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康
摘 要:“雖”有名詞、動詞、連詞、通“惟”用作副詞和助詞四個義項。當其用作連詞時,有“轉折”或“讓步”之譯,究竟應該把它所在復句譯為轉折復句還是讓步復句,的確具有一定的辨析難度,若首先辨標志,其次辨人稱,最終辨時態,用時態把關,應該可以化難為易。
關鍵詞:雖;轉折;讓步;三辨
文言文中“雖”的繁體字為“雖”。《漢語大字典》在“雖”字后注了四個義項。一是名詞。根據《說文·蟲部》:“雖,似蜥蜴而大。”意為象蜥蜴有花紋身體大的一種蟲,一說水蜥蜴。又名石龍子,通稱四腳蛇。二是動詞。《玉篇·蟲部》:“雖,推也。”三是連詞。《玉篇·蟲部》:“雖,兩設也。”即表示“轉折”或“讓步”兩種復句關系。四是通“惟”,用作助詞和副詞。如:⑴雖敝邑之事者君,何以不免?(《左傳·文公十七年》)句中“雖”是助詞,無實在意義,全句可譯為“敝國這樣事奉貴國國君,為什么不能免罪呢?”。⑵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句中“雖”是副詞,相當于“僅、只”,全句可譯為“譬如在平地上堆山,只倒下一筐,如果前進了,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其中一、二、四等義項一般不會含糊。而我們在翻譯文言句子遇到“雖”作連詞時,到底是將其譯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詞呢,還是將其譯為表示讓步關系的關聯詞?辨析起來難度的確很大。筆者推敲并翻譯很多文言句子后發現三條規律。現介紹于后,供同行和同學們參考,若有不當之處,懇請糾正。
一辨標志。“雖”后若有“而”“然”“則”之類的詞語同它呼應,全句內部分句間的關系一般為轉折關系;“雖”后若有“猶”“亦”之類的詞語與之呼應,全句內部分句間的關系一般為讓步關系。例如:
⒈ 轉折關系:雖……而(然、則)……=雖然……但是……
⑴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漁夫船夫雖然知道(真相)但是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傳布真相的原因啊。
⑵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征。(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譯:普魯士王國和法國的戰爭,雖然已成為過去的事,但是那事情是確鑿而有根據的。
⑶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其禍非外至也。(高啟《書博雞者事》)
譯:看來袁州太守雖然能得民心,但是沾沾自喜,輕視上級,他的災禍并非外因造成。
⑷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譯:灌嬰雖然年紀小,但是數次盡力征戰,(朝廷)就封了灌嬰擔任中大夫。
⑸北雖貌敬,實則憤怒。(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譯:元軍雖然外表尊敬我,但實際上(對我)很憤怒。
⒉ 讓步關系:雖……猶(亦)……=即使……也……。
⑴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譯:即使人們沒有增減它,也還是不可效法。
⑵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譯:只要是我內心追求的理想,即使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悔。
⑶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莊周《莊子·逍遙游》)
譯:這即使不用步行,也還是要憑借風力。
⑷雖然,使后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黃宗羲《原君》)
譯:雖然這樣,假使讓后繼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這份產業,使它永遠傳下去,也就不必對他們將天下據為私有感到奇怪了。
⑸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譯:即使憑司馬迂善于傳寫游俠(的手筆),也不能為(田橫所帶領的)五百人(都)寫下傳記。
二辨人稱。含有虛詞“雖”的文言句子,敘述人稱為第一人稱的,全句內部分句間的關系往往為轉折關系,一般可將全句翻譯為轉折復句。含有虛詞“雖”的文言句子,敘述人稱非第一人稱的,全句內部分句間的關系往往為讓步關系,一般可將全句翻譯為讓步復句。
⒈ 第一人稱:我、吾等=雖然……但是……
⑴小大之獄,(我)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劌論戰》)
譯:大小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但還是要根據實情處理。
⑵秦兵旦暮渡易水,則(我)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譯:秦軍早晚要橫渡易水,雖然我想長期侍奉您,但那怎么可能呢?
⑶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我雖然不聰明,但是也請允許我嘗試。
⑷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藺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唯獨害怕廉頗將軍嗎?
⑸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譯: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加上關羽率領的精銳水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攏江夏的戰士也不下萬人。
⒉非第一人稱:你、他等=即使……也……。例如:
⑴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譯:推究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⑵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環《口技》)
譯: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用指彈出其中一種聲音。
⑶是疾易傳染,遘者雖親屬,不敢同臥起。(方苞《獄中雜記》)
譯:這種疾病很容易傳染,傳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親屬,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⑷雖(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譯:雖然他的才華遠遠高大眾(大家),然而卻沒有高人一等驕傲的情感(性情)。
⑸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藺相如估計秦王即使答應齋戒,也必定違約不補償城池(給趙國)。
三辨時態。敘述事情的時態“已然”即已經成為事實,全句內部分句間的關系一般為轉折關系;敘述事情的時態“未然”“將然”即尚未成為事實,全句內部分句間的關系一般為讓步關系。例如:
⒈ 已然(句中涉及的內容已經如此;已經成為事實):“雖然……但是……。”
⑴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譯:曹操雖然自稱漢朝丞相,其實漢朝的奸賊。
⑵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車行》)
譯:雖然長輩發問,服役的人們卻怎敢申訴怨恨?
⑶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李白《蜀道難》)
譯:雖然錦城說得上是個快樂的地方,但還是比不上早日回家好。
⑷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莊子·養生主》)
譯: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還是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⑸雖曰天命,豈非人哉!(《伶官傳序》)
譯:雖然說是天命,可是其中難道沒有人事因素嗎?
⒉ 未然(句中涉及的內容還未變成現實):“即使……也……。”
⑴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譯: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
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水經注·三峽》)
譯:即使騎著快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得快呀!
⑶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蘇軾《赤壁賦》)
譯: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各的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我也不索取。
⑷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譯: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
⑸雖愚者亦明之矣!(黃宗羲《原君》)
譯: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一道理。
綜上所述,“雖”有名詞、動詞、連詞、通“惟”用作副詞和助詞四個義項。當它在文言復句中用作連詞時,究竟應該把它所在復句譯為轉折復句還是讓步復句,的確具有一定的辨析難度,但是只要掌握上述三種方法并且綜合運用三種方法——首先辨標志,其次辨人稱,最終辨時態,用時態把關,應該可以化難為易。
家教世界·下半月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