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豪 馬海燕
[摘 要]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三名維吾爾族大學生主觀幸福體驗進行深度訪談,旨在探討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現狀。他們的特殊之處是既有母語和信仰,又有特殊的求學經歷,這些都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產生深刻影響。研究主要從求學經歷、人際關系、宗教信仰等方面探索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維族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現狀 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144 — 04
一、研究的緣起和方法
幸福是一個亙古常新的話題,費爾巴哈指出:“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貴的幸福”。〔1〕在這個世界上,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生存和幸福而奮斗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幸福,幸福的標準也是不同的。幸福是每個人生活和奮斗的目標,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追求幸福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而對幸福感的研究是也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積極追求而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強調個體獨特的價值觀、情感、心理因素、人生經歷、期望等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它由三個維度組成: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及生活滿意度;同時具有三個突出特點:主觀性、穩定性和整體性。對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深入把握個體的主觀生活狀態,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幫助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獲取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價值。〔2〕
目前我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雖已起步,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尚付闕如。在研究方法上,目前還沒有研究者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主觀幸福感研究,一般都是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或者純粹定量研究,突出了類別之間的差異以及對有關主題的強調,卻忽視了大學生主觀幸福體驗的相關事件、特殊經歷和文化等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及主觀幸福感的具體表現,這樣使讀者閱讀起來有些艱澀難懂,也很難引起共鳴。運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可以突出在自然真實的狀態下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生動和深刻地展現出來。維吾爾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維吾爾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是維族青年中的優秀分子和佼佼者,是民族文化繼承、傳遞、批判、創新中最為活躍、最有生機的力量。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獨特的風俗習慣、信仰、價值觀、特殊的求學經歷,這些對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都會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而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成長狀況。通過本研究,可以讓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維吾爾族的文化,避免不同民族交往中的誤會、不愉快乃至沖突,促進維族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采用典型性目的抽樣,選取了三位蘭州大學的維族大學生,抽樣中兼顧男女比例,但只考慮同質而不考慮性別差異,這是為了獲得相對較為客觀的信息。由于質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中采用實地體驗、開放性訪談、參與性和非參與性觀察、文獻分析和個案調查等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材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型理解的一種活動。所以本研究收集資料時采用的是半結構式訪談、開放式交談的方法。訪談題目主要依據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特點進行編制,并從特殊求學經歷這一維度進行調查分析。
本研究對象是3名維族大學生,他們的背景材料如下:
小依,女,23歲,新疆烏魯木齊人,蘭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開朗活潑,擅長文藝表演。
小迪,男,22歲,新疆喀什人,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很健談但也很內向。
小娜,女,23歲,新疆喀什人,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很內向,不善于溝通。
二、質性材料分析
質性研究方法的研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研究結果,而且本人主要做的是一個現狀的調查,不帶有任何評價色彩,只想為讀者展現一種真實生動的幸福感場景。為了突出真實性,本文有很多訪談材料的呈現,這是質的研究方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從類屬分析的角度看,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調查的維度是一樣的,而對維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特殊性,我們更多關注他們的特殊求學經歷對他們主觀幸福感產生的影響,但很多因素都是交錯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不能人為地割裂,所以在探討的過程中會注重各因素之間的聯系,以此來折射出他們的主觀幸福體驗。
1.內地新疆高中班和預科學習經歷對維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由于維族大學生的求學經歷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同學,他們很多同學都是維族青年中的優秀分子,通過民考民,考上了內地新疆高中班,從上高中開始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到達一個陌生的環境去求學,這是他們的一種寶貴經歷;有的同學高中考上了大學,但必須要在上本科之前接受兩年的預科教育,主要學習漢語,所以這種特殊的求學經歷會給他們主觀幸福感帶來較為特殊的影響。
當我們請他們簡短介紹他們的求學經歷并談談這段經歷對他們的影響時,小依回憶在廣州上高中的四年中,覺得自己的進步“超級無敵大”,尤其是自己的漢語水平,可以說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她說:“這一年漢語底子給我打得非常好,我一下子接觸了非常多的漢族同學和老師,平時會和他們聊聊天。那一年不止是因為我很努力,主要是因為我們老師,他們特別負責,上課也特別認真,對我們特別用心,全心全意讓我們這一年把漢語學好。我們當時一起去的有40個人,其中10個人從來沒有學過漢語。那一年我們從ABC開始學起,剛去的時候老師想測一下我們的水平就考了一次試,我當時考了7分。學了一年后再次參加廣州的高考時考了130多分,進步非常大,那一年學到的東西非常多,這讓我以后就不會怕和漢族同學交流了。”我們能感受到她說這段經歷時的激動心情,而且總會用一些比較夸張的詞匯來表達她的情緒,比如“特別”、“非常”等,而且一直保持著愉悅的心情。在后面的非正式訪談中我了解到,小依非常熱愛學英語,而在高中之前根本沒有開設過英語課,所以基礎比漢族同學要差很多,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英語四級過了,雖然六級考了三次還沒有過,但是她說她不會放棄英語的,感覺英語“好好聽”,自己要好好學習英語,爭取也能說好英語。
小迪在鄭州讀預科的兩年里主要學習漢語和英語。“我們不用維語教學了,而且開始講授英語,我們在預科時學了漢語的古文,而且還學了數學,但是跟我們的‘覺業(專業)課有關系的東西都沒有學,比如化學、物理等等。”因為他高中讀的理科,大學又學習的臨床專業,開設物理化學課程都是用漢語教授的,而預科兩年卻一點都沒有接觸到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東西,這讓自己“有點郁悶”,因為課程很難,“在預科兩年全忘掉了,然后進入大學后全部用漢語來教學的,覺得和沒學過一樣,因為漢語也差一點,維語也忘掉了,對于我來說就特別困難了,我第一學期的物理掛了,物理的補考也沒考過,要重修,所以這學期要重修。”他會把自己物理掛了歸咎于預科沒有再學習,把之前的知識儲備全忘了,他覺得這也是他物理課被掛原因之一。
小娜覺得打好了漢語基礎,讓自己在口語交流上不成問題,讓自己特別有自信,但是她談到,中考完一起上高中的同學中只有她考上了重點大學,其他同學有些沒考上就回新疆復讀,有些同學上了職業學院等等,但是復讀再考的同學考的學校比她好多了,她特別羨慕他們,可能是因為在后面的訪談過程中我了解到她對蘭大和自己的本專業挺失望的,所以才帶來比較羨慕復讀同學的感情吧。
2.學業狀況對維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當我們問到目前他們是否喜歡本專業及學業狀況對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影響時,小迪的情緒很高漲。他說他非常喜歡本專業,而且有志向要成為一個為本民族做貢獻的好醫生并且為我講述了他這個理想的由來。“因為在新疆大部分醫生都是漢族的,而就癥的人大部分都是維族的。那樣情況下,病人不會漢語,醫生不會維語,中間溝通不通,又沒有錢找翻譯,而醫生又必須問病人有什么癥狀,哪里不舒服等等,但是醫生問不了,所以在那邊存在的現象就是一來病人就不問癥狀,直接讓病人查CT,血檢查等,那樣費用特別高,而我們那邊的人特別窮,沒有那么多錢,所以有病也不去治療了,費用高干脆就不看了。所以我學這個專業希望能幫助我們那邊的人們,很多東西問一下病人,就能知道病癥在哪里,就不用再去做CT花那么多錢了。而有時候一些病CT后也治療不了,還讓他們白白花了那么多的錢,增加經濟負擔。”所以他立志要好好學習醫學,以后可以回去當一名“好醫生”。但這期間因為大一物理課被掛,讓他低迷了一段時間,心里覺得很難受。“是大一第二學期掛的課,當時影響特別大,因為第一學期我特別努力學習,除了物理以外,我的大部分成績是六七十,還有八十多分的,但是我覺得當時那么努力學習還掛了一門,而且掛的特別低,27分,但如果是生物、計算機掛了也沒什么,但我高中物理那么好卻在大學掛了,我就特別郁悶,我當時就有點后悔在內地上大學,我想我如果在新疆醫科大學上,我不會掛科的,但是現在很坦然的接受了。”本來對于自己很看重、很有自信的東西反而沒有得到,不屬于自己,心里是很難接受的。小迪的理科非常好,高考理綜考了230多分,之前都是班里數一數二的學生,物理學的特別好,自己非常努力學習,但是結果卻不如人意,讓他心里覺得很郁悶。他又說:“因為我學了漢語,母語又是維語,又學了醫學,這樣維族病人也能聊,漢族病人也能聊,真正發揮醫生的職責。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個專業。當我遇到挫折和學習上的困難時我一想到這個目的就會更加努力,感覺困難都不算什么的。”
而談到專業問題時,我們從小依和小娜那里感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更多的是一種失落和郁悶。小依談到:“這個問題讓我很難受,因為自己沒有學成自己喜愛的專業,尤其是新聞,所以我上了大學就后悔選了這個專業,我大一大二一直覺得這個專業我選錯了,感覺自己什么都沒有學到,毀了我的人生似的,后來上大三我對這個專業有了一點點的感覺,感覺還可以,因為大三我們主要學了技術方面的東西,才提起一點我的興趣,才有一點點的成就感,感覺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最起碼學到了很多軟件和技術方面的東西。上大四又不行了,因為大四一年都沒有課,又回到以前的狀態中,感覺大學里什么都沒有學到。所以四年的這種學業狀況給我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 接著她又說:“就因為對專業不滿意不感興趣,導致我這四年以來對學習不是很積極,讓我總是想著搞別的,轉專業,又不知道轉專業好不好,弄得讓我很尷尬,最后一直耽誤。那種感覺還有讓我有一種對不起家人的感覺,挺難受的,白白的花費他們的錢,但我又沒有好好學習,心里有很重的負擔,感覺耽誤了我的前途,最重要的是影響了我學習的態度。”小娜認為,“感覺教育技術有點不適合我,我現在開始想我都快畢業了但不知道自己學了什么。對于這個專業有些失望,也許它不是我想要的專業,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給我帶來幸福感。”談話之間流露出一種無奈和茫然。
3. 語言對于維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的“外表”。維族大學生有自己的母語——維語,而他們在這個以漢語為母語的環境中生活、學習,語言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也帶來了很多影響,尤其是對學業的影響非常大,語言會給他們的大學生活帶來不好的“連鎖反應”,由于漢語是他們的薄弱環節,直接反映到學業狀況上就是課程對于他們很難,考試復習也帶了特別大的困難。據我們了解,各院的維族、哈族等同學成績一般很低,高等數學、計算機不及格的幾率非常大,以前很多同學都認為是他們學習上不努力造成的,但通過這次訪談本人了解到,語言是他們最大的障礙,由此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很大的,因為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但在大學成績不理想,讓他們心里感到很失落。
當我問到他們在這個以漢語為母語的環境中生活學習,語言對于生活和學習有無影響以及影響大小時,他們三個都很明確的告訴我影響很大。小迪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到:“語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比如我在宿舍聊天,他們針對一個話題特別激動的說話,而我卻聽不懂,很麻木,沒有反應,就算聽懂,也只是很淺的理解,沒有很深刻的理解,這樣我就很郁悶,這是特別不好的現象。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課的時候很多時候也聽不懂,因為老師有時候會說一些口語化的東西,而我們在預科時全學的是書本上的東西,比較書面的東西,那個時侯很想問周圍的同學,但是他們都在認真的聽課,又怕打擾他們,這樣以后都不能很深刻的聽講,表現在上課的時候還馬馬虎虎能聽懂,下課的時候全忘記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也就是我基本能聽懂,但是不明白,老師講的什么東西我知道,但是不能深刻的記憶到大腦里面,主要是語言的一種轉換挺困難的,我先要把漢語的一些東西翻譯到維語里面,然后再理解。比如我掛的那門物理課,老師講的特別快,我只反應了一句,而老師已經講完了三四句,而物理本來就比較難一點,后面很多沒有聽到,這樣一節課下來我就很失落,心情有時候是很糟糕的。我們大一有很多實驗,要寫實驗報告和預習報告,寫那個東西也是問題。漢族同學一分鐘能寫五六十個字,他們一句話讀寫來就基本理解了,就能寫答案了,而我們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來抄,那樣我們花費的時間非常多。一個實驗報告他們一個小時就能寫完,而我們三四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寫完,所以讓我們看書的時間也減少了,感覺時間特別緊,課也聽的不太懂,這樣很麻煩的。”
小依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也表現出很多的無奈,她說每次考試之前的準備就是她最痛苦的時候。“每次準備考試的時候,與漢族同學相比,他也許看一次就可以了,沒有精確地記憶但是已經理解了很多內容了,考試的時候通過自己的理解也能回答上,而且寫的也比較多,而我看幾次才能對那個內容達到理解的程度,最起碼看兩三次才達到‘哦,我知道了,大概理解它講的什么了。而我要背的話就要花費很多時間,但是這樣也不見得能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所以每次準備考試都是我最痛苦的時候,花費的時間比別人多,考下來還考的不是很好。考試過程中因為一緊張,一個很簡單的詞,概念我就會全部忘記了,讓我的心情特別郁悶,我當時就想,‘要是我的母語就好了,我就不會這么郁悶了。每次考試之前我就會想,要是用我自己的母語背我早就背會了,而且我也肯定能考的非常好,漢語真累人。”
小娜覺得語言障礙還是主要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在學習上影響比較大,因為學習和生活不一樣,生活說的是口語,可以隨便交流,但是學習尤其是大學學習比較復雜,而且很多還是專業術語,課程有時候聽不懂,同學們討論的時候也說不上話,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老師普通話講的好還可以,如果老師用的是方言我根本就聽不懂,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這個老師的說話方式,這樣每次上完課心情就很糟。”
我在訪談的過程中就在設想,我們的母語是漢語,而我要到一個全是維語的環境中生活、學習,還要學習高深的學問,參加維語的考試,難度可想而知,即使我是漢語環境中非常出色的學生,但那個環境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未知的,從小不在那里生活,所以很難深刻體會到他們的文化,對很多問題的理解都不能深入,肯定會從高谷跌落到低谷了。所以那種環境中挑戰是非常大的,經過換位思考,糾正了很多錯誤的想法。
語言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學業上,對平時的生活的影響不是很大。小依說:“平時交流都是用常用的口語句子,不覺得特別困難。但當和同學發生誤會、小吵的時候,心里挺難受的,有些時候很想說的話但是用漢語表達不出來,不知道用哪一個詞最合適,再也沒有什么障礙。”小娜也覺得語言對生活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我的人際圈子不是很廣,和周圍的朋友用日常用語就可以解釋清楚。平時的交流都用的是口語,可以隨便說,所以在這方面都進行的很順利。”
三、結果及討論
綜上所述,可得出:影響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各方面存在程度不同、多樣化的特點。影響的因素不是單一的,有時交織在一起,尤其語言是重要影響因素。語言直接影響學業狀況,而學業狀況又影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讓他們產生很多消極情緒,經常出現“失望”、“沒用”、“毀了自己”這種情緒,但各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
1.不同的學習經歷使維族大學生有不同的主觀幸福感
在上大學之前,不管上的是內地新疆高中班還是上了兩年預科,給他們帶來的更多的是積極情緒,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而且各方面表現比較突出,是班級的佼佼者,他們自己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在特殊的階段,因為得到很多同學、老師的幫助,他們漢語能力有很大提高,在進入大學之前他們是愉快的,感到幸福的,他們都會反復談到自己高中時的輝煌。但是由于所學專業的不同,幸福感也開始不同。小迪因為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所以在大學中即使一門課程被掛,但他始終喜歡這個專業,而且談了遠大理想對他的支撐作用,所以對自己的學業是滿意的。而小依和小娜因為對專業不喜歡,讓她們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白白浪費了”,“很失望”,“后悔來這里學習”,“好像把自己丟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負面情緒開始主導生活。這樣與之前的成就感就發生了差距,開始對自己產生否定感,感覺自己大學什么都沒有得到。
2.大學學業狀況降低了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因此學習狀況的優劣、成績的高低會對其幸福感的體驗產生重要影響。學習狀況好,會帶來很多的積極情感,從而提升了一個人的幸福感,相反會降低積極情緒,產生了“郁悶”、“消沉”、“失望”的情緒,從而影響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而這些維族同學在上大學之前都是班里的前一二名,但到了大學中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語言的問題,讓他們掛科、成績不理想、課程聽不懂,這種差距讓他們的成就感下降了很多。因為他們面臨的環境壓力和挑戰與漢族大學生是相同的,但是他們卻不具備漢族大學生的先天條件(母語是漢語),容易產生消極和失望情緒,表現出了更多的低迷及“后悔情結”——后悔沒有在新疆本省讀書,認為這樣自己成績至少不會那么差,也許自己還是優秀中的一員。
大學與中學的區別就在于學習成績的好壞已經不僅是一種表面的分數的高低,它可能已經轉化為衡量學生能力、成就甚至自我價值等綜合素質的標準。學習成績好,使大學生有一種自我實現感,所以學業仍然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語言對學業狀況的影響降低了維族同學的主觀幸福感
語言對于維族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專業學習的影響上。大學的課程全部都是漢語講授,而且學問也比較高深難懂,這對于維族同學帶來的困難是非常大的,在學業上受到挫折,他們的情緒就很很沮喪,很后悔來內地上大學。因為語言的原因,他們即使付出比漢族同學更多時間的努力卻也達不到漢族同學的水平,能考八十分,小迪就覺得很滿意了,平時的課程只要不掛,能考六七十分他就很滿足了,不是因為他的目標就定到六七十分,而是他們每次付出的努力只能讓他們有這點收獲。他們共同的感受就是“基本能聽懂,但是不明白,老師講的什么東西知道,但是不能深刻的記憶到大腦里面,也主要是語言的一種轉換挺困難的。”因為語言的問題,經常心情很糟糕,經常去懷念過去的優秀以及母語下的學習環境,所以會對自己現在的學業產生失望的情緒,更加影響學習的態度,降低他們的積極情緒,更多體驗到一種挫敗感,降低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但這也是因人而異,雖然語言也讓小迪很苦惱和郁悶,但是他比較喜歡自己的專業,而且還有理想在支撐,所以他總是很刻苦努力的去克服學業上的困難,不會為此消沉下去。
四、本研究信度問題的省思
信度主要評價研究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重復性,也就是說,如果另外一名研究者重復該研究,能否得到與本研究相同或相似的結果。雖然維族同學在上大學之前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共同的文化環境、維語、信仰和風俗習慣也有特殊經歷等,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很大影響,但因為個體性格不同、所學專業不同及認識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維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因人而異,而且主觀幸福感也會隨著時間和環境及特殊事件而會發生變化,我們只是研究維族大學生目前的主觀幸福感,雖然很多方面有共同之處,但是即使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就同一個問題對同一被訪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也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者而有所不同。而且質的研究方法本身強調過程,認為任何事物和個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研究的進程和研究關系的不斷深入與變化,對問題的認識和表述也有所不同。因此,定量研究中的“信度” 并不符合質的研究的實際情況,我們只是希望以后做類似研究可以找出維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共同之處以及影響因素,從而在現實中可以予以借鑒、指導。
〔參 考 文 獻〕
〔1〕周翠金.生活事件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D〕.貴州師范大學,2005.
〔2〕龐文,韓陽.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03).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