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發英語興趣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先導,激發積極情感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奠基,研發多彩活動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關鍵,迸發英語潛質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宗旨。
關鍵詞:英語教學;學生;主體性
馬克思說:“主體性是人的最本質屬性”。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即在課堂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這是現代社會開放及發展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也是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新信息與日俱增,其傳播渠道和方法層出不窮,教師個人不可能擁有可滿足所有學生需求的所有知識,為此,重新審視和定位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勢在必行。教師應在學習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在思維方法上給學生以引導。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課堂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的開放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發展交際能力的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鼓舞者、見證者。那么,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在教師指導下自身積極探究基礎知識并獲得基本技能,即英語課堂怎樣體現主體參與意識,落實主體地位呢?
一、引發英語興趣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先導
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與強大動力,怎樣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引起學生共鳴的精美的課堂導語對提高學生的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有先聲奪人之效,像磁鐵一樣緊緊抓住學生的神魄,喚起他們求知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地投入到精彩的課堂中來。計算機和手機的普及應用帶來課堂改革空前的飛躍。適時恰當地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把干巴巴、冷冰冰的教材上抽象的語言材料放入各種能聽、能看、能觸摸的“圖、文、聲、像”中,催醒學生視聽神經,強化學生視聽感覺,使靜態的文字清晰化,生動化;使枯燥的字母具體化,形象化。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能說的讓他們說,充分發揮學生多種器官的作用,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有助于英語課堂實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激發積極情感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奠基
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教師無論課上還是課下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英語課上和課下筆者允許學生用手機查閱英語資料和信息,用手機學唱英語歌曲。現在的學生比以往學生更活潑,更聰明,更愿意展示自己。所有學生都擁有自己的QQ號碼,大部分學生也都在自己的空間上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受和對學習、生活的看法。筆者通過qq給學生留作業、詢問英語背誦情況,有時甚至事先悄悄地偷偷地告訴學生陳永珂明天課上要提問她讓其課前做好準備,幾乎每天通過qq看看學生給我留下了什么,也會經常瀏覽學生的空間,看看他們現在在干什么?想什么?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也會在他們的空間留下自己足跡,給他們建議和幫助,讓他們知道英語教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他們并不孤單……他們在英語教師的心中并非最差,即使英語課上學生讀英語吞吞吐吐、依依呀呀、哼哼哈哈也耐心等著學生讀完,給他們英語學習點滴信心,從而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有一次去上課時見到學生李海明,他說看了筆者發的微博“不是地不平,而是你不行;到底行不行,看你停不停;只要你不停,早晚都能行!”很興奮。自從那時收聽了我的微博很受啟發和鼓舞,從此上英語課不再乏困。學生也可以像朋友一樣,也可以像弟弟和妹妹一樣,談理想,談人生,談感情;在學習和個人發展上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建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但真摯的、積極的情感是獲得學生信任的基礎,為實現學生主體性創設良好的氛圍和奠基。
三、研發多彩活動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關鍵
《高中英語課程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根據高中生學習的特點,高中英語要創建以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同時,英語教學的基本目的在于“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試想如果英語課堂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缺乏學生主體性的實現,再有魅力的教師,再高的授課藝術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參加“國培計劃”學科骨干教師的英語同仁無人不知:“師生和生生間的有效互動體現英語的學科性質”。英語教師的任務是設計并開展學生能夠參與,樂于參與并在參與中得到聽說讀寫方面的有效訓練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增強英語課堂趣味性,提高英語教學實效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注意對學生自我教育的培養,讓學生自己在活動中在實踐中體會和總結,實現學生主體性。
四、迸發英語潛質是英語教學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宗旨
邯鄲市教育局為深化學生素質教育,推出了“十個一”進課堂活動。“十個一”即:一流好品德、一身好習慣、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書法、一項好才藝、一生好體魄、一方好人氣、一個好成績、一股好精神、一種好能力。具體到英語教學要從大教育觀出發,充分利用英語課堂這個主陣地彰顯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主體性煥發出來,“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充分考慮學生素質的提升空間,進發英語潛質與深化英語素質教育不是神話。
總之,學生是“演員”,在英語教學中把自己的最真最善最美的主體性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來,師生、生生、教材和學生之間產生“共振”效應。教師猶如“導演”,“潤物細無聲”,是學生的見證者、喝彩者和鼓勵者。新課程的最高宗旨是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學得輕松快樂,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英語教學實現學生的主體性。
作者簡介:房俊梅,女,中學一級教師,河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英語)教育碩士。目前是臨漳縣第二中學英語教師,在一線從事中學英語教育教學工作。
【責編 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