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靜 徐曼
[摘 要]本文立足于國家及省、市的發展規劃與部署,結合具體學科的人才培養特征,探索校地合作共建的新思路。力求在充分把握學科發展與時代規律的基礎上,調整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實踐指導的方式方法。創新型傳媒人才首先是適應地域文化與發展需求的人才,這是提高傳媒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振興地域文化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傳媒環境;傳媒人才;創新培養;“三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96 — 02
齊齊哈爾市舉全市之力推進“三化”建設步伐,凝聚各方智慧,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在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統領的思路下,各行業重新定位,加強自身建設,明確目標,全力完成具體工作。作為當地新聞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承擔著向當地提供新聞宣傳后備人才、承擔輿情調控重大課題和加強市域文化融合能力等重要任務。如何統籌各項任務,在與地方政府開展有效溝通的前提下,改變與強化新聞人才培養思路,扎扎實實出成效,穩扎穩打出成果,突破傳統出人才,使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成為齊齊哈爾市大刀闊斧搞建設,深入基層為民生,真刀真槍抓三農的總體建設部署下的輿論調控中心和宣傳陣地。與此同時,活躍的地域傳媒環境同樣給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實戰平臺與機會。以解決問題,并能夠在活動中檢驗實踐教學成果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加強自身專業能力,合理化組織和管理是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要面對的新挑戰。
一、變革中的傳媒環境需要創新型新聞人才
近年來,中國傳媒面對社會和媒體自身的轉型,盡心竭力求突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等專業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也要隨之轉變。培養更加適應傳媒環境變化和社會變革的新型傳媒人才,不僅要關注課程的設置和教師的教學理念,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時代感和實效性。新聞人才培養與時代對接,重要的是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原有的新聞實習實踐思路,完善一條更加有效的,能夠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實際需求相對接的培養思路,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嘗試。新的傳媒時代需要有信心、有能力、有膽識、有擔當的創新型新聞人才。能夠擔當時代重任的新聞人才除了要有綜合完善的知識體系之外,還要有敏銳的時代洞察力,有服務人民的反哺情懷,有綜合全面的國際視野,更要有不畏艱險的執著精神。這些新聞人的優良素質應該納入新聞人才培養的體系之中。學生參與地方建設,打開門來辦學,讓學生在社會參與中提升社會人意識,不局限于校園環境和學生身份,這種人才培養思路更有利于新聞人才的成長。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思路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征,那就是要接地氣。要和時代發展、國計民生緊密相連。因此從當地傳媒環境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尋找自我價值,在服務于地方建設的行動中獲得檢驗和提高。這種走出校門、反哺社會的探索是一種“雙贏”的期許。我國政府2013年工作報告中對本年度政府工作提出建議,指出要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三化”建設同樣是我市立足市情確定的重大發展戰略。以“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為統領,凝聚共識,發揮各領域優勢,才能匯聚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建設性的建議。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除了大刀闊斧搞建設、抓改革,不能忽略文化發展和對人民精神需求的關注。偉大的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城市的信心來自全民的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作為科研力量的集中地,要進一步思考履職盡責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高校新聞及相關專業的科研力量與后備人力資源可以在這個背景下發揮優長,并得到鍛煉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集中精力探索“雙贏”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從課堂走向社會是很多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以往的實踐平臺大多是與相關媒體直接對接,由帶隊老師負責聯絡與日常管理。實習與實踐內容基本限制在所實習媒體的總體策劃之中。這種實習模式對剛剛參與新聞實踐工作的學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使學生盡快熟悉新聞工作流程和規范。但是在大多數媒體實習過程中存在著實習生無法獨立參與的情況。實際上,為了高效完成新聞任務,很多記者都不愿意帶著一個基本沒有實踐經驗的新手學生去完成采訪任務,學生在實習階段沒有親身參與新聞工作,無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消化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就很難在職業理想建構中有更多的突破。這實際上成為影響新聞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瓶頸。探索校地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使新聞人才的培養更加具有包容性,并能夠適當承擔本市新聞環境建設的相關工作,增強新聞工作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因此獲得“雙贏”。
(一)校地結合模式助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設
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一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同年級水平的學生在動手能力上各有特色。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參與一定的調研與信息采集的工作。同時可以針對高校特殊的文化影響力與文化氛圍,結合地區規劃的具體思路,開展多樣式的實踐活動,擴大宣傳,增加輻射力。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方面有許多創新培養理念,特別是一些重大的賽事的組織和外地實習實踐。學生的實踐參與過程也是一次城市文化的對外公關活動。充滿活力的大學生滿載城市所特有的可識別符號,展示城市的青春力量,提高了城市的識別力。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比較廣泛,也相對靈活。擁有校地合作模式下實習經歷的學生會對大學所在城市的市政建設和文化環境有更全面的認知,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往往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這種最初的認知釋放出來。一方面無形中促進了城市文化符號的傳播范疇,另一方面也為城市的對外宣傳拓展了渠道。
(二)校地結合模式激活新聞人才培養新思路
立足地域傳媒環境開展實踐教學一方面能夠發揮學科優勢,為地域建設作出貢獻。另一方面拓寬了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大學生實踐教學的思路,參照地域發展的總體綱要,結合學科特征開展系列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學有實效,增強學科實踐基地建設的社會融入。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建設統領是站在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等多個維度思考作出的審慎決策,是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作出的全面安排,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及時有效的信息傳播、準確的輿情控制、文化軟實力的挖掘等方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有效地開展校地結合,共謀發展也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文化興則人才旺,人才旺則經濟活”。立足地域發展總體規劃,建設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創新實踐基地的研究是發揮大學精神的一種有效嘗試。進一步推進大學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將充滿活力的大學精神與凝聚希望的城市愿景相結合,提升全民參與意識,建立健全學生實踐基地的培養制度,使實踐基地的建設完成從思路到運作再到收效的轉變。伴隨著校地共建模式的逐漸成熟將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進一步強化,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期許。
三、立足本市傳媒環境制定具體可行的人才培養思路
齊齊哈爾市是歷史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化品格特質,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突出。但是局限于較為封閉的社會地理環境,以及相對落后的經濟與技術支持,地方文化綜合能力薄弱,很多特色文化形式也鮮為人知。在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統領的指導下,發揮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科優勢,立足地域發展的機遇,不拘一格、開拓創新,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制定合理的規劃與制度,扎扎實實地參與到具體工作中去,在合作中實現發展與共贏。
(一)創新實踐基地的搭建與常規管理
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特色是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黨的十八大路線指引下,“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是新聞傳媒業的奮斗方向。如何把新聞傳媒業做好做強,傳媒人才培養是關鍵。充分利用當地信息、文化與社會資源,使新聞人才培養真正實現打開門求發展,這不僅是思路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管理體制的轉變。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長久以來一直秉持著開門辦學的思想,在實際操作中也有相應的嘗試。然而,局限于辦學力量、人力、物力等客觀條件,實踐的開展大多停留在常規的畢業實習安排上,很少與媒體之外的其他地方社會組織的合作。創新思路就要實現共贏,轉變傳統模式,使學生有能力、有機會參與到市政建設、文化傳播或者媒體活動當中。以自身素質提高與思路轉變,促進實踐基地的搭建與常規運轉。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校地合作也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機制的基礎上,才能夠保證它的良性運轉與收效的最大化。日常管理和師資配置要與常規教學相協調,保障制度建立的合法化、合理化。
(二)校地合作模式下的具體操作問題
基于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校地合作共建的思路是非常關闊的。在城鎮化進程中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品位。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的輻射源和濡化源的特征,來提高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體操作既有階段性特點,也可以形成常規機制。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數字設備使用、信息采集、文化活動參與、綜合素質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在政策解讀、傳播規律把握和社會心理應用等方面的能力較為突出。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選擇恰當的實踐項目,挖掘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的文化傳播潛力。地方政府、地方媒體與其他社會組織是主要合作主體。搭建合作共建的平臺,加強新聞人才培養的社會化和實用性,一定是在共贏的前提下開展才能夠實現。
新聞及相關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合理,對于人文歷史,文化心理,地域風俗和傳播理論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可以融會貫通。通過實地考察、學術交流、撰寫學術論文及研究報告等方式對具體建議進行科學論證。教師的參與會帶動專業建設的整體氛圍,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影響。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以更加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活動的參與。高校與地區開展合作,可以結合本市建設的具體部署而設定專題性實踐工作。以完成課題的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調研、采訪、拍攝、信息采集等工作。學生能夠感知到自己所做的工作的價值,也會提升加強自我能力培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三)創新模式和創新結合點的探索
新聞傳媒事業生存于社會發展的快車道上,是連接各行業最新動態與發展動向的信息紐帶。創新發展是傳媒產業的生命力,著力創新思路,探索切實有效的文化傳播思路。新聞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關注社會,關注熱點,關注發展。有思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新聞人才才能夠適應社會及傳媒環境的需求。轉變思路,使新聞學及相關專業教學效果提高的思路與地區發展相結合。在充分考慮學科特征的前提下,創新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夠找到互利共贏的結合點。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同時也要關注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和基礎理論的掌握。因此,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基礎教學的教學效果,又要注重創新實踐,使兩者并行不悖、相生相長。教學無小事,探索的前提是搞好調研,想好思路,見微知著不能好高騖遠。校地結合的探索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一定是相輔相成的。高校的人才培養一定是科學嚴謹,合理有序的,不能在探索中半途而廢或者亂了陣腳。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成長需求,這是所有探索的前提。
〔責任編輯: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