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育
隨著《新課標》下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書聲瑯瑯”“議論紛紛”“情理融融”等漂亮課堂似乎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教齡較短,資歷較淺的新教師,懷揣著對語文教學的“創新”激情,課堂上別出心裁、形式多樣。其課堂氣氛很是活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情感體驗、個性張揚非常重視。然而在這之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平時寫作和語言的表達上問題較多,不夠規范、貼切、傳神。
“批文入情”“批文得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始于“入情”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主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批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引自吳忠豪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批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位、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現就這一點,談談我的看法。
一、對語言文字意識上的重視
對于《新課標》的解讀,不能斷章取義。一味的重視文本的思想內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味追求“漂亮”課堂。把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來。須知語文學科具有雙重性,即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體。人文固然重要,但工具不容忽視。為什么其他學科的教師時常埋怨學生用語不規范,語病多多,語言不準確。我們自己在批改作文時也常常眉頭緊皺,我覺得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責無旁貸的承擔此任。教師自己在思想上對語言文字足夠重視,思想指導行動。貫穿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也就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引起重視。
二、對語言文字的分析
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我主要針對的是新聞,說明文等這一類較為科學,嚴肅的文體。這一類文體的宗旨是給人以知識,其語言具有科學性、知識性、準確性的特點。在教學這樣的文體時須引導學生對其語言進行分析,比較用詞用語的準確性和分寸感等。比較的方式可以“有無比較”,“換詞比較”,或換表達方式進行比較。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新聞中的用語就非常講究。其中的句子“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中的“突破”一詞可與“越過”進行比較分析,“越過”僅表示經過之意,而“突破”則含有在有敵軍防守的情況下沖破取勝而過,僅“突破”一詞,就表達了豐富的含義。另如《蘇州園林》中的句子“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是技術”,可引導學生分析“藝術”與技術的區別,從而體會假山堆疊者的獨具匠心,想象假山堆疊產生的美感和藝術性。在這類文體的教學時,如能如此引導學生細細分析,學生在平時用詞必會越來越精準,越來越規范。在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的用詞上也就形成用詞準確的習慣。
三、對語言文字的品味
品味較之分析,更需仔細玩味。其如品茗,亦如抽煙,須先吸入,再到胃里兜上幾個圈圈,然后揣著體溫出來,方能深入領會,與作者心相通,與讀者起共鳴。我所說的品味,專指對文學作品的語言而言。文學作品是情感色彩極濃的一種文體。其間刻畫的形象,描繪的意境都浸透了作者的愛恨情仇,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投射和外化。其中的詞語必定飽含了深厚的情感,豐富的韻味。如九年級下冊《孔乙己》一文。前文寫“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后文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用手走著來喝酒,文中寫到“孔乙己摸出幾文錢來”。一個“排”字和一個“摸”字將孔乙己的形象、神態、內心、作者的情感、眼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要引導學生深刻領悟,細心揣摩。
再有詩詞中的一些傳神之詞,點睛之筆,也很值的品味。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濺”和“驚”;“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中的“空”等,這些詞語非常精當簡練,且言簡意豐。在引導學生品味以上用詞時,可采用朗讀、討論、比較、想象、表演、描述等方式進行。
語文教學,不能只追求形式,而應講究實效;不能只重視思想情感,而應更重視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是語文的基礎,也是語文的目的。她看似平實,卻有著無可代替的樸素之美。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