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彤
摘 要:用文化溫潤高職學生的心靈,培育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應重視四個方面的問題:重視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用文化的力量彌補“魂、氧、擋”的缺失;重視研討“技”和“藝”的關系,用文化的情懷堅定高職學生的專業心;重視研討經濟與文化的關系,用文化的溫度堅定高職學生的職業心;重視研討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用文化的影響堅定高職學生的事業心。
關鍵詞:高職學生 文化 溫潤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116-0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重視達到了新的高度。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政黨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自覺;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更需要文化來啟蒙心智、溫潤心靈。
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多數是90后的獨生子女,從家庭養育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雖說都在讀書,本該是有文化的人,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多是以分數為命根;學校多是強調升學率;教師多是只教書,很少注意育人;家長多是想用揠苗助長的方式,幻想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風;社會上各種特長班、補習班、奧數班、外語班……像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這一現實,很多教育專家評說:“現在是教育丟魂、素質缺氧,基礎失擋。”“魂、氧、擋”是什么?是文化!人文精神!
高職學生是未來國家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其文化素養的高低不僅影響高職學生自身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且對于他們以后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高職學生的企業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他們畢業后能否很快認同企業、融入企業,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企業、為社會做貢獻。培育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重視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用文化的力量彌補“魂、氧、擋”的缺失
高職學生接受的是專科層次的教育,學生生源復雜,層次良莠不齊。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來講,高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差,綜合素質低。針對這些實際狀況,高職院校必須重視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用文化的力量溫潤高職學生的心靈。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必須擬定一條恰當的理念來喚回學生的“魂”,補充學生的“氧”,調試學生的“擋”。其中“擋”就是指基礎銜接。這一理念就是,以文化人育德才,喚魂補氧調試擋。
何為“以文化人育德才”?具體地說,就是用學校文化教育學生、熏陶學生、感染學生,讓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何為“喚魂、補氧、調試擋”?主要是指在當前學校文化“困境”下,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來彌補和干預家庭養育文化、學校應試文化、社會商業文化的干擾和影響,喚回教育之“魂”,補充素質之“氧”,銜接基礎之“擋”;用“以文育生、以文勵生、以文律生、以文強生”的方式,打造學校職業文化,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使高職學生在互相交往中學會合作,在文化生活中汲取文化養分,為改善學生成長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重視研討“技”和“藝”的關系,用文化的情懷堅定高職學生的專業心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不僅要掌握較強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理論水平,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綜合品質,不但要學會如何做事,更要學會如何做人,只有二者兼備才能在畢業之后很快勝任工作,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優秀的人才。這就需要在“教”與“學”中,正確理解“技”與“藝”的意義以及它們與文化的關系。這里所說的“技”,就是指反復訓練而形成的某種特殊的專業技能,包括實踐操作技能和專業理論水平;這里所說的“藝”就是指文化素養,包括文化認識、情感體驗、思想觀念、思維方法、精神氣質、性格特征、審美情趣等等。
由于片面追求高就業率,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辦學中存在重“技”輕“藝”的現象。在高職學生的學習實踐中,如果單純注重“技”,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學生發展的結果最多能成為一個“匠人、工具人”,而絕不會成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品格高尚、思想深刻的全面發展的人,不會成為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文化教育的缺失是高職學生職業生涯中的絆腳石,將直接影響他們的發展和成才。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美國學者懷特也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沒有人文教育的技術教育是不完備的。“技”必須和“藝”結合在一起,才更有其價值。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精湛的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注重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這是學校進行專業教育的文化內容。
3 重視研討經濟與文化的關系,用文化的溫度堅定高職學生的職業心
高職學生畢業之后大多在國家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直接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了能讓高職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必須研討經濟與文化的關系,重視文化的反作用。
從我們國家現實出發探討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文化是支撐經濟的重要因素。因為實踐證明在文化和經濟的交融中,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使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已經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當然“經濟發展又是文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直接關系到民生的幸福。正如馬克斯·韋伯說:“如果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么,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由此可見,經濟文化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是近現代社會重點關注的內容。從微觀角度看文化因素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影響;從宏觀上看,文化因素還對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3]一個國家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后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正如樓宇烈先生所說:“文化雖然在經濟發展中產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當文化產生以后,文化就起著指導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特色。它會起這樣一個反作用。為什么?因為在文化里面凝聚了一個地區、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他的信仰習俗。在這些力量的作用下,它就會指導這個地區、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經濟怎么發展。”①樓宇烈先生這段話其實質正是對馬克思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原理在當今中國現實中的具體解說。
從理論上向高職學生灌輸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引導高職學生正確看待文化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想用學校文化的溫度來堅定高職學生的職業之心。
4 重視研討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用文化的影響堅定高職學生的事業心
企業文化指在一定的社會大文化環境影響下,經過企業領導者的長期倡導和全體員工的積極認同、實踐與創造所形成的整體價值觀念、信仰追求、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經營特色、管理風格以及傳統和習慣的總和。[4]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凝聚力、也是競爭力、更是生產力。一個沒有文化的企業是一個泡沫企業,是不會有生命力的。現在企業競爭是覺悟的競爭和企業經營者的競爭。覺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就是企業競爭的軟實力、內在力。
2009年1月溫家寶總理曾在與國務參事和中央文化使館人員座談會上強調:“金融危機給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應對危機最重要的是信心,而信心的增強源自文化底蘊和科學精神。”就是說信心和文化是分不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是要用企業上下員工的信心來支撐,買信心是買不來的。一個企業的產品承載的就是企業文化。
現代企業需要有文化并認同企業文化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與企業共榮辱、同甘苦。企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技能知識,更需要學生學會做人,具有踏實勤奮、認真負責、團結協作的精神。一部分高職學生畢業之后進入企業不久就被淘汰,主要原因是不適應企業的性格—— 文化,不具有企業人所需要綜合素質,不能盡快適應崗位,勝任工作。對于每個高職學生來說,重視研討企業文化重要性,就是要提早地用文化的影響,來對其進行事業心的教育,為學生未來負責服務。
總之,高職院校的廣大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逐步把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相結合,并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文化來溫潤高職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提升文化素養,并用文化素養引領學生未來的工作與學習。誰能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強的精神與實踐,誰就會成功一生。
參考文獻
[1] 徐公芳.堅持文化育人 引領高職發展[N].光明日報,2012-05-05.
[2] 呂秋微.高職院校應加強文化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12-06-02.
[3] 高法成.文化自覺:民生幸福建設的文化路徑思考[N].光明日報,2012-07-15.
[4] 張婷.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研究[D].天津大學,2009.
注釋
① 《文化講壇》第十期:樓宇烈談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2010年2月3日.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487100202145508_ctdzb_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