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實施的 133個高校中有46個是地方本科院校,占到30%以上。“卓越計劃” 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地方院校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他擁有實施“卓越計劃”的許多有利條件,因而成為實施“卓越計劃”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差異化戰略的思路,探討地方高校實施“卓越計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方院校 差異化戰略 “卓越計劃”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126 — 03
眾所周知,我國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所采取的重要措施。目的在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教育部的相關統計顯示,截止2011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08所,其中地方院校占94%。在所有高校中,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一半以上。2011年,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達到371萬人,研究生47萬人。毫無疑問,我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程教育大國,但由于工程教育中缺乏“工程性”和“創新性”,導致我國未能成為工程教育強國。 “卓越計劃”的實施,將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知識的全面性和實踐的創新性全面提升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擁有實施“卓越計劃”的許多有利條件,基于差異化戰略是地方院校實施“卓越計劃”的有效途徑。
一、 差異化戰略及特點
差異化戰略原是一種企業競爭戰略,又稱別具一格戰略或差別化戰略,其內涵是指,將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以形成一些在全行業范圍內具有獨特性的東西。實現差異化戰略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如設計或品牌形象、技術特點、外觀特點、客戶服務、營銷網絡及其他方面的獨特性。差異化戰略是以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營銷能力提供優質優價的一流產品和一流服務。企業實施差異化戰略的意義在于:(1)建立起顧客對企業的忠誠;(2)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進入障礙;(3)增強企業對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4)削弱購買商討價還價的能力。(5)由于差異化戰略也使企業建立起對顧客的忠誠,這使得替代品無法在性能上與之相競爭。差異化戰略是相對于趨同性戰略而言的,這一戰略的特點集中表現在:(1)環境的適應性。差異化戰略的實施,作為戰略層面上的問題,首先是尋求對環境的適應,適應特定環境、特別條件的發展,這是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前提;(2)目標定位的差異性。不同的主體根據自身的特點,優勢和劣勢、長處和短處進行差異化目標定位,這是實施差異化戰略的核心內容;(3)難以模仿性。基于不同環境、不同條件而實現的不同目標的特色定位,這使得差異化戰略的實施具有難以模仿性。
從差異化戰略的特點中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實施差異化戰略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模式趨異原則;特色定位原則;集中優勢原則以及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概括地講,所謂“差異”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取舍的過程,即放棄趨同化,彰顯主體自身所特有的氣質和特有的優勢,實現包含自身特質的目標。
地方院校在實施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鑒差異化戰略。
二、 地方高校“卓越計劃”差異化實施的必然性
地方高校“卓越計劃”借鑒差異化戰略實施的必然性可以從必要性和可能性兩方面來分析。
(一)差異化戰略實施的必要性
1. 系統論原理提供了差異化戰略實施的理論基礎
所謂系統是指由一群有關連的個體組成,根據預先編排好的程序工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系統分為自然系統和人為系統兩大類。科學家錢學森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結構性、動態平衡性以及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共同的基本特征。這既是系統論所具有的基本觀點,也是系統論的基本方法。在這一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系統結構并進行系統定位,以發揮整體系統的最佳功能。
高校系統定位有三個層次:其一,高校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定位;其二,各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其三,高校內部各要素在學校發展中的定位。每個層次的科學定位,是系統發揮有效功能的前提。也就是說,各高等院校要找準自己在高等教育大系統中的位置,科學定位,各安其位,有效地謀求發展,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發展層次結構和類型結構,才能實現整體的效益。同時,高等教育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還在于組成這個系統的各要素及其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形成差異性、互補性的合力。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整體觀念,追求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益。
2.多樣化大學教育需求提供了實施差異化戰略的現實要求
教育經濟學認為: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指國家、社會和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高等教育的供給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高等教育機構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教育機會和教育產品。需求與供給是有支付能力需求與提供能力的統一。理論上有一種支持高等教育差異化、多樣化的觀點認為,高等教育的供給是由需求驅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職業需要和家長對子女的影響都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產生作用。在科技高速發展、職業變動頻繁、職業分化多樣的情況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家長本身的文化素質、價值取向、社會觀念等等都會對子女的高等教育選擇產生重要影響。另外,從學生的個人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來看,學生也是多樣性的。因此,能夠提供多樣化選擇的高等教育就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具體到各所高校,應主動地去適應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特色定位、差異化發展。這是目前高校生存發展的重要任務。
中國各高校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也逐漸意識到特色定位、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的是追求競爭中的相對優勢,以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可見,差異化是高校發展呈現的另一種重要特征。堅持差異化戰略,追求特色與創新,發展大學的個性,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世界范圍內的大學在此方面已達成共識。這不僅是高等教育多樣化質量觀的要求,也是適應經濟、社會、文化多層次、多結構發展的要求。
(二)差異化戰略實施的可能性
1. 獨特的辦學理念——差異化戰略實施的先導
英國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曾經說過,任何一所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一大學與另一所大學最大的區別是辦學理念的不同。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魂,辦學理念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管理學校之道;也是教育工作者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追求卓越,走向輝煌之道。如,上善若水;以人為本;科研興校;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厚生育才以及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一座教育豐碑等等。
一個學校辦學理念的形成是學校長期文化的積淀;是學校管理模式的逐步構建;是師資隊伍、骨干教師特長的反映;是歷任校長人格個性的集合;是學校校風、學風、文風的再現;也是一個學校社會聲譽的闡釋。地方院校扎根于地方經濟所形成的獨特的辦學理念是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先導。
2.地方院校準確的辦學定位——差異化戰略實施的關鍵
所謂“定位”就是經測量后確定的位置。高校辦學定位可以理解為,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并結合辦學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以及所有辦學的有關信息而“測量”出的學校辦學位置。辦學定位是一個集辦學觀念、制度、政策、技術、管理方式于一體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有:目標定位,類型定位,層次定位,學科定位以及服務面向定位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是目標定位,即服務面向定位,也就是,辦學服務什么行業,為那個領域培養什么層次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地方院校準確的辦學定位是差異化戰略實施的關鍵。
3. 鮮明的辦學特色——差異化戰略實施的重要條件
辦學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有別于其他高校的辦學模式。我們所理解的特色型大學通常是指,以行業為依托,針對行業特點,圍繞行業需求,考慮行業未來,為特定行業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由此可見,辦學特色一定是與市場、與產業、行業和崗位群密切聯系的。特色型大學的“特”集中表現在,以學科建設為支撐的富有特色的學科專業設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師資隊伍,相對穩定的科研領域和學校管理方式。這種特色辦學模式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比較優勢,且它得到了全體師生員工的認同以及社會公認。他表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特色是因比較而存在,本質上就是差異化。因此,地方院校鮮明的特色是差異化戰略實施的重要條件。
4. 地方院校與地方經濟的融合——差異化戰略實施的集中體現
與地方經濟密切聯系,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并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這是地方院校辦學的宗旨,也是地方院校辦學的一大亮點 。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十分清楚自身的辦學定位,即 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地方院校與地方經濟的密切融合是差異化戰略實施的集中體現。
三、地方高校“卓越計劃”差異化實施的的路徑
卓越計劃實施的專業包括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的層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培養現場工程師、設計開發工程師和研究型工程師等多種類型的工程師后備人才。基于差異化戰略,地方高校的定位應該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主要培養現場工程師。
目前,判斷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一個重要標桿是,其經濟是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還是以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以及主導產業是什么。區域經濟發展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都有其合理性。關鍵是地方高校如何主動去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實施卓越計劃為突破口,促進高校自身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以切實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應特別強調的是,無論是現場工程師、設計開發工程師還是研究型工程師等多種類型的工程師后備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都需要多個部門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加強政府相關部門之間、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之間、高校和企業之間、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難題,教育界要主動加強與工業企業界的合作,學校要精心組織計劃的實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本地區企業直接參與“卓越計劃”,并對本地區參與計劃的高校予以重點支持。作為地方高校更應基于差異化戰略積極推進該計劃的實施。
(一)校、企、地方政府合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卓越計劃”實施方案
地方政府、 高校和企業有必要坐下來認真研究一下本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及未來發展的趨勢,要特別重視配合國家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和本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由此決定未來5年、10年或更長的時期,本地區急需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實施“卓越計劃”的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的現實意義。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化、科技化為重要特征的工業化道路,其實質是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即從“速度效益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經濟”轉型、從“低端經濟”向“高端經濟”轉型、從“模仿經濟”向“創新經濟”轉型、從“制造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型、從“外需經濟”向“內需經濟”轉型。在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素質工業人才是實現經濟轉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力量。據此,學校、企業及地方政府必須合力打造具有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的“卓越計劃”實施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超前培養人才和儲備人才,以便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需要。
(二)基于差異化戰略地方高校制定具體的“卓越計劃”實施細則
地方高校依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學科,基于差異化戰略選擇具體的“卓越計劃”的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地方高等工程院校要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標準,對于“卓越計劃”的實施標準,教育部與中國工程院已聯合制訂了通用標準,還與各行業部門聯合制訂了行業專業標準,高校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根據以上標準,同時參照國際通行標準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計劃。首先,要。校、企及地方政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及實施;其次,要創設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最后,要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同時,校、企及學生三方有必要簽訂培養協定,細化三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各自的權力、義務及責任。
總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制度,構建以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人才發展模式,努力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此外,還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企業設立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 “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使學生在企業學習一年,能實實在在、“真刀真槍”學會工程技術,提高實踐能力和提升綜合素質。
(三)企業由過去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人才單位
按照相關規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模式是,學生3年在校內系統的學習理論,1年在校外企業進行工程實踐鍛煉。可見,企業參與“卓越計劃”的廣度和深度及投入量是“卓越計劃”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首先,企業要為學生實踐階段的學習提供足夠的實踐場地;其次,學生的實踐環節是采取跟班工作還是定崗工作,企業必須與學校認真協商妥善安排;再次,企業應認真選派有一定理論基礎且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親自指導學生實踐學習;最后,學生的畢業設計一定要結合企業的實際工程問題來進行針對性的研究。畢業設計的題目和內容應由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及學生一起共同設計,也就是采用“雙導師”制。總之,地方高校要積極創設與行業、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共同實施“卓越計劃”的新機制。要使企業從過去單純的、被動的用人單位變為主動的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聯合培養人才的單位。高校要主動的與企業一道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包括: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培養計劃;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步驟。企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要積極參與并具體指導實踐環節。同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和完善“卓越計劃”的實施方案。企業要將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大大提高人才的適用性。
(四)地方政府既是“卓越計劃”實施的重要參與者也是領導者
所謂地方高校,即地方所屬高校,是指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特區,大多數靠地方財政供養,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實施“卓越計劃”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作為地方政府當然也是實施這一計劃的領導者。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從區域經濟全局的、長遠的發展角度來引導“卓越計劃”實施的方向,成為領導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更要從系統的角度、全面的觀念來參與“卓越計劃”的實施。包括:指定政府部門專人負責制定計劃、組織協調;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支持資助高校建立重點實驗室;組織制定地方人才標準等,真正成為“卓越計劃”實施的領導者、協調者及參與者。
〔參 考 文 獻〕
〔1〕張秋蓮,張發欽.實施“卓越計劃”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培養新型工業化人才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1,(20).
〔2〕姜晨.差異化戰略的內涵及其構建特征〔J〕.企業管理2012,(07).
〔3〕李靜.基于差異化戰略的大學定位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6.
〔4〕孫峰.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6).
〔5〕張兄武.創新視野下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1,(0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