欄目為例》,《青年記者》,2008(5)
②吳申珅、李駿,《游戲中的眾人狂歡——論“真人秀”電影節目的消費文化特征》,《科教文匯》,2007(1)
③劉晉豫、劉巖群,《在通俗和學術之間尋找對接——談〈第十放映室〉欄目風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11)
④趙濤,《〈第十放映室〉成功傳播要素分析》,《電視研究》,2012(1)
⑤王岳川:《媒介哲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⑥孫玉雙、胥弢,《〈第十放映室〉的影視結合特色分析》,《聲屏世界》,2011(7)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