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顯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六年制不少于145萬字。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切實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面對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嚴峻形勢,我校結合語文教學制定了《開放式閱讀》這個研究課題。經過幾年的研究表明:課外閱讀不僅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創設了一個開放式的大語文學習環境,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和語言積累,讓學生汲取了豐富的書籍營養,提高了聽、說、讀、寫能力。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所做的閱讀工作。
一、培養閱讀興趣,增強閱讀動力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學習上產生極大的愉快和積極的情感。
1.實地參觀,激發興趣
對于一年級孩子,教師不能一入學就盲目的讓他們閱讀,這樣會很快地抹殺他們的閱讀興趣。于是一開學,我就有意識地帶他們參觀學校的圖書室。走進圖書室,書架上那一排排排放整齊的書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他們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喜歡的書左看又看,而且津津樂道。有的立即找了個座位坐下來讀,有的興致勃勃地在和同學分享自己手中的書。那一本本圖文并茂、色彩艷麗的書籍深深地吸引了這些如饑似渴的孩子們,看著這一幕幕欣喜入狂的情景,看著那一雙雙愛不釋手的小手,我不禁得意地笑了。哈哈,這群可愛的“小傻瓜”,竟不知上了我這個“姜太公”的鉤。從此,許多孩子從這一刻喜歡上了讀書,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喜歡上了。如我班的吳哲同學,他平時特調皮,可是自從感受到書的魅力后,只要一下課他就會拿起自己從家帶的書靜靜地讀,再不像往常一樣坐不住,到處亂跑了。而且聽他媽說,一放學回家,他啥事都不做,先拿一本書看,有時入神到連飯都忘記了吃。真夠廢寢忘食的。
2.設置懸念,引生追究
故事的懸念可以激發人的好奇心,引發人主動去探究故事發展的愿望,正是這種愿望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有一種急于想知道故事發展的心理。這種方法對于低年級孩子再合適不過了,因為一年級孩子好奇心特強,最喜歡刨根問底了。因此,我利用孩子們這種好奇的心理,先講述孩子們樂意聽的神話故事。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后講述與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如學習《王二小》這篇課文時,學生從課文中了解到王二小是個機智、勇敢的孩子。于是我找來《小英雄雨來》這本讀物,利用閱讀課,進行深情并茂地朗讀,讀到關鍵處,我嘎然而止。學生本來都很認真聽的,忽然看我不講了,個個抬起小腦袋看著我,一臉的疑惑,有的問:“老師,你怎么不講了?”有的問:“老師,你忘了嗎?”也有的問:“老師,小雨來最后死了嗎?”望著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目光,我不忍就此停下,可一想到我的目的(勾起好奇心,培養孩子主動去閱讀的興趣),于是我“狠狠心”說:“老師也就知道這些,如果你們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查找,翻閱吧。”由此,學生的心被撩得癢癢的,幾天之后,我發現有的孩子手里拿著拼音版畫書《小英雄雨來》,有的捧著故事書《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而我在每次講故事之前,都會事先了解一下,這本故事書有多少孩子看過了,如有少部分孩子看過了,我就跟他們約定不許告訴別的同學,做一個守信的好孩子。
二、優化閱讀環境,創設讀書氛圍
為了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讀書意識和興趣,學校領導對學校環境進行了大規模地布置:學校圖書室、各班級的室外和室內、每一層樓的墻壁上,都掛上了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有的是孩子自己寫的),并且配上了各種色彩鮮艷的圖畫;同時各班級里還設立了圖書角,擺放了書櫥,教師號召學生踴躍捐獻圖書,小小的書櫥成了孩子們放松大腦,自由徜徉在知識海洋的興趣所在,由此大大創設了班級濃厚的讀書氛圍。
三、選擇課外書籍,尋找閱讀途徑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閱讀興趣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低年級學生愛讀圖文并茂的神話、童話、小故事等。
1.配合語文教學,拓展閱讀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語文課主要是教給孩子閱讀方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孩子熱愛語文并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個故事,這不能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拓展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
教學時,我配合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向學生補充有關知識,推薦有益的圖書:如學習《稱象》這課時,我首先在課前要求孩子們去查閱有關曹沖的資料;課堂上,再讓他們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物的了解。學習《鄧小平爺爺》這篇課文后,向學生推薦《鄧小平的故事》;學習《古詩兩首》后,向學生推薦了《唐詩300首》;學習《小壁虎借尾巴》后,又向學生推薦了一本與動物尾巴有關的《大自然的奧秘》以及《安徒生童話》等讀物。學生回家后,有讓家長去買的,有上網去看的。總之,結合課本推薦課外書,既補充了課內需求,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另外,我還在教學中引進課外知識,讓課外走進課內,兩者兩輔相成。如教學《四個太陽》時,我從課外讀物中引進結構相同、寫法一致的《風的顏色》讓學生再次感受作者的寫作格式和自然界帶給人類的美好。而在教學《秋天》時,我一方面讓孩子們回家查找描寫秋天的詩歌、詞語、優美的句子和段落,而我自己也找來許多描寫秋天的詞語和句子,帶領孩子們在優美的鋼琴曲《秋日私語》中盡情欣賞、陶醉,進一步感受秋天的那份成熟之美和大自然的奇妙之處。
2.走進學生心靈,推薦讀物
小孩子天生愛憧憬,這就決定了他們愛讀帶有幻想性質的故事書。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就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根據人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虛構的,折射出他們內心的精神追求——人們想戰勝死亡,渴望永生。古往今來的童話里便出現了不老的仙人、不滅的生靈。因此,這類故事書對于孩子們來說具有很大的魅力。好奇是孩子們的又一天性。孩子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總喜歡問“為什么?”他們喜歡讀一些探險和科幻的書籍,就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所以像《十萬個為什么》、《成語故事》、《奧特曼》、《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作品都能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值得推薦。
3.尋找閱讀途徑,拓寬渠道
現今社會已進入高科技和網絡信息時代,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是越來越廣。因而,獲取課外閱讀的書目除了班級圖書角里的書籍和學生訂閱的雜志以外,還可以學會用各種途徑進行廣泛閱讀。一、現在書店如雨后春筍般處處可見,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可以去各類書店購買教師推薦的和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目。二、許多家庭已經購買了電腦,孩子有條件去網上看書,或查找與課本相關的資料。三、現在的電視頻道眾多,各種知識的欄目都可以看到,學生可以看看《動物世界》《七巧板》、《百家講壇》等優秀節目。通過這些途徑,學生既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又可以提高閱讀興趣。
四、培養閱讀習慣、讓書伴其一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自動化的行為,一個人一旦形成某種習慣,將會長期影響其行為。因此在閱讀指導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書伴其左右,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為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
1.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
(1)利用早讀課、閱讀課,開展“推薦一本好書”、“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活動。評出優秀的學生,或貼星星,或給予小小的物質獎勵。如:鉛筆、橡皮、本子,用來激勵他們更加出色的表現自己。
(2)指導學生摘抄閱讀文章中寫的優美詞、句、段。并把寫的認真的摘抄本放在班級展覽,以保持孩子們的閱讀習慣。
(3)在課堂中朗讀孩子們寫的好的文章,讓其他孩子欣賞,同時把好的文章張貼在班級的“happy作文秀”的作品欄里。以此增加孩子的學習信心,提高閱讀和寫作興趣。
2.制定措施,動員家長積極配合
在新世紀里,課外閱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全新的生活領域,更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精神之源。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應充分利用這種資源,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沖出教室,沖出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生活,去開辟課外閱讀更廣闊的天地。
(1)利用家長會,教給家長閱讀方法
因為我目前教的是一年級孩子,不需太多的方法指導。家長會上,我首先說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教給家長在家督促孩子的方法:陪讀——陪在孩子身邊和孩子共同讀一本書;或陪在旁邊讀自己喜愛的書籍,當孩子讀好后,鼓勵孩子說說故事的大致內容,或者談談從故事中知道了什么。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孤立地讀書,并感覺到讀書的快樂,長此以往,孩子的讀書習慣自然就養成了。
(2)制作表格,硬性監督
在進行開放式閱讀的大量工作中,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有少許家庭根本沒有這種讀書意識和自覺性去陪孩子讀書。因此,教師就需要采取一種硬性措施:制作表格,讓家長把孩子每天的讀書情況認真填寫在上面,教師每兩個星期檢查一次。表格如下:
師苑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檢查表
學生姓名_____ 月份____
3.建立小書屋,營造家庭讀書氛圍
家長會上,我建議家長為孩子建立自己的小書屋,幫助和指導孩子藏書、讀書。有研究表明,家庭閱讀環境在4個方面對兒童的閱讀能產生較大影響:“家庭中所擁有的閱讀材料的數量;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次數;父母進行閱讀指導和鼓勵的次數;以及父母作為榜樣并參加到閱讀中去的程度。”
總之,教師在組織課外閱讀時,要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同時,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局限于語文課堂內,要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局面。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將學校和家庭相結合,并注意學科間的融合和有機整合。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師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