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峰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愈來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我認為課前預習猶如語文教學的開路先鋒,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通過近年來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探索,我把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的學法指導運用到課前預習中,有了充分的課前預習,語文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F我將點滴做法和體會與同仁商榷。
一、悟——課前預習之真諦
(一)課前預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的主角。一個優秀的演員需要不斷地揣摩劇本,研究角色,才能將所扮演的角色表現得有血有肉。學生面對文本,就如演員面對劇本,需要不斷研讀、深入理解。僅靠課堂上有限的學習時間,學生遠遠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文本的主角。因此,學生需要課前預習,而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課前預習,既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課前預習,學生會更自信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話:“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抬起頭來做人?!逼浜x就是使每個學生在學校里要找到自信。有了課前預習,很多學生能在課堂上抬起頭來。有了課前預習,學生就能流暢地、響亮地、充滿自信地朗讀;有了課前預習,學生就會更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有了課前預習,學生會有更多思考,會發出更多的質疑聲。課前預習不但不會削弱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也不會讓學生在深奧難懂的問題前望而卻步,反而會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所以,讓學生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因素里絕對不能沒有課前預習的功勞。
(三)課前預習,架起師生間平等對話的平臺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沒有課前的預習,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太少,教師的知識儲備遠遠高于學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就會大打折扣。而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會大大提高,相關知識的積累也會豐富很多。在課堂上教師的看法和作者的觀點將不再“權威”,學生就不會盲從于教師的看法、文本的觀點,他們有時會提出自己的見解或主張,甚至與教師爭論。這樣,學生就會與教師之間能夠進行平等對話。
(四)課前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預習時,學生運用自己的嘗試去理解課文,正是與養成讀書習慣的目標相一致?!闭嬲饬x上的讀書過程應該是一個從產生問題到解決問題,又產生問題到又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前預習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真正意義的讀書過程。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做好課前預習,既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又擴充了學生更多的知識儲備。
二、授——課前預習之方法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是不需要課前預習,而是學生一定要做好課前預習,預習內容要深入、要細致、要全面。但現在學生課前的預習多數停留在讀課文、畫出生字詞、標段落上。當然預習這些是必需的。但僅僅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從更多方面進行預習。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受益終生。在教學中,我對學生進行了以下方法的嘗試,效果頗佳。
(一)“圈、點、批、注”預習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看書。宋朝學者朱熹讀書時喜歡用各種彩色筆做記號,初讀時,把有體會的地方用紅筆畫出,再讀時用青筆畫出,以后用黃筆,最后用黑筆,他說這樣可以“漸漸向里尋到精英處”。在預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圈畫優美的詞句,寫自己的感受,這就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而且,學生將疑惑處標注出來,上課時就能特別留心聽教師講課。
(二)質疑預習
質疑中的“疑”可以從課后習題中尋找。課后習題,通常是課文的主心骨,解決了這些就能領會課文。所以抓住課后練習質疑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在《愛如茉莉》一課中,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無奇”,為什么媽媽卻說真愛就像茉莉?從課文的哪些細節中可以感受到“愛如茉莉”?預習時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教學時學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課文,與文本進行交流。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更好。
(三)相關鏈接預習
現在,學生接觸知識的途徑多了,如圖書,音像、網絡……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課文時要充分利用這一點,查找作者的資料、課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這樣,學生在預習實踐中,既培養了自身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加深了對文本的感知。
(四)歸類預習
當預習的文章和以前學習過課文在體裁上、篇章結構相似、寫作方法相同的,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以前課堂講授的方法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主預習。歸類式預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從課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重點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詞等方面進行歸類,再設疑解答,既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又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比如,我在教《秦兵馬俑》一課時,因這篇課文從課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重點段落、過渡句等方面和《敦煌莫高窟》一課有很多相似之處。在課前預習時,我就引導學生回憶當時是怎樣學習《敦煌莫高窟》一課的。學生很快能說出《敦煌莫高窟》是狀物類文章,文章的開頭介紹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結尾總結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價值;文章重點介紹了彩塑和壁畫的特點;中間用了一個過渡句等等。我就勢引導學生在預習《秦兵馬俑》一課時,與《敦煌莫高窟》一課進行比較,找一找兩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再進行設疑解答。通過這一歸類預習,學生在課前對《秦兵馬俑》這一課有了較高層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在課堂教學時就非常順利,提高了課堂效果,學生對這一類文章的自學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五)合作預習
合作式預習一方面指對于一些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困難,學生之間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針對一些有深度、有難度的課文,如節選的古典名著,學生合作分工,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預習方式,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共同完成預習任務。因此,合作式預習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斯多惠所說:“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大廈,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筑?!闭嬲虒W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傳授能力。課前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先鋒,遇到的問題也是多變的。作為教師,我們應不斷探究,力爭使課前預習這種學習方法地運用達到最優化。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