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曉利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的初始階段,也是掌握各學科學習方法的開始階段。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在某一學科的學習上個別班級出現整體成績較弱的狀況,這對于學科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來說,都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那么,當這樣的問題出現時我們教師應該如何來解決呢?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談談自己在本學科教學是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一、結合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1.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每節課在教新知識的同時都要補充與本節有關的基礎性知識,(以前學過的知識),直到舊知識掌握好再去學新知識,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學困生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熟話說:“先學爬后學走,不會爬走不好路”。學生學習的過程就好比走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在教小數除法時,先把整數除法的意義,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等,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部弄通弄懂,用了這節課將近20分鐘,一半的時間。當我講小數除法,只是強調一下小數點怎樣點,其他環節一帶而過,只用了幾分鐘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以前的知識補上了,新的知識學會了,學生們心里突然豁亮了許多。
2.引導學生上課積極和教師配合,和同學認真討論也是搞好學困班的關鍵。在學習困難班,教師上課講不下去的情況是經常有的事,我被掛在黑板上也有幾次。針對這種情況,我開始的時候不讓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我是有針對性的隨便叫。有一次我故意找一個全班都公認從沒回答過問題的學生來回答問題。他站起來面紅耳赤、左搖右擺、身體好像有八道彎兒,象做了賊,心理矛盾得很。他說:“什么我也不會,說不對,很丟人,被人嘲笑。”這時我讓全班同學給他鼓一次掌,鼓勵他站好了,這才象回答問題的樣子,我及時給了表揚,我又讓同學們再給他鼓第二次掌,讓他說出我問的什么問題,掌聲響起來,他終于張嘴了,并且說得很好。那你再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好嗎?這時,我開導他說: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吧,錯了也沒關系,說完,同學們都目瞪口呆。一個同學說“一點都不沾邊”,這時我給他鼓起了掌,而不是“你坐下吧”這樣冷落的話,這時大家都明白了教師是鼓勵她敢說了,敢站起來了,他也想學了。以點帶面,全班同學都想學了。從此這個班再也沒讓我掛過黑板,無論回答問題還是小組討論個個都“精神得很”。沒有一個人掉隊,這也是一學期過來由差等班變優秀班的原因之一。
二、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讓那幫學困生提高點兒成績太難了。當你教會他一點兒東西時,他們很高興,產生了勇氣,但當學習中又遇到新的困難時,又垂頭喪氣了,學不了了,甚至不上學的念頭都滋生了。這就需要教師抓住時機,再點一把及時火。
“火”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一個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學生,就會關注每一個新的內容,新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會認真思考某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但是由于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應用廣泛性,又常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會望而卻步。因此,我們一定要喚起學生的興趣,把他們融入數學教學之中。
課前精心設計導語,給學生新穎的刺激,這就是課前“導趣”。能收斂學生的各種分散思想,激發學習愿望,調動起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
課中“引趣”,數學學習興趣始于所學內容,更重于學習形式和方法,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設計好每節課的教學形式,使每節課都達到興趣最佳狀態。
1.聯系生活讓數學充滿生命活力。如教長度、面積、目測、步測等內容時,講解得再好學生對知識也有模糊點,倒不如把書本放下來走出教室,讓他們參加一些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帶領他們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到操場上去逛一逛,到大路上走一走,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教學即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又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知識并不難,又一次增添了信心。
2.讓他們親身經歷是關鍵。對學習差的學生苦口婆心的講,費盡心思的教不是提高學習水平的好辦法。我們要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新知識,在課前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搞活動,如在教“行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將學生分成兩隊分別站在操場上讓他們進行比賽,老師說:“走”。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為體現競賽公平性,必須同時出發,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行走,這就是相向而行。則兩人背對背同一地點出發,成為相背而行。然后讓學生分組練習,共同實踐,提出疑問加深印象。掌握熟練后,提出新問題。如果不同時出發,后出發的如何追上先出發的同學,帶著這個問題預習下節內容。于是課下“增趣”就產生了。教室里走廊上,每個同學都在練習這個“行程問題”同學從中得到了無窮的歡樂,即使很笨的學生這節課也都學會了。差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
3.課后,教師的經歷是有限的,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一個個幫太難了,于是我把整個班級編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包括優等生、良好生、一般生、差生,讓每個學生都在他的小組有不同的角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發表意見的自由。形成學習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責編 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