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超
[摘 要]馬克思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從經濟學入手,通過對商品、資本、勞動等要素的特性及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全面異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現代性”病癥,提出通過上層建筑領域的革命改造來根本解決這種現代性問題。
[關鍵詞]現代性;現代性批判;內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07 — 02
一、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基本內涵
現代性已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特征。馬克思生逢資本主義現代性社會發展的上升時期,他以商品、資本、異化、共產主義為研究視角,直接批判現代性社會詬病,形成了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核心內容。他不僅是現代性的批判者,還是現代性的維護者和重建者。
(一)商品的本質:馬克思批判現代性的切入點
現代社會中商品籠罩著一種“神化”的光環,以至導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商品的神化或人們對商品拜物教運動的盛行,在馬克思看來,現代社會是以交換價值的生產經營活動為根本目的的,同時商品、貨幣、資本及其拜物教性質又是整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基本領域的本質現象。“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1〕P139因此,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并不是獨立于商品拜物教的另一種社會意識,而是內含于商品拜物教之中,即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式。因為它用物的形式把現實生活中的個體勞動的社會屬性及個體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給嚴密地遮蔽起來了。馬克思的旨趣并不滿足于探討“世界統一于物質”這類命題,更多的是研究分析物質在現代社會中的具體樣態——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包括貨幣拜物教)等現象,進而揭示出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生產勞動之間的真實關系。傳統社會的人對人的單純的依賴性關系已被徹底的瓦解,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卻變成了冰冷的、赤裸裸的純粹金錢關系所取代。馬克思指出:“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般的關系都被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 〔1〕P274-275,“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 〔1〕P275。這樣一來,人的個性、人的尊嚴都成為一種具備交換價值的“商品”,相比之下,那些不能變為交換價值的人性的東西,則就成為錯誤或者罪惡的根源,其結果是以往人們彼此之間的純潔的相互依賴關系被完全的破除,卻變得彼此變得如此的冷漠無情,以至于讓每個人都倍感孤獨和壓抑,甚至迷失了做人的方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肆意出賣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人們也只有在與金錢打交道時,才能發現自己作為“人”的價值所在。
(二)資本的擴張:馬克思揭示現代性的內在邏輯
資本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法則,不僅表現為資本在深度上的滲透,而且表現為空間上的拓展。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狂熱追求,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現代性危機。馬克思曾經多次談到世界歷史的轉變,實際上就是“全球化”,就其本質而言,也就是資本法則在現代性的全球范圍內的貫穿和實現。在資本家們的眼里,哪里存在資本增值和產生率潤的地方,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也積極發展新興工業、改進生產工具、發展航海和交通運輸業,加速地區間的交往活動,造就一個屬于他們的世界。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P276-277資本自身內在邏輯的擴張,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僅是經濟、政治、文化上高度發達,還推動了整個社會朝著現代性文明的方向發展。由于資本主要分散于不同的國家、地區的少數資本家手中,即使在資本法則占統治地位下,也凸顯現代性的文化多元性和差異性,體現了現代社會內部的不同“經驗”現象。資本的本性是自私的,并且為了獲得剩余價值是不擇手段的,它的瘋狂、它的殘忍,都與剩余價值有密切的關系。馬克思深刻的揭示:“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架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1〕P266資本已成為 “現代社會”的資本原始積累、資本家對工人絕對剩余價值的榨取、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危機、爭奪殖民地的戰爭等的根源,淋漓盡致地反映出資本貪婪本性的一面。資本以空間來征服時間,使人們感受到現代性帶來的恩惠的同時,加速了整個社會的動蕩和危機。近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戰爭也是在追求巨大或潛在的經濟利益基礎上進行的,如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就是很好的例證。
(三)異化的揚棄:馬克思現代性診療途徑
盡管馬克思對蘊含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現象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作了充分的論述,但他在《手稿》中仍然堅持“異化和異化的克服走的是同一條路”。在他看來,一方面,在分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起來的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私有財產又是異化勞動得以延續和強化的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作為對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從而是人從宗教、家庭、國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會的存在的復歸。”〔2〕P121反思現代性必須回到馬克思,因為馬克思從現實生活過程中發現了理性形而上學的現實根源——異化勞動,并指出了解決現代性困境的出路——通過共產主義運動,實現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 〔3〕P78。因此,通過揚棄私有財產尋找到揚棄異化與人類解放的必由之路——共產主義運動。“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是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生成的。” 〔3〕P81。共產主義不是私有財產的抽象否定,不是返回到“非自然、不發達的簡單的狀態”,而是作為否定的否定,把自我異化的發展理解為自身的一個必要條件,理解為一個應被揚棄的中介。這樣才能領會保存以往豐富成果的“復歸”和積極揚棄的意義。
(四)共產主義: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歸宿
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揚棄,這意味著現代性的終結,資本主義的終結,私有制的終結。伴隨著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消亡,人來社會的史前階段也就結束了,歷史的車輪滾入真正的人類史,自由個性的確立真正成為可能。〔4〕P268共產主義作為真正的人類史發端,作為一場現實的運動,是揚棄私有財產的必要環節。在揚棄了私有制之后,共產主義將失去了它的意義,人類的“史前史”階段就結束了,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自我創造的時代就到來了。因此,與其說共產主義是終端,不如說是開端。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排除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東西,它所建立的是一個“真實的集體”而不是“虛幻的集體”。個人在“真實的集體”中獲得自由。“在這個集體中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已經發達的生產理為基礎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5〕P83在自由人“聯合體”中,偶然的個人被有個性的個人所代替。個人和社會的抽象對立將消除,“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P294個人的自由發展破除了舊式分工的局限,人不再被限定在特定的活動范圍內,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門發展,即人稱為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和對象的關系,不是單純的“擁有”關系,而是多方面的具有內在豐富性的關系,即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能力、社會關系、個性的全方位發展。這并不是說共產主義不存在問題和矛盾,而只是說人類從此將自覺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命運,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受異己力量的支配。真正的人類史意味著人的活動真成為體現人的生存價值和目的的本質性活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才可能實現。
二、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方法論的總體性
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總體性特征與他將現代社會歷史看成一個不斷總體化的過程相關,而且,正是馬克思將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總體性概念同現實歷史的辯證過程聯系起來,總體性的哲學方法才同現代性的存在論批判有了本質性的接觸,使得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自覺地貫徹一種哲學的總體性原則。〔5〕P197 首先,“現代性”概念闡釋體現總體性的范疇。馬克思以生產力、生產方式概念為基礎,科學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現代發展軌跡,并將它看成是一個具有總體性和世界性的歷史時代。其次,現代性批判的形式表現為一種總體性批判。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不只是簡單涉及現代性的政治、經濟或文化的某一方面,而是貫穿于各個學科領域。最后,現代性批判的方法體現出辯證統一的總體性方法。在對現代性批判過程中,無論是“商品”還是“資本”的批判,他都是非常注重抽象范疇與具體范疇的有機結合。馬克思既是現代性的維護者,又是現代性的批判者。他對現代性的理解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是唯物辯證法的高度統一。
(二)價值觀的階級性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中,就明確宣布自己代表的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無產階級的解放就是人類的總體性解放。同形形色色的現代性理論相比較,以無產階級作為其價值立場是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鮮明特征之一。馬克思一方面想通過現代性價值取向同現實制度之間相結合起來揭示它的自否性,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尋求解釋這些價值存在的客觀因素,把人(無產階級)的真正解放和自由作為自身的追求目標,希望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釋放出真正的現代價值和人文主義的真諦。在馬克思那里,無產階級的價值取向,并不是一種抽象的集體主義取代現代抽象的個人主義,馬克思的未來社會更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以無產階級為基礎取代現代個人主義的烏托邦。階級革命的主體性同資本運動的客觀邏輯是統一的。這種階級性同樣存在于當今社會,即便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已經完成現代性向后現代性過度階段,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采取了一系列的緩和政策,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備,但是,只要私有制還存在,階級矛盾、階級斗爭不可能徹底被消滅,只不過表現的形式沒有那么激烈罷了。
(三)批判武器的實踐性
實踐性,是馬克思現代性思想區別于其他現代性理論的根本特征。這不是說這些現代性批判理論不注重實踐,不注重實際,而是它們在對待實踐和現實問題上更多地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沒有更深層次去挖掘和揭示現象的本質規律。馬克思則不同,在他那里,對現代性的理論批判和實踐批判之間是統一的,理論的批判是改造現實革命實踐活動內在的組成部分,它直接指向作為感性活動的革命運動本身。他一直強調:“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就說明了馬克思現代性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在他逝世之后,尤其是馬克思的理論逐步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后,這種現代性的實踐性、革命性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場合展現出來。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張有奎.現代性的哲學批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羅 騫.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