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民辦高校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大學畢業生人數也逐年攀升,在現如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了國家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業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根據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是民辦高校值得考慮的問題,如何讓畢業生順利的就業已成為民辦高校首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 就業趨勢 畢業生
一、民辦高校就業困難存在的主要原因
1、民辦高校生源質量的差異
民辦高校一般都是本科二批,基本上都處在招生錄取的最后階段。生源質量相對比較差一些,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的掌握不牢固不扎實,將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民辦高校為了生存,在不斷的追求學生的數量,而不重視學生的質量。因此民辦高校在生源問題上不斷的形成了一個困難局勢。
與公辦高校相比較,學生和家長對民辦高校有著不信任。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選擇報考學校的時候首選是公辦高校,根本不會選擇民辦高校。而有的學生寧愿復讀也不選擇上民辦高校。有些成績很不理想對復讀也沒有信心的學生最后選擇民辦高校。
2、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高速發展的趨勢。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也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難,使得學生和家長產生了焦慮。通過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后能謀取一個較好的工作,是畢業生的共同期盼。但是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日益嚴重,相比公辦院校處于弱勢地位的民辦高校在畢業生面臨就業時壓力也越來越大。
3、畢業生就業能力低是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大學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實戰能力欠缺,即就業能力也比較低。很多學生即便是在學校獲取了很多證書,一旦進入社會實際的操作層面,便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很多畢業生眼高手低,期望值太高,頻繁跳槽,使得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也不是很滿意。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對高職院校的扶持政策,高職院校也在不斷發展。
在學生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相比民辦高校畢業生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就業崗位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就業定位準確。在用人單位看來,對于動手實際操作的崗位會首選高職院校。這對民辦高校的就業也帶來了很大的競爭。
4、高校專業設置的不合理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專業設置不合理呈現的狀況日益突出。我國很多高校設置的專業和課程沿襲當年的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嚴重滯后于當今社會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所以大學設置的專業應遵從社會市場發展的變化和需要。
二、面向市場,準確定位,辦出特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民辦高校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產物,并日益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民辦高校靈活的辦學機制、明確生源性質和全面定位的特點,準確定位。
1、確定培養目標
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生源水平決定了不同的辦學層次,不同的辦學層次確定不同的培養目標,以培養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為目標主。目標確定了學校才能得到有條不紊地發展。
2、合理的專業設置
民辦高校的專業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專業課程設置要與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相結合,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上能夠發揮最大水平。為畢業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新聞報道,我國現在缺少的是高級技術人員,但是許多高校為了擴招和追求生源數量,并未根據社會的需求來設置專業。反而紛紛增設諸多金融、法律等熱門專業,導致社會大量需求的專業反而成為了“冷門專業”。
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合理的設置專業,學校要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適當的調整專業設置和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質量的畢業生。根據市場需求來分析市場的缺口,從而靈活恰當的調整專業,減少與企業用人要求之間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殘酷,而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實際上就是畢業生綜合素質的競爭。為此我們要從各方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的競爭力。
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智力素質,提高社交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畢業生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有明確的職業性、實用性和實踐性。使他們學會求真求實,學會妥善的處理社會事務和人際關系,正確的面對成功與失敗,走入社會后能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三、民辦高校提高就業率的對策
民辦高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將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生源及其穩定的發展。民辦高校可以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探索,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獨有的特色、優于公辦高校的發展思路和經營模式。
1、放寬就業政策、條件,調整就業方向
大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是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和大型的民營企業。隨著就業市場的不樂觀,為了提高民辦高校的就業率,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鼓勵學生自愿服務西部計劃、應征入伍、服務農村或基層特殊崗位等國家基層項目工作,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2、完善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機構
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單靠一個部門或一兩個的老師也是絕對不夠的,應加
強各個部門對就業指導的意識和完善就業指導體系。民辦高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市場需求,培養學生的工作技能,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的勝任工作崗位的需求。民辦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擇業能力。
3、實施“校企合作”的就業戰略
與企業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當學生在合作單位實習的過程中,學校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及時的了解合作企業的用人意向,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注重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可以做到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
學校可以利用企業提供的設備讓學生提高動手能力,企業也不必為專門培養專業人才而費時費力,實現了學生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
總之,在市場經濟體系下,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已成為辦學的重要因素。面對現今的就業形勢,就業工作已成為一所高校的核心工作。畢業生應理性、客觀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調整就業思路,讓自己的能力與市場有效的對接。找準自己的位置,把握就業機會,使自己處于主動狀態。從容的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贏得就業競爭。
參考文獻:
[1]張揚、應若平.《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社會科學出版 2005
[2]勵雪琴 .《教育學》.北京大學出版 2006
[3]陳桂生.《中國民辦教育問題》.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沙漫漫(1984-),女,回族,山東濟寧人,本科,煙臺南山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