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娟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初中階段學生的作文貴在學習、借鑒,這如同嬰幼兒牙牙學語,沒有哪個孩子從呱呱墜地時便能張口喊爸爸媽媽,更不要說能說會道了。由于初中生閱歷淺,體驗、感悟生活的能力弱,要求他們寫出文從字順、立意明確、層次清晰的文章尚可,如果要求再高些,讓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篇篇有創意、有靈性、有看點的文章恐怕就有困難。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呢?許多優秀的語文教師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當然,作為像我們這樣萬萬千千位普通的語文教師來說,可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外乎讓學生去借鑒、去吸收。那么,怎樣讓學生們去借鑒、去吸收呢?許多教師集思廣益,取眾人之長于一身,而后又毫無保留地全部傾倒給學生,希望他們能夠在寫作過程中運用。
實際上,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有關作文教學、教輔資料的時候,不要冷落了那離我們最近的、也是最親密的課本。如果你靜下心來換個角度審視課文,細細地品味、慢慢地梳理,你就會不禁訝然一驚,原來那篇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課文竟會有如此多的值得借鑒的寫作資源閃爍其間。下面我們不妨單單從七年級上冊課文入手,從三方面挖掘它寶貴的作文資源。
一、語言的吸收
語言是文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同磚石之于高樓,水滴之于海洋。而出彩別致的語言會讓文章大放光彩,吸引住閱讀者的眼球,從而受到閱讀者的青睞。當然那些豐富的語言絕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這需要看的吸收,聽的吸收。而我們那一篇篇在語言上各具特色的課文就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吸收空間:不管是《春》的清新燦爛、《夏》的熱烈急促;還是《蟬》的純凈美好、《風箏》的深沉厚重,都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妨刻意讓學生去模仿、去吸收。
記得在講《紫藤蘿瀑布》時,我賣力地與同學們共同品析了“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一句,狠狠地玩味了通感修辭,并提出明確希望,希望他們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出現通感修辭的芳容。沒想到在寫“秋”的作文中,我班真有幾位同學活學活用了,如胡昆侖同學的“這兒,樹綠綠的,草青青的,似乎連鳥鳴也是青綠色的”;劉博文同學的“一陣微風吹過,田野里涌起一陣陣麥浪,風里似乎還有著金黃色的味道”。當我看到這些妙趣橫生的語言時,我恨不能告訴辦公室里所有的老師,向他們大肆炫耀一番。
當然,每講一篇課文,我都與同學們細細地品讀課文的語言,體會它們的妙處。在同學們的作文中,也時時閃現課文中經典語句的身影。如周雅迪的“我的最愛是我家中的那朵粉色的菊花,盛開起來大大的,就像河面上投進一塊石頭時迸濺的大水花(就像迸濺的水花《紫藤蘿瀑布》)”;力海潮的“爸爸的背微駝了,媽媽的臉上也被歲月的風霜刻下了許多‘生的條紋(臉上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風箏》)”;張宇翔的“心里一直不是個滋味,只是沉重,沉重,但是又忘卻不了,讓人心里酸酸的(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風箏》)”;岳奧的“‘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袋式秋天農民也時繁忙的,在收割稻子吼,打出來,曬干,再播種麥子,還要施肥。在這喜悅與忙碌的雙重心情的點綴下,秋天又多了一份色彩”。(“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肩上挑著夏秋兩季《夏感》)
看到這句句精妙的借鑒,模仿的語言,我不禁怦然心動,我在驚訝于學生們高超的借鑒本領的同時,也不禁暗暗地堅定了一個信念:讓學生們大膽地借鑒、吸收,在語言豐富的情況下,從而逐步達到自我語言風格的確定。
二、寫作技巧的借鑒
對于前腳剛邁進中學門檻的初中生來說,它們的作文似乎沒有什么技巧可言,往往就是簡單的一條線直敘到底,情節簡單、情感單薄,如何給它們指明方向,七年級教材已經給予我們一個很好的指導平臺。如《風箏》的倒敘、《羚羊木雕》的插敘、《蟬》的欲揚先抑、《紫藤蘿瀑布》的借物抒懷。所以在講解課文時,我就別有用心地與同學們共同分享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寫作手法、構思布局。并殷切提出希望。結果呢?令我喜出望外。有些同學借鑒的有模有樣。如在寫“桂花”時,有幾位同學寫的很有特色,有采用欲揚先抑手法,有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不拘一格。如卜小含同學的《暗香浮動》,她就借鑒《蟬》欲揚先抑的手法及《紫藤蘿瀑布》的寫作構思,在幾度起伏中突出了桂花的形象,贊美了桂花平凡但又不平凡的精神。
暗香浮動
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空氣中浮動著淡淡的香氣,清新淡雅,似有似無。從沒有哪一種香味能令我駐足這么長時間。許久,我才緩過神來,才知道要尋找這香味的來源。
我向四周張望,身邊除了一棵桂花樹,沒有其他的花了。但是我的目光剛落到它的身上,便以極快地速度移開了。這香氣不可能是他散發出來的。你看:枝干彎彎曲曲的伸展著,那么蒼老;樹葉濃濃密密地瘋長著,那么乏味,遠遠看去,簡直像一個大團球!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蒼老并且貌似枯死的樹干上,卻又一下子涌出那么多黃色的小生命!但是,這花也同這枝干一樣不招人喜愛。我向來不喜歡黃色,更不喜愛黃色的花,可眼前這點滴的花恰好又是黃色的,這討厭的小東西!
一陣風吹來,風中又浮動著縷縷清香,令我神醉。可這周圍確實沒有其他花呀。莫非真的是它,這小東西?!我湊上前去,似乎沒有香味,再靠近些,一陣清香幽幽而來,沁人心脾。我不禁一顫:啊!竟然就是這小東西!只見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的鑲在密葉之間,如果不是定神細視,必不能看到它們點點嬌容。它們都努力地開放著,用他們微小的生命努力地散發著迷人的香氣。那濃密的樹葉似乎也憋足著勁向上長,要不怎么連綠的臉也漲得發暗了?
又一陣微風吹過,股股清香從我鼻尖擦過,我知道,這就是桂花的香氣。我帶著微笑,帶著滿足,加快了前進的腳步……
此文,不禁讓我為之動容。同學們靈活的借鑒能力超出了我的想象,這一切都在暗示我們: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我們善于捕捉,善于挖掘。
三、文章內涵深邃性的汲取
初一學生剛進入中學,那么天真爛漫,純潔無瑕,在他們五彩的世界里,一切還是那么的可愛單純,以致他們的作文奶味過重。只是一味地表現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缺乏深層次的、理性的思考。而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恰恰就從人生、自然、社會等方面編排,如第一單元是對人生的思考與體驗,讓人深省;第二單元是對多層面情感的謳歌與反思,讓人溫暖。這些似乎在默默地告訴我們,文章除了表現個人外在的情感外,還要有深度和寬度的拓展,要擺脫往日的稚氣與膚淺。所以,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不斷地與同學們領悟課文的寫作深意,并且不斷地加強學生們對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思考。要求他們對周圍的一切不要,要用心去留意它們。亦不能看到此物就是此物,看到此景就是此景,要有所思考。如看到一葉落要知天下秋;看到墻角一枝梅要想到香自苦寒來。即不僅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更要有一個深邃的大腦。
只要有付出,總會有回報。在這次練習中,我發覺同學們的眼界真的變寬了,思想深邃了。如在寫“那一幕”文章中,張宇翔就寫一位他曾經視而不見的清潔工給他帶來的心靈的震顫。
黎明時的聲音
“沙——沙——”,我不禁從夢中醒來,這是什么聲音?真煩人!
我迷迷糊糊地躺著,心里想著在這寒風輕拂的秋天是什么發出這煩人的聲響。是樹葉?又不像。那是什么聲音呢?我起身走向陽臺,把身子探出窗外。哼!原來是清潔工,我向來未對這種人正眼相看過,整日里與那些臟兮兮的馬路垃圾打交道。最讓人反感的是,一大早弄得到處不得安寧,我恨恨地想著,又走回臥室。
不知何時,這“沙——沙——”的聲音停止了,我慶幸著。可是此時,我早已失去了睡意,便穿上衣服走下樓去,當我來到樓下時,看到的只是干凈的地面,它們脫掉了一天的塵土與垃圾。我不由想到早晨的“沙 ——沙——”聲,清潔工,是清潔工!我不禁搜索著他的身影。可是,此時的我只是隱約地看見了那蹬著三輪車的遠去的背影,橙色的夾衣直逼我的眼,刺得我眼疼。誰都沒想到,在這個乍寒的秋天的早晨,是誰在黎明前就默默地工作著。他們留下的只是那聲聲無言的“沙——沙——”聲,從不曾想到追求什么,也不曾想得到什么,他們只是默默地盡自己的職責默默地奉獻罷了。
秋風蕭瑟,在這秋風吹拂的早晨,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在那遠去的背影中懂得的,如秋天的顏色一樣飽滿。
現在,黎明時的“沙——沙——”聲又在我的耳畔響起……
讀罷此文,我的心不禁一顫:可愛的小家伙,寫得入情入理,讓人難以釋懷。
正如有人說的,美的東西總是存在的,只要你去發現。課文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你去挖掘,去發現。因此,我們不僅要學,還要拿過來用,用在作文中,只要能活學活用,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出現在你眼前。隨著課文的不斷深入學習,我堅信,孩子們會借鑒得更完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