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 陳宇科
統籌城鄉教育是在城鄉統籌框架內,從整體上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進行通盤考慮和統一規劃,對城鄉教育的資源配置、結構體系、發展過程及質量評價等方面統籌兼顧、彼此協調、綜合平衡。2008年7月,重慶市和教育部簽訂了《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合作協議》,從而成為了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重慶市按照“全域一盤棋、城鄉一張圖”的思路,改革城鄉學校規劃布局,緊扣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通高中特色發展三大重點改革城鄉基礎教育,圍繞整體提升城鄉師資水平改革師資建設制度,實行綜合評價和指標到校并舉推進招考制度改革,實施“領雁工程”等多種形式促進教育幫扶機制改革等等。各方面的工作促進了重慶市統籌城鄉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和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需要對統籌城鄉教育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和量化分析。統籌城鄉教育評價作為一種反饋——矯正系統,能夠幫助城鄉各級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發現各種情況和問題,促進城鄉教育事業統一和諧均衡發展。
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是統籌城鄉教育評價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學者們就統籌城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應用[1-3]、教育公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應用[4-6]、教育均衡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等問題[7-8]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專門針對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不夠豐富。因此,探索性地構建一套指標體系對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程度進行綜合性量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建立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是將統籌城鄉教育目標逐步分解成各級指標而形成的一個系統化的、具有聯系的指標群。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全面性原則
科學性與全面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結構設計應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指標的擬定和取舍、公式的推導等都要有科學的依據。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全面反映統籌城鄉教育評價發展狀況,為進一步推進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2.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要求建立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是對重慶市統籌城鄉發展實際狀況的評價,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城鄉統籌教育發展水平的動態監測,認清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為后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正確的導向。因此,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體現規范性和發展性、靜態性和動態性相結合的原則,體現城鄉教育在各方面的統籌發展水平。
3.可比性與可操作性原則
可比性與可操作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的內容和形式要使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雙方都能接受,而且采用這些指標評價后所得到的評定結果應具有可比的性質。指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數據取得和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以及對現有統計資料和相關規范的可利用程度,要考慮現行科技水平,能方便地采集數據與收集情況。
4.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原則
定量評價是收集數據資料,用一定的數學模型或數學方法,采取統計處理手段進行的評價。定性評價是指采用定性描述、解釋的方法做出的價值判斷。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是一種有效方法,能夠保證全面反映統籌城鄉教育評價的各種內涵。
二、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指標體系的構建
按照重慶市實現城鄉教育管理水平、師資隊伍、教育投入、教育機會、水平提升一體化的要求,基于前面指標體系構建所涉及的基本原則,參照重慶市和成都市關于統籌城鄉教育評價已有的一些成果,以及其它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6-8],我們建立重慶市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我們按照教育公平所包含的三個基本內容,即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將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三個大類,再根據這三個大類來布局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設計的整套指標體系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39個三級指標。
表1重慶市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
2.指標說明
(1)城鄉教育機會一體化指標:這類指標主要評價統籌城鄉教育的機會公平程度,包括入學率和鞏固率兩個二級指標。其中,入學率指某一級教育學齡人口中,進入同一級學校的在校學生數占某一級教育學齡人口總數的比率。鞏固率指某一年入學的學生中能讀到畢業的學生所占的百分比。這一指標評價教育系統的保持率和內部效益,完成率表明學生在校各年級的保持率。反過來說,也是對各年級輟學情況的度量。
(2)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一體化指標:這類指標主要用于評價統籌城鄉教育的過程公平程度,包括生均教育經費、生均公用經費、生師比、教師學歷合格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教育統籌制度建設、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面積共8個二級指標。
①生均教育經費:指在一定地區范圍內,按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實際,由政府制定的財政年度預算的依據,同時也是當地財政部門按照當地計劃內在讀學生數額,向相關教育部門撥款的依據。
②生均公用經費:指保證中小學校正常運轉所需經費,包括學校維持正常運轉所需開支的業務費、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和其他屬于公用性質的費用等。
③生師比:指某學年內平均每個教師所教的學生數。這個指標根據教師總數和學生總數大小之間的關系來測量人力資源的投入。
④教師學歷合格率:該類指標主要用于對比城鄉各類學校專任教師學歷水平的差異。
⑤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該類指標通過中高級教師占全部教師比例來體現。
⑥教育統籌制度建設:該類指標主要從城鄉教育統籌的制度建設方面評價城鄉學校的差異,包括統籌城鄉學校干部教師管理制度和統籌城鄉學校干部教師待遇兩個方面。統籌城鄉學校干部管理制度主要根據統籌城鄉學校是否建立了干部教師定期輪校交流制度及有效實施情況來確定得分;而統籌城鄉學校干部教師待遇則根據統籌城鄉學校是否建立了統一的津補貼標準和統一經費來源來確定其得分。
⑦生均占地面積和生均校舍面積:這兩類指標均用于體現城鄉學校的物力資源利用效率。生均占地面積指學生人均擁有的學校建筑面積,而生均校舍面積指學生人均擁有的學校所有校舍(教學用)面積。
(3)城鄉教育質量一體化指標:這類指標主要用于評價城鄉教育的結果公平程度,包括學生學業水平監測結果、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和就業水平3個二級指標。其中,學生學業水平監測結果類指標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城鄉差異,通過對學生學業水平檢測結果的統計和加權匯總獲得該指標的確定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類指標反映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通過對學生體質健康結果的統計和加權匯總獲得該指標的確定值。就業水平類指標主要通過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城鄉差異和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城鄉差異來加以體現。
三、重慶市統籌城鄉教育綜合評價過程構建
1.指標權重的確定
通過德爾菲法,確定三大類指標即城鄉教育機會一體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一體化、城鄉教育質量一體化指標的權重分配為0.25,0.4,0.35。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權重則按照均分的方法來加以確定。
2.綜合評價過程
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需要將所有指標綜合成一個指數,以便對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實際狀況和水平作出綜合評價。各指標所對應的城鄉差異水平由城市區域的取值比上農村區域的取值,以城市區域的指標值為基準(即令城市地區的指標取值為1)來進行統計分析。當農村地區該指標取值小于1時,說明在該項指標上農村水平劣于城市,且農村地區取值越接近1,則城鄉差異越小,否則城鄉差異越大;當農村地區的取值等于1時,說明在該項指標上農村和城市水平相當;當該指標農村地區取值大于1時,說明在該項指標上農村水平優于城市,農村地區取值越接近1,說明城鄉差異越小,反之則差異越大。
在指標評定標準的設定上,可以采用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評定標準。靜態標準主要用于對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絕對水平的評估,即達到指定標準的區縣將通過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評估驗收工作,這將有利于盡快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而動態標準主要用于判定城鄉教育一體化相對水平的評估工作,在不同區縣間對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程度進行橫向比較,有利于提高各區縣加快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積極性。對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成效顯著的區縣,市政府將給予表彰和獎勵。
統籌城鄉教育評價是檢驗統籌城鄉教育成果的必要手段和方法。本文從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三個方面入手,探索性地建立了重慶市統籌城鄉教育評價的綜合指標體系,希望能夠通過該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應用,促進統籌城鄉教育評價工作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一定要把握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相結合的原則。在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初期,可能應該更關注教育過程和教育機會的一體化,而到了后期則更應該關注教育結果的一體化。因此,具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的設定也必然要與這種變化相適應,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在指標體系的應用上,則要避免“一體化即削峰填谷”、“一體化即同質化、均衡即平庸”等觀念。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既要考慮指標取值的城鄉差異相對值,也一定要考慮城鄉區域的指標絕對值,樹立先進的理念,注重科學地規劃、保持政策的嚴密和延續性,強化對執行過程的監督。
參考文獻
[1] 鄧玲,王彬彬.統籌城鄉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成都市溫江區的實證應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4).
[2] 陳鴻彬,城鄉統籌發展定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
[3] 申麗娟,吳江.城鄉社會統籌評價指標體系實證分析——以重慶市為例.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
[4] 周金燕.我國教育公平指標體系的建立.教育科學,2006(1).
[5] 王善邁.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評價指標.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6] 張金英,陳通.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理論與指標體系建構.中國農機化,2010(4).
[7] 翟博.教育均衡發展指標指數構建及其應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
[8] 仁仕君.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