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超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已成為每一名語文教師都應考慮的問題。學生閱讀自主性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一直研究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意識
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在閱讀教學中也是如此。我們的教學應該能夠使學生逐步脫離教師的監督、引導。學生能夠逐步學會自主學習,在生活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步把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能夠時刻開展學習。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有了興趣學生的主動學習才會成為現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除了要注重知識的講解外還應加強學生興趣的培養,在教學設計時就應充分考慮到如何教學才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還可以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春》時,我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然后我啟發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想象著春風吹來時的感受,然后想象著作者是怎樣的感受,作者對風有著怎樣的情感,為什么作者筆下的風就像有生命一樣。而面對著這有生命的風作者為什么又著力描寫了鳥聲和笛聲?這樣學生邊想象邊閱讀文章,邊思考問題,每一個學生都進入到了屬于自己的意境中。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手法,感受到了作者獨特的描寫形式,而且也體驗到了閱讀的樂趣。
二、構建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寬松、自由的教學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學生放松心態,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效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這樣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可或缺的。創設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除了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外,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思考、提問的時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重視每一名學生的提問,對于多簡單多無厘頭的問題都要耐心解答或者組織全班學生一起思考,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肯定與鼓勵。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許多學生對文章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徹。這篇文章的主旨是為了體現作者對世俗世界的習慣及傳統的深深譴責和對純真自然事物的熱切向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大部分都能有興趣地閱讀,但是他們僅僅是停留在“皇帝沒有穿衣服”這個表面現象上,沒有深層次的理解。因此,在學生閱讀完后我提出了幾個問題:是誰在這場騙局中說出了真話?為什么這個孩子敢說真話而其他大人不敢說?那些不敢說真話的人在害怕什么?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提出這幾個問題后,我又讓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閱讀然后分組討論這幾個問題。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地發表意見,時不時地還會再拿起文章讀讀這里,讀讀哪里,揣摩文章的意圖。
在這個過程中,我靜靜地觀察著學生的閱讀情況、談論情況。并時不時地走到小組中參與討論,對學生發表的意見給予正確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成績感,激發其他學生思考、分析。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學習課堂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教學效果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注重閱讀方法、技能的培養
單純的教學并不能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灌輸、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屬于自己的閱讀方式。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在課下的自主閱讀才能得以實現。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熱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授之以魚”的同時,做好“授之以漁”。
比如,在學習說明文的時候,教師可先講清楚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并且以一篇說明文特點顯著的文章為例,如《中國的石拱橋》,結合文章的實際特點來講述文體知識。如說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等等的實際運用,全面來講解文章中存在的各類有關說明文的主要特點。并把這些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使他們對說明文有一個整體印象。教師在把握住了整體的情況下,也就是采用了“授之以魚”的方法來把基礎知識講解清楚,使學生掌握后,在重點講授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兩者相結合來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魚”的基礎上,再來理解同類型的課文,教師就可以采取“授之以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依據先前所學的知識來歸納和總結的課文,加深印象。這樣對剛處于自我意識覺醒而又缺少方向和自制能力的中小學生來說,給他們先建構一個熟悉的框架更適合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達到學有所成的目的。
四、引導學生多開展課外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僅僅靠課堂上的閱讀或者是書本上的文章是遠遠不能滿足閱讀教學的需求的。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自主閱讀意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多多開展課外閱讀。一方面,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課外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逐漸灌輸給學生多閱讀的思想意識,并給學生介紹一些有益的、學生感興趣的課外讀物。如《安徒生童話》《儒林外史》《子夜》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字詞,品味優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寫出自己的體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閱讀習慣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中的閱讀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為主要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不斷開展自主學習,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正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才是真正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