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內容摘要】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地提問。它是在前次提問基礎上的生發和延續,有利于學生開闊思維的廣度,拓展思維的深度,引導學生到達思維的彼岸。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普遍運用的一種方式,追問的效果如何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而決定其效果的根本因素則在于如何實行有效的課堂追問。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追問的正確認識,在教學實踐中讓追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才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追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這一目標必須借助課堂的提問,尤其是教師的有效追問才能實現。課堂提問貫穿課堂教學的整個環節,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學生認知水平的參差不齊、理解能力的循序漸進等特點都決定了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追問的重要意義。
何為有效追問?即面對不同學生、不同課文、不同問題,教師適時地、有針對性、有區分度地追加提問,以便讓學生在認識受阻時探幽索微,撥云見日;在理解粗淺時尋本溯源,追求深度;在初有見地時發散思維,生成智慧。
一、當學生認識受阻時,層進式追問
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障礙,不能進一步地朝縱深方向思考,使其回答缺乏深度。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逐層推進追加的問題,及時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的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突破難點,激發思維的火花。
在執教《三顆枸杞豆》一文時,我發現很多學生在賞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時能夠找出關于“三叔”和“我”的很多描寫,能初步感受到人物內心較為復雜的感情,卻不能進行準確地分析與表達。這時點撥與追問就能夠起到撥開云霧見青天的作用。如:文中說“兩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這里的“它”是什么?學生根據上下文意能理解為“太陽”。教師追問:“僅僅是太陽嗎?三叔能捉住太陽嗎?”學生搖頭。教師繼續追問:“太陽又意味著什么呢?瀕臨死亡的三叔想捉住的又會是什么呢?”在學生認識受阻時,教師的追問能夠激起學生的深度思考,提醒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答案,重新品味課文,進而領會到三叔的內心深處最想捉住的是時間、是生命。更深切地感受到幾句簡單的描寫中不僅飽含三叔對生命的留念之情,更有他對自己曾經虛度光陰的無限追悔之意。
課堂教學中,設置恰當的梯度,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置恰當的梯度,可以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
二、當學生理解粗淺時,尋根式追問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上,教師在學生思考的粗淺處牽一牽、引一引,引領學生去探尋作者的身世、去了解寫作的背景,適當的追根究底,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向深度邁進,使得學生的思維慢慢走向成熟。
在執教《秋天的懷念》一課時,我曾引導學生對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品味賞析。一個男生選擇“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中的“憔悴”一詞進行賞析,認為“憔悴”能準確地體現母親此時的疲憊狀態。教師追問:“‘憔悴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臉色不好。”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母親的臉色會很不好?”學生回答:“是因為母親不僅身體不好,并且還為兒子操心。”老師接著追問:“你覺得這二者之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一定是對兒子的擔心與掛念。”教師適時地加以小結:“母親身患重病,而此時,她殘疾的兒子23歲,年幼的女兒僅13歲,她孤苦的靈魂無以支撐,才如此憔悴,而此刻重病纏身的她仍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追問不一定是對某個學生窮追不舍的提問,它是由一個淺層問題而引發的深層思考。一番追問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入深層次,學生在不斷地思考中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和更深的感悟。
三、當學生初有見地時,遷移式追問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必須要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思維獲得一定成果時,教師適當的追問和拓展引申,可以激發學生發現和創造的強烈欲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時,同學們無不為祥林嫂的不幸命運而嘆惋,無不感慨封建社會中底層婦女的不幸命運。教師拋出問題:“祥林嫂是一個勤勞善良的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為什么會因凍餓而死?是誰殺害了祥林嫂?”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有人說是魯四老爺和四嬸,有人說是衛老婆子,有人說是柳媽,也有人說是她的婚姻……眾說紛紜,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柳媽等人存心要害死祥林嫂嗎?”學生們仔細想想,又搖搖頭:“他們都沒有直接殺害,但好像又都參與了……”教師繼續追問:“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同學們很快達成一致意見,祥林嫂的悲劇源于吃人的封建禮教和罪惡的封建制度。“在家家都是熱鬧的祝福聲中,祥林嫂悲慘地死去。你能想象她去世時的情景是怎樣的嗎?”同學們又開始議論起來,有的說她蜷縮身子,始終呼喚著阿毛的名字;有的說她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面帶笑容,安詳地離開;有的說她帶著會被閻王爺鋸成兩半的恐懼告別了這個讓她飽受痛楚的世界……
一個有效的追問可以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使他們思潮翻滾,奔騰向前,有所發現和領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響應的變動。”教師應當以學生為本,致力于實施課堂追問有效性的研究,課前精心預設追問問題,課上善于捕捉追問時機,并及時整合生成問題,讓課堂追問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都得以提升,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畢文成.《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化》,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