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初始階段,誕生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流派。斯多亞學派是古希臘四大哲學派別之一,也是晚期希臘哲學中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一個派別,特別是晚期斯多亞的倫理學思想,曾經作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哲學,對羅馬帝國以及中世紀的基督教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文旨在研究晚期斯多亞倫理學思想,探究其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 晚期斯多亞 倫理學 塞涅卡 艾比克泰德 馬克·奧勒留
一、晚期斯多亞的倫理學思想
晚期斯多亞學派由于社會和歷史的原因,偏重務實,倫理學的中心地位愈益突出。主要代表人物是羅馬大臣塞涅卡、奴隸愛比克泰德和羅馬皇帝馬克·奧勒留,他們雖然地位差異懸殊,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這也體現了斯多亞學派崇尚平等的特點。晚期斯多亞學派倫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性論
塞涅卡認為,哲學的目的就是把人引向德性。倫理學是哲學的真正目的,沒有善就沒有哲學。他說真正的德性不在于物質財富和名譽地位等各種外在的善,真正有德性的人是順從自然而生活的人。在這種生活中,我們應該摒棄一切與宇宙本性相背離的行為,當所有的行為都與其相一致時,我們就說他是一個有德性的人。塞涅卡強調每個人都有能力走上德性之路,但要堅持不懈,要學會在任何環境之下都能與自己作斗爭,排除雜念,順從理性,這樣才能逐漸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愛比克泰德把哲學視為培養美德與治療精神疾病,他把自己打扮成上帝的仆人和使者,是一位虔誠的道德鼓吹者。有三個主題貫穿愛比克泰德的全部教導:人的自主能力和范圍、正確運用表象以及自我的完善和社會責任。
(二)世界主義
塞涅卡擁有豐富的世界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他對奴隸問題的看法上。以往大多數哲學家贊成對奴隸實行殘酷統治,而塞涅卡認為奴隸也是人,人們不應輕視奴隸,奴隸究其根源來說和奴隸主、自由人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神。如果主人仁慈地對待奴隸,那么奴隸也會對主人友好,也會對主人行善。塞涅卡身為奴隸主階級的一員,熟知各種奴隸起義,這迫使他反思從而產生了這種人道思想。
愛比克泰德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后代,大家都是兄弟,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愛,即使受到別人的侵害,也要以善報惡,而不要以惡制惡。
馬克·奧勒留主張不論地位高低,人都只是自然所統治的整體的一個部分,人們是同胞兄弟。一個人必須經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滿足于周圍的一切。愛人類、服從神,安分守己,清心寡欲,只有這樣,他的生活才能愉快。
(三)神學思想
塞涅卡持泛神論觀點,在他看來,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人是神創造出來的,神在創造人的時候賦予人兩樣東西:理性和相互友愛。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單個的人離開群體不能生存,所以神教導人們相互之間要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這是神的意圖,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以神為道德倫理學的前提,是塞涅卡倫理學的一大特點。
愛比克泰德的倫理哲學具有更加濃厚的宗教色彩。他認為上帝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主宰、統治者,上帝創造了人,人既是上帝的作品,也是從上帝那撕來的碎片。上帝的本質是善,因而人也要行善。
馬克·奧勒留認為人必須滿足神給予的命運安排,愛人類、服從神,安分守己,清心寡欲。只有這樣,他的生活才能愉快。功名利祿及塵世間的其它事物也和宇宙一樣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它們是卑污的,曇花一現,應對之持冷漠態度。
三、晚期斯多亞倫理哲學思想的影響
由于時代的要求,晚期斯多亞派將研究的重心放在倫理學上,他們極力鼓吹宿命論和禁欲主義,告訴人們在面對一切欲望和激情的騷擾時要采取“不動心”的態度,順應自然、服從命運,對于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只能忍受,尋求心靈上的井然有序。雖然晚期斯多亞學派哲學與前人相比較而言缺少創新性,但是他們對哲學和時代都有相當的貢獻。
晚期斯多亞學派倫理學所宣揚的宿命論和忍耐、克制的原則,雖然迎合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但也是對處于動蕩社會的人們普遍心態的真實反映。作為當時官方哲學的晚期斯多亞學派,它的倫理哲學以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幫助統治階級治理當時的羅馬帝國,緩和了各階層人們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與此同時,它所宣揚的奴隸與自由人平等的自由思想,改善了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關系。
晚期斯多亞學派對于現實生活的悲觀態度、所宣揚的“服從命運”、“忍受苦難”的禁欲主義以及人人平等思想也與基督教的救贖福音較為契合。因此,晚期斯多亞哲學為基督教在希臘化世界的傳播提供了基本的文化媒介,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中世紀基督教吸收晚期斯多亞的倫理學思想,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基督教。
近代文藝復興之后,西塞羅和塞涅卡的著作被人廣泛傳誦,晚期斯多亞的倫理學思想更是重新直接進入時代舞臺的前沿。人們在達爾文、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和康德哲學中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這些思想方式在發揮作用。
進入當代之后,斯多亞學派思想的重要性日益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如尼采、德勒茲、福科無不受到晚期斯多亞學派多方面的影響。學術界還專門成立了“新斯多亞學派”;同時,一些沒有宣稱加入這一學派的著名哲學家也樂于自稱“新斯多亞主義者”而不是“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與此同時,對于斯多亞學派的學術研究也與對希臘化羅馬哲學的整體研究一樣,越來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成果豐富的領域。
參考文獻:
[1]王曉朝.希臘哲學簡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1):202-216.
[2]張超.追尋古希臘哲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1):160-167.
[3]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51-162.
[4]鄧曉芒.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4-76.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