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彩虹
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地球這個人類生存繁衍的唯一家園,差點就被扼殺在她哺育的子孫后代手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出現空洞……人類在遭受著嚴重的環境污染的威脅和危害,這種威脅和危害不僅關系到當今人類的健康、生存和發展,更危及到地球的命運和人類的未來。所以,環境保護迫在眉睫,讓學生懂得環保的重要性,樹立環保意識,自覺擔負起環保的重任,意義十分重大。但目前學校沒有單獨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如果能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恰當滲透環保教育,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結合課文,自然滲透
現行語文教材,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出特有的魅力,學科知識領域中融入了環保知識。教師首先摸清教材的思路,挖掘教材的潛能,落實滲透環境教育的任務,然后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體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達到“源于教材,又優于教材”的教學效果。
如教《盧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對今昔盧布泊進行比較,深刻地體會盧布泊逐漸消失這一結局是人類一手造成的?!叭绻覀內祟愒俨环此荚俨皇帐?,消失的僅僅是一個盧布泊嗎?”以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牽引學生進入拓展環節的學習。學生打開網頁觀看“環保資料”,這些例子和畫面都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都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此時,學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對盧布泊的悲痛,而是升華到關心整個人類的未來和命運,并產生了要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
如教《那樹》一文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那樹具有怎樣的價值和品格,遭到怎樣的命運,作者和交通專家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你是怎么看的?大地上最悅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樹,耳聞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斷地倒下,有什么話要說?教學中教師以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知識去引導和感染學生,發揮課文的環保教育功能,為取得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奠定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課文還很多,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斑羚飛渡》《華南虎》《珍珠鳥》《馬》等都不失為好的環保素材。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懂得了動物是人類的生存伙伴,有了它們,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生趣盎然,人與動物應該享有同樣的生存空間,并結合本單元“人與自然”專題學習的收獲制作手抄報,進一步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發學生對人與動物關系的深入思考。
二、多法配合,留足空間
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存在這樣的通?。航處熤v得多,學生談得少,填鴨似的把環保知識塞給學生,千遍一律的滲透模式,拘泥刻板;或是在總結課文時輕描淡寫地問一句:“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生硬僵化。教學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雖然學生知道老師是要滲透環境教育的相關內容,但對究竟是要滲透哪方面的內容卻不明所以,講了等于沒講,完全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作為語文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時,應選擇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和環保知識的教育??梢耘e行即興發言,演講賽、辯論賽,也可以運用感染法、辨析法、情景表演法,或者可以進行模擬采訪、圖片展示等。
如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時,我先推薦學生讀幾首詠物詩,指導學生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識。“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候鳥春秋遷飛,蛇蛙冬前蟄伏,百花深秋凋謝,臘梅傲雪迎春”……這些古今詩話,生動地描繪出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生長、發育、活動的規律。反過來,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活動,也可成為季節時令的標志。再讓學生和家長一起找一找自己身邊的物候現象,拍攝成照片在班內展示。然后讓學生了解這幾年世界各國出現的一些反常的物候現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我國,出現這些反?,F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研討達成共識: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沖擊和壓力日益加劇,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持就失去了控制,嚴重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導致氣候失調,變化異常。讓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觀。
如教學《三峽》一課時,我們完全可以集審美教育與環境教育一體,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用多媒體播放昔日三峽的美麗畫面,讓學生的角色變成一位語言表達能力極強,能帶動學生馳騁想象的導游,引領大家去欣賞三峽旖旎的自然風光,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在指導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吟頌課文時,使文中的人、情、景躍然紙面,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受不經人工修飾的美,感受書中的“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靈日臻“凈化”。然后請學生介紹現在的三峽,舉行“社會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小型辯論會。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明白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三、尋找接點,巧妙外伸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除了在抓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滲透“關心環境”的教育,還必須在課本上再找“關心環境”的外伸接點,形成“學科——環境——活動”相連的教育體系,取得整體優化效果,以促進環境意識的增強。
在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時,我先向學生介紹古希臘“特洛伊木馬”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入侵者,進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然后布置學生做好以下課前準備:搜集生物人侵者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辦法?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為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學生們都認識到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以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課堂教學雖然在活躍的氣氛中結束了。但我認為這一課并沒有結束,要使學生真正有收獲,還應該讓他們在課外做深入了解。于是我和他們一起確定了一個小課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蘆。學生再次利用網絡,進行資料的檢索。水葫蘆的特點、現狀、危害、如何防治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雖然還顯得幼稚膚淺,可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至此,學生們意猶未盡,我趁熱打鐵,布置學生調查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么做?查閱資料,了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活動結束,學生對這一特殊生態現象引起了高度警覺,提高了環保意識,培養了對社會的責任感。
四、落實行動,升華情感
學校是個小社會,社會更是一個大課堂,為了將環境教育重應用、重體驗、重參與的宗旨落到實處,我將課本中的問題生活化,組織活動小組,選題以關注社會,從周邊的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走進社區、公園、學校、工廠搜集環境保護宣傳標語,編寫成“環保小冊子”。“小草笑一笑,請你繞一繞”,“小草也有生命,請你腳下留情”,“宜興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足足有一百多條。既讓學生參與了活動,學到了環保知識,又豐富了語文知識。
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到受污染嚴重的河流、居民區做實地考察采訪,寫成調查報告,很快《太湖藍藻暴發的原因及對策》、《宜興空氣污染與治理》等多個與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結合的課題就成了同學們研究的對象。既使學生了解了環境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自覺性。組織學生開展植樹造林、種花種草的活動,讓學生用實際行動綠化美化家園;組織開展飼養小動物、收集撿拾廢棄電池等活動。在豐富多彩的環保小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地關愛身邊的環境,關愛我們共同的家園。
總之,我們今天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去體驗一種情感,一種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的情感,一種豁達、開闊、寧靜、平和的心境,一種關愛生命、感悟生活的情懷,去共同構筑人類的家園——美好的環境。愿語文原野,環境教育永遠生機盎然!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