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日霞 尹菲菲
摘 要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校企合作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共識,本文分析了當前校企合作模式下進行生產性實習的現狀,提出了新的建設途徑和方式,以及有效運行管理機制,有利于提升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效果,真正達成校企合作的目的。
關鍵詞 中職學校 校企合作 生產性實習
一、校企合作的意義
所謂校企合作,是指中職學校主動與企業接軌,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培養適合企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模式,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可以促進辦學觀念與辦學模式的轉變,促進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水平。同時,校企合作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企業間的競爭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技術的競爭,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滿足企業對技術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常見模式有: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引企入校、組建職教集團。
二、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特征
1、實習項目的真實性。生產性實習是以真實項目驅動的實習過程,必須體現“學做合一”,實習目標即企業的生產目標,實習過程即企業的生產過程,實習結果是能生產一定的產品。
2、實習過程的職業性。實習的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一致,實習車間具備產品生產的功能,按照企業真實的工序流程、管理模式建成類似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能生產產品并產生經濟效益。
3、實習管理的企業化。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期間,嚴格施行企業的管理模式,按照企業生產的工序流程來布置工作任務。在實習中學生的身份就是企業的“工人”,所有要求特別是加工產品的要求必須嚴格按企業的標準進行。
三、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建設途徑
當前,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雖逐步在推進,但多是以參觀性實習或消耗性實習為主,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嚴重脫節;從利益的最大化角度考慮,即使允許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生產性實習,也只有優秀的學生參與,這樣生產性實習的覆蓋面很小,這種實習方式無法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發揮生產性實習的作用。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產性實習可采取以下建設途徑:
1、來料加工。學校利用現有設備,承接校企合作企業的各種產品加工業務,學生在實習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生產和實習任務。這種生產性實習學校的主動權最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保證,當然實習的效果也是最好。
2、引企入校。學校提供場地,引入相關企業進入實習車間,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和學生實習,學生在實習的同時根據情況可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當中,真正實現“學做合一”。
3、頂崗實習。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第三年到合作企業頂崗進行生產性實習,使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擋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4、訂單培養。合作企業與中職學校開設“訂單”班,校企雙方簽訂人才培養訂單協議。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制訂教學和實習計劃,由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并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并選派高級技術人員或培訓中職學校教師到學校組織生產和實習。
四、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方式
1、工學交替。學校學習和生產性實習交替進行,可以擴大學生參與面,進行多工種的輪換。同時要與其它實習、實訓形成互補、形成系統。
2、穩步推進。選擇部分學生先進行試驗,積累一定經驗后再逐步擴大學生參與面;讓企業逐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大膽改革,積極倡導項目式、過程式、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
3、按學生層次分類進行。可以將學生分層次,參與各項相關工作,根據學生各自的能力情況安排工作崗位,如,機床操作水平好的學生可以直接進行生產加工,能力較弱的學生讓其參與一些簡單工作慢慢適應(去毛刺,清洗、裝配工序等),這樣不管學生能力如何,都可以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在真實的企業環境里鍛煉自己。
五、建立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運行管理機制
要想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有序運行,并達到理想效果,就必須有系列的政策、制度、管理等作為依托和保障。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機制,確實發揮政府在資助、評估和協調三個方面的主導作用;二是建立市場導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驅動機制,提升中職學校綜合實力,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三是建立互惠共贏的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機制,發揮校企合作雙方人才培養的優勢;四是建立持續發展的校企健康合作約束機制。
2、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系列制度。
(1)除了對資金、設備、場所、人員、項目管理等做出約定外,還必須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明確校企雙方對人才培養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企業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時間、多少項目用于學生實習和頂崗實習。
(2)要建立健全實習基地內部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校企雙方管理人員的交流溝通機制,落實機構和人員,明確職責,保證教學、實訓功能的實現。
(3)成立由實習生代表、家長代表、企業代表和校方代表組成的“生產性實習管理委員會”,明確規定雙方的責、權、利,比如:制定校企雙方相互監督制度、實習基地管理制度、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勞動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違規違紀管理制度等等;協調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別是學生生產性實習期間發生的問題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護學生合法權益。
(4)對一定時間內無法提供一定項目、工種供學生實習的,先給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經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終止與企業的合作。
3、構建適應生產性實習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大膽改革和調整,積極倡導項目式、過程式、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生產性實習的要求;加強生產性實習前的集中訓練以及仿真實習、模擬實習,縮短適應生產性實習的時間;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溝通,優化實習項目,體現實習內容的典型性、遞進性和完整性。
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生產性實習的發展和建設還需要不斷完善,只有將學生真正的放在主體地位,兼顧社會、企業和學校的根本利益,在具體工作中尋求合作共贏的結合點,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生產性實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實際技能,適應市場和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從而達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十堰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