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勤
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在素質教育的旗幟下,高中音樂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音樂鑒賞自然占據重要地位。
高中生的音樂知識水平雖然較之以前有所提升,但受高考壓力和生活閱歷方面的影響,遠遠無法滿足需要。實際上,音樂課程的有效進行,可以緩解高考帶來的壓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筆者認為,高中音樂課程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音樂鑒賞的能力。為此,教師需要積極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音樂課堂所應有的價值。
一、積極引導,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改的順利開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教學理念的改變為教學活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如今,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領路人,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那么,面對這些已經有能力獨立思考、各抒己見的高中生,音樂課堂該如何展開呢?以往的單向灌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解鈴還須系鈴人。因此需要教師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
1.聆聽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是鑒賞的前提。帶領學生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之前,應該預設和作品有關的問題:作品的創作背景;某一段落表達出的情感;聽完曲目后的感悟,等等。只有帶著問題去聽,才能體會音樂的表達方式。也只有帶著問題去聽,才能引導學生的聯想與想象。當學生沉浸在音樂之中時,他們自然而然的會去思考、去品評。能力的培養即源于此。
2.歌唱
朝氣勃勃的中學生平時最喜歡的莫過于唱歌了。流行音樂充斥大街小巷,學生們眼中更是“群星閃耀”,貌似學生比教師更有發言權。實際上在這里,更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文化素養不足,無法鑒別音樂作品的優劣,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而熱愛歌唱的高中生,更需要教師的專業知識來實現“想唱就唱”的愿望。無論是氣息的控制還是節奏的把握,無論是音樂流派的特點還是音樂創作的時代背景,都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正確、準確地掌握。歌唱本就是學生喜愛的項目,只要教師準備充分,還怕沒人學么?
3.聯想
用心聆聽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聯想與想象。這是品評音樂的關鍵。通過聯想,學生們可以開闊思維,拓展視野,豐富情感,感受美。這正是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然而,聯想雖然是沒有邊際的,卻不能沒有方向。其中“度”的問題應該有教師來整體把握。通過預設問題的設置,把學生的聯想控制在音樂作品這個主題范圍內。否則,音樂鑒賞課就會淪為學生做“白日夢”的時段了,成了課內的娛樂活動,高效課堂如何得以實現?
4.討論
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感悟、理解還不夠,只是停留在聯想的表面。音樂鑒賞的認識遠不止于此。通過直觀的聆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音樂知識有更多的體會和理解。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筆者認為,學生分組討論是切實可行的辦法。通過分組討論,學生之間交換了不同的意見和感悟,開拓的思維,變換了視角,對音樂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討論的結果經過教師從理論高度上的點評,就能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大成果。合作學習式的討論活動,讓音樂鑒賞課從淺顯的聯想過渡到抽象的理論,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二、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切實際
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保證教學目標的切實可行。對學生整體能力水平的準確把握是必不可少的。教參、教案只能提供思路和參考,不是教學的指標。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如魚得水,才能保持其熱情,才能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目標過于簡單會導致學生不上心,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資源;教學目標要是太難,又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教師不得不注意的地方。
2.教學方法呆板陳舊
僵化的教學方式是無法帶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方式必須跟著時代前行。每一堂課都是鮮活的生成,都要根據學情及時調整,因地制宜的開發課堂資源。音樂鑒賞課更是如此。
3.和諧氛圍嚴重缺失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摒棄高高在上的“架子”。課堂上以師為準,沒有民主、不講平等的現象只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敢發言,也不愿意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制約課堂有效進行的致命傷。
總之,音樂鑒賞課的有效進行需要師生共同的參與才能完成,其中教師處于引導者的地位,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帶領學生暢游音樂的海洋,提高文化素養,音樂教師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