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慧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對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更為關注。科學作為小學的一門重要學科,肩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學生主動求知的源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這是小學科學課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是大多數科學課教師卻忽視學生興趣、情感與情緒的調動,采用單一死板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整個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許多學生將科學課作為玩耍課來對待,使其失去了學科教育教學功能。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進行小學科學課教學,來誘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動機,讓小學生真正愛上科學探究呢?
一、以教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正所謂愛屋及烏,親其師而信其道。要想讓學生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要讓學生喜歡科學課教師。試想如果學生不喜歡甚至是討厭教師,那么學生如何會對科學教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樹立良好的形象,以獨特的教學風格來吸引學生,拉近師生距離,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認可,使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喜愛轉移科學課的學習上來。
1.樹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學生對教師的最初印象大多是從教師的衣著、談吐、行為等來判斷。如果教師衣著邋遢、言語粗魯,不注重自身的教師形象,學生對這樣的教師大多會離得遠遠的。一名合格的教師要衣著整潔、舉止得體、語言文明,具有親和力,可以帶給學生以平和與美的感受。這樣可以極大地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教師良好的形象。
2.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教師要外有形象,內有修養,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水準,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更能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向師性。這樣既得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認可,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正面影響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科學課教師,我們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具有扎實而深原的科學知識,同時還要具有人格魅力,以此來吸引學生、打動學生,讓學生自愿地親近教師。
二、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1.創設問題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在這種心理的刺激下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與濃厚的學習熱情主動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如在學習《螞蟻》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的螞蟻的樣子嗎?這樣學生就會將注意力與思維集中在問題上,從而順利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上來。
2.創設生活情境。科學課與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以生活來搭建通往科學世界的橋梁,這樣更能化解科學課教學的抽象性與枯燥性,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能夠激起小學生對科學課學習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科學課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在生活中來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生活中運用,將學與用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在平時我們要深入小學生的生活,用學生的視角來審視教材與生活,在二者間找準最佳的結合點,讓科學課教學更具生活氣息。
3.創設多媒體情境。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將抽象枯燥的科學知識以直觀的圖片、形象的圖像、逼真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來呈現,這樣更符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對科學內容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學習動機。這比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加教材的枯燥封閉的教學方式更具吸引力與趣味性,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動物的食物》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與動態效果來向學生動態而直觀地展示各種小動物,小白兔、大灰狼、老虎、獅子等,他們面前擺著一堆的食物,可是它們卻一點食欲也沒有,原來是這些食物放錯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些動物吃什么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讓每個小動物都美美地吃一頓吧。這樣便很自然地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與教師一起總結出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
三、重視實驗操作,讓學生在做中學
科學課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實驗操作占有很大的比例,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既符合小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同時也符合科學課的學習規律,可以讓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究,在探究中進行自主發現、假設驗證、分析論證、歸納總結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小學生創造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體會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這樣的實驗操作可以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做中學,實現動手與動腦的結合,鍛煉學生的動腦思維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與能力。如在學習《大氣壓力》這一內容時,在講完相關知識點后,我讓學生動手來進行這樣的操作:在一個杯水里,用吸管來喝水。讓學生思考吸管吸水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將吸管扎幾個小孔,再來進行操作,學生發現扎了小孔的吸管無法將水吸上來。通過這樣兩個實驗,在學生主動思考的基礎上學生自然可以得出大氣壓力將水壓入吸管吸入口中。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現代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內與教材,而是要向更為寬廣的課外空間延伸,走出“小課堂”,走進“大課堂”,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開拓學生的學習空間,延伸學生的認知活動,促進學生科學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平時我們要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豐富學生的見聞。如在學完《大氣污染》這一內容后,我讓學生自由結組,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采用多種途徑來收集各地區污染情況的相關資料,并采用圖片等來表現大氣污染前后的變化對比,讓學生親眼去觀察,親耳去聆聽,用心去思考,來真切地感受大氣污染的嚴重性。這樣的活動變機械的灌輸為學生的自主構建,改變了以往學生機械記憶的被動學習狀態,這對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我們要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濃厚興趣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來武裝科學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在科學課堂獲得輕松、感受自由,真正愛上科學課學習。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