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根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那么,什么是語文課的探究性閱讀呢?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筆者在這里結合小學語文第六冊《找駱駝》一課的教學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教學片斷實錄
教師正在引導學生探究商人是怎樣找到駱駝的問題:
師:商人怎樣才能找到駱駝?
生1:商人應該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為課文寫到:至于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應該順著它的腳印去找。商人按老人的指點一路去找,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
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引出一番爭論:
生2:沙漠風沙很大,駱駝的腳印很快就會看不見的。
生3:可課文沒說在沙漠呀。
生2: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一般在沙漠中行走。
生4:駱駝身體重,它的腳印很深,風沙沒那么快淹沒腳印。
生5:有辦法,商人可以沿著地上的蜜和米的痕跡去找。
生2:不行,風沙也會把蜜和米淹沒的。
師: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這“剛才”兩字,說明了什么?
生6:說明時間短,駱駝走得不遠,腳印不會這么快被淹沒的。
生7:老師,商人還可以找有駱駝牙齒印的樹葉,沿著樹葉去找。
生8:老師,我有更好的辦法,把剛才同學說的三種方法結合起來,沿著駱駝腳印痕跡,沿著地上的蜜和米的痕跡,看路邊的樹葉就能更好地更準確地找到駱駝。
學生們討論得很積極。確實,要找駱駝,除了老人說的沿著駱駝腳印的痕跡之外,還可以看地上的蜜和米的痕跡,看路邊的樹葉,以及把三種方法結合起來找,這樣就能更準確地找到駱駝。所以,我們遇到問題,不能光著急,要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什么是探究性閱讀
我認為,所謂探究性閱讀,是指課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性閱讀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教師引導的探究性閱讀,我們稱之為“引探”。如《找駱駝》一課,教師提出商人是怎樣找到駱駝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探究。設計這類問題要注意提出的問題、內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思考價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學生自發的探究性閱讀,我們稱之為“自探”。如沙漠風沙會淹沒腳印,通過路上的蜜和米及駱駝啃過的樹葉找駱駝等都是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來的。
教師在語文閱讀課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引探和自探的重要性。努力創設輕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教師、同學交流自己的見解。學生極具個性的獨特見解或閱讀感受,有時會超越課文希望說明的道理,對此,教師應予以必要的尊重,不必拘泥于教學用書中的提示或單一的評價尺度,只要學生的見解、感受能夠自圓其說,有一定的道理,就應該得到肯定。教師要讓學生敢于提問、大膽提問,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對自發性探究性閱讀,注意啟發引導
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角度與教師不同,故其在自發的探究性閱讀中,提出的問題會五花八門,有時會偏離課文。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探究性放任自流,不加以引導和限制,探究性閱讀的課堂效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自發的探究性閱讀進行啟發和引導。
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要把握好時機,如《找駱駝》一課,在學生2提出風沙會把腳印、蜜和米淹沒的問題,學生一時無法應對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提醒大家注意課文的細節,使學生自發的探究性得以順利進行。同時,教師的啟發和引導還要注意方式,不要出現以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取代學生的探究的情況。
四、不同層次,分層指導,深入探究
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要講究層次性,針對語文基礎層次不同的學生提出難、易不同的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在探究性閱讀教學課堂上,思維活躍、知識面廣的學生會興趣盎然,躍躍欲試,表現出很強的積極性,但是個別語文基礎中下的學生,因其思維未能跟上課堂的節奏,只會坐在那里旁觀著,看熱鬧,顯得比較被動。
如果探究性閱讀教學不能兼顧學生的整體,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馬太效應”,所以,探究性閱讀教學要講究層次性。對后進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其回答。如《找駱駝》一課我認為請較內向的學生1回答的問題比較簡單,在課文理直接可以找到。對中等生,教師可做適當的引導,而對優等生教師則可以安排一些較有深度的問題讓其探究。
當然,探究性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語文修養。在備課時,教師應深入地鉆研、理解教材,挖掘課文所包含的內涵,即要求教師先作探究性閱讀,才能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