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學生三觀教育的重任,而目前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文化正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判定,傳統的德育教育難以應對復雜多樣的問題。思政工作者必須調整德育思路,尋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載體和教育途徑,來應對新出現的德育難題。
[關鍵詞]德育環境;新方法;新載體;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160 — 02
目前的大學生生活的時代正是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社會利益矛盾的沖擊、生活方式多樣化的沖擊、網絡文化的普遍進入,使得德育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應該研究新情況,了解新問題,不斷地研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載體和新途徑。本文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馬列教研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思考和做法為內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環境變化的新方法、新載體和新途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化
(一)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帶來的環境壓力
重視德育并不是我國特有的“專利”,而是一個世界性的大趨勢。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走向了多樣化,傳統的生活觀念受到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沖擊,“高富帥”、“白富美”觀念影響著新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的普及,信息來源的多樣和容易,帶給學生更多的未加過濾的信息,加上社會的不良風氣,影響了他們的道德判斷和價值標準。負面信息的報道不但不能夠帶給大家警示,卻讓很多意志薄弱的學生跟風追崇,成了他們的反面教材。
(二)傳統德育方式不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目前的德育教學情況是德育老師捏著鼻子講課,對自己講的東西不感興趣,學生捂著耳朵聽課,不認同教師的觀點,督導搖著腦袋走過,不在意教學的實際效果,這種狀況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遠離學生生活;教學方法單一,常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要的“道德灌輸”的教學方法,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基本沒有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師以“呆滯”的知識灌輸學生昏昏欲睡的大腦,根本起不到德育的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作用。
二、德育新方法新載體和新途徑研究
(一)理論教學內容的整合處理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的空洞性和脫離現實是德育課程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因而應在教學內容的整合處理上下功夫。在內容的整合處理上應該關注社會熱點,緊跟社會動態,貼近學校的校園文化,同時也能抓住學生關心的問題,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從而激發學生上課熱情。同時,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要轉換教材內容體系,使之回歸生活世界,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小事中體現政治問題,提高學生的政治辨別能力,培養學生的政治視角,還要體現專業要求。使得教學內容有用、能用、管用。教學內容要體現應用性,才能啟發學生,才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和共鳴。教學內容還要講求時效性,一些社會歷史現象,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真實的背景和思想內容。
(二)理論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教學方法上,綜合運用了講授式、啟發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學方法,以討論、陳述和評估為主要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思想動態發展,通過討論、辯論、議論等形式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課堂上能夠進行的小演講比賽、模擬法庭、辯論賽、幾分鐘的校園文明情景劇以及每節課常規欄目“一周時事追蹤”。學生把一周以來國際、國內和校園的新鮮事以新聞的形式播報給大家,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校園文明情景劇欄目里,讓學生自編自拍校園情景劇,并撰寫劇本,提交演出錄像等,考核了學生的學會開發項目、集體討論、團隊合作、陳述報告、評估取舍的能力。
(三)實踐教學載體與途徑的靈活多樣
實踐課設置的目的就是通過體驗式教學創造實際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在學生的積極參與過程中,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帶領學生走出去
每所高校都處在各具特色的地域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之中,都會受到本土地方文化的影響和熏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應該積極開發和利用當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獨特優勢,充分挖掘當地的各類博物館、烈士陵園、紀念廣場或者紀念館、文化遺址、歷史人物故居等紅色文化場所的教育價值,帶領學生走出去,用體驗和體認的形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判斷。
2.開發多種實踐課形式,給學生選修留有空間
在實踐課方面,可以探索多種實踐課形式,例如紅色之旅、演講比賽、論壇和校園話劇等形式,為學生準備多課時的選修,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喜好從中進行選擇。這些實踐課活動的選手和演員來自于學生,觀眾也來自于學生,教師是策劃者和導演。例如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馬路教研部組織學生開設的校園話劇形式,就是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主題來自于《思想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的章節內容,劇情學生自己設計。2012屆本科一年級學生編排演出了9部話劇,在學生中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鍛煉了學生的編導能力、陳述能力、評估取舍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話劇的編排演出的過程,學生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當時學生的節目單如下:
3.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體現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這一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內在規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樹立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在和學生交往中教師要關心他們,信任他們,多給予他們一點點鼓勵和肯定。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人文關懷,因此在完成理論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價值培養、情感體驗等問題,在教學中盡量發揮學生的情商作用,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心理特征。在與學生交流方面,可以嘗試多種方式,比如小紙條形式、手機短信、QQ交流、還有微博、微信等形式。
4.考核方案注重過程性和終結性
教學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和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評價體系是否完備合理,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導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應該加大實踐考核的力度,體現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包括實踐課、課堂表現、筆記、作業和出勤狀況。在學期期初就向學生公布考核方案,其中的實踐課實行學分制,全部計入期末成績,然后給學生提供各項選修實踐課,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選修的內容,期末將各項成績相加就是對學生一個終結性的總體評價。
5.建立面向生活世界的綜合性德育網絡
由于思想道德形成發展的多方面因素和立體多維模式,我們應注意建設德育網絡,使學生的品德能夠在生活中養成并在生活實踐中提高。家庭、社區、學校以及網絡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環境,四者合一的道德教育作用各有特點。家庭是人的道德發展的起點。社區的自然與文化、人際關系以及社區的機構、設施、活動對生活于其中的人都會產生一定的道德教育力。學校道德教育以其有目的、有系統、有計劃、有組織性而具有特殊的優勢。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發揮綜合德育網絡的作用,以求道德教育的最大合力和最佳效果。
三、思考與感悟
(一)德育改革要提倡回歸人本
德育必須回歸人的生命本質,必須以關注人的生命成長為歸依,要為弘揚學生的生命本質、生命力量服務,這應是德育應有的價值定位。學生是人,要體現社會意義和生命意義的復合,承擔學習的責任和珍惜生命的義務;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可塑性大,尋求發展,有潛能和潛力可挖掘;學生是有差異的人,要因材施教,促使他們全面發展;學生是能動的人,要發揮主動作用,提高創造能力。要尊重理解學生,利用學生的發展性和向師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但“傳道授業”,而且要以德育人。
(二)德育改革要回歸基礎
德育應該回歸學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規律,關注道德生成的三個序列: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統一,用實踐驗證道理,用體認與體驗達到對理論認識的深化;其二, “上位道德”必須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礎上,先基礎品質,再高層次道德修養,學生必須能夠從日常行為規范做起,做一個合格大學生,才能提升到高層次的道德修養的提高;其三,“圣人道德”必須建立在公民道德養成基礎上,德育要回歸為學生學會做人,培養基礎性道德,
(三)德育改革要回歸生活
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點。建立以生活為基礎的道德教育體系。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從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開始。德育回歸生活世界是對傳統“道德灌輸”式教育模式的揚棄。人們在生活世界中進行著生動的、充滿“人格主義態度”的交往,這種交往是主體間的交往——“交互主體性”。“交互主體性”完成了人們之間的“互識”和“共識”,發揮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兩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德育改革要回歸實踐
思想政治理論課既具有政治性、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和時代性。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比較多地停留在過于偏重理論述理論體系的層而,與實踐和時代有一定脫節。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課形式,將社會生活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學生關心的話題引入課堂,可以拉近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找到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載體,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轉換上下功夫,關注學生的“意義世界”和“物質世界”,并使這兩個世界達到有機融合。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真正目標是關注學生,著眼于個體的終身發展,尋求與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生活、如何謀生、如何愛人,是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任立華.高職院校“兩課”教學困境解析〔J〕 .現代經濟技術.2009,(09): 72-74.
〔2〕陳強.經濟全球化: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4):77-78.
〔3〕高林,鮑潔.應用性高等教育課程模式研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學報.2006,(03):88-96.
〔4〕李幼斌.科學與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大準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4):103-10.
〔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