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說課課件在說課中的優勢不斷凸顯。有了多媒體的幫助,不但說課者能夠更清晰地闡述自己的教學組織過程、傳達自己的教學理念,而且聽者能夠通過多媒體所展示的“有聲有色”的教學進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更真切地體會說課者眼中的課堂情境、理解其教學思路。因此,如同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傳統教學的沖擊一樣,借助多媒體開展的說課活動也在不斷沖擊和改進著說課的形式。在最近幾年的說課比賽、教學研討、求職面試中,大都要求制作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來輔助說課,在此稱該類說課為多媒體輔助說課。
多媒體輔助說課包含著傳統說課的基本要求,是傳統說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傳統說課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集體教研活動,要求教師把備課時的內在思維活動通過一定的形式外化出來,以便與同行共享。具體外化的內容不僅包括教案中已有的各個部分,還包括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了能夠更好地把這些內容說清楚并形象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逐漸成為當今說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多媒體輔助說課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結合說課的定義,所謂多媒體輔助說課,就是教學者以同行、專家等為對象,在備課的基礎上,以語言為主要表述工具,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根據一定的學習和教學理論,系統地對某課題的教學設計、學習過程、教學效果及其原理進行解釋和評說,并得到同行、專家等的評價過程。完整的多媒體輔助說課過程與傳統的說課一樣,包括說課者的解說過程和其他人的評說過程兩大部分。
筆者在擔任說課比賽評委期間,經歷了由“建議”使用多媒體課件說課到“必須”使用多媒體課件說課的過程,發展至今,多媒體輔助說課已成為說課活動的主流形式。但是,目前關于多媒體輔助說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多媒體輔助說課的實踐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很多人常會犯一些類似的錯誤,未能避開多媒體輔助說課的常見誤區,影響了說課的效果。這些誤區主要存在于說課課件、說課展示和說課內容三個方面。
一、說課課件方面的誤區
在多媒體輔助說課課件中,用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最多,主要是PPT課件制作比較方便,也便于修改和共享。也有單獨使用Flash、Authorware等軟件、或綜合運用多種軟件制作說課課件的。這些課件制作與使用中常常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1.誤把干擾信息當作點綴
使用多媒體說課課件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盡可能清晰地向聽課者傳遞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和理論依據,因此,要注意在每一頁圖片的設計中盡量避開無關信息的干擾。以PPT為例,有的制作者喜歡在幻燈片中加入一些無關的小動畫作為點綴,如在畫面的一角加入一個會煽動翅膀的蝴蝶、或在空白處加入一個會眨眼睛的小猴等。作者的意圖往往是希望這些小動畫能夠讓課件看起來活潑一些,但卻忘記了人的注意是有限的,當過多地把注意力分配到與說課主題無關的內容上時,對核心內容的理解就會受到影響。因此,當小動畫對于理解說課的內容沒有幫助時,過多的小動畫看似生動的點綴,實則是有害的干擾。
在有的課件中,幻燈片的切換方式和動畫設置過于花哨。在一張幻燈片放完后,第二張應該很快速自然地呈現出來,但就這一個簡單的出現,制作者卻要花樣迭出。有的會像階梯一樣緩慢地延伸出來,有的會像車輪一樣旋轉出來等等。適當變換一下切換方式本來無可厚非,但在切換時有的說課者硬要加入一個炮聲把下一張“崩”出來、或加入歡呼聲把下一張“迎”出來,這些過度的切換花樣會讓聽者覺得別扭、甚至產生反感。在同一張幻燈片中呈現新內容時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如有的在新內容呈現前后,加入了各種聲音效果(如掌聲、咔嚓聲等),忘記了來聽課的對象是同行、專家,這些人為的聲效只能讓他們徒增煩惱,并不能為說課添彩加分。
2.誤把信息過量當作內容豐富
雖然一張頁面可以包含許多信息,但是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一般為7±2個組塊,因此聽眾接受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有的說課者未顧及這一點,在一張幻燈片上一次呈現的信息過多,有的不標重點,讓人感到說課者主次不分;有的把重點用不同的顏色、字體等都一一標出,由于信息量過大,又會給人以雜亂的感覺。對聽課者來說,面對短時間內迅速涌現的信息,往往會感到茫然或焦慮,其評分結果可想而知。因此,要盡量避免把大量信息集中在一張幻燈片上一次呈現,而應分散到數張幻燈片上,有序地逐個展示。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整體效果,必須把全部信息或說課思路呈現在一張頁面上時,可以通過設置動畫方式來依次顯示,即在該頁面上每次只增加一點信息,隨著不斷點擊鼠標,信息逐次呈現。逐次有限的呈現方式有利于把述說與課件播放結合起來,使聽者更容易把握說課思路。
3.背景圖片和正文文字搭配不當
背景圖片和正文文字搭配方面的誤區主要有兩點。第一,背景與正文反差不大。有的說課者偏愛某種風格,所選的背景圖片和設置的正文文字顏色過于接近。如有的人偏愛紅色,于是背景選擇的是粉紅色,文字選用的是棕紅色,背景與正文反差不大,加上投影儀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投影到大屏幕上時缺乏鮮明的對比,難以突出要顯示的信息。第二,背景圖片過于單調,從頭到尾只使用一個模板,沒有根據正文內容作適當的調整。由于單一的刺激容易引起視覺疲勞,所以應該根據說課的內容,每隔三五張幻燈片變換一下背景,并要通過調整正文的字體、顏色、排列方式等,使背景和正文相互配合,盡量做到既有變化,又和諧一致。
4.忽視了說課課件的調試
有些說課者在比賽前沒有到說課地點對說課課件進行調試,誤以為他人的計算機也能播放出預定的效果,結果在說課進行到中間時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是插入的視頻在這臺機器上不能播放,主要原因是有些格式的視頻(如rmvb格式等)需要安裝解碼器后才能播放。其次是原先播放良好的視頻或音頻沒有聲音,沒有意識到電腦上的聲音按鈕被調到了最小狀態等。這些突發的意外使得說課者在眾目睽睽之下不知所措,不但影響了說課者的情緒,也極大地影響了說課的效果。
二、說課展示中的誤區
1.多媒體展示與解說脫節
多媒體輔助說課的優勢在于能夠生動直觀地展示說課者的教學設計思路,因此,當屏幕上呈現出某一情景時,說課者應立即給予恰當的解釋說明,使展示與解說渾然一體,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但在實際中仍有不少說課者事先準備不足,面對屏幕上出現的內容卻忘記了解說詞,導致展示與解說脫節;或者解說不流暢,磕磕絆絆;或者說課超時,被迫中途停下,這在比賽中時有發生,對說課效果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說課者首先要寫好說課稿,根據時間要求把握說課稿的長度。一般而言,說課時的語速大都在每分鐘200字到300字之間,如果規定說課時間為15分鐘,那么說課稿的長度應在3000字到4500字之間,根據自己的說話速度和播放課件的時間,稍作演練后再確定說課稿具體的字數。其次,要像備課那樣認真演練每一個環節,何時點擊播放、何時進行解說,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要使整個說課過程完整流暢,需要多次演練。一般而言,演練五遍以上,都可以達到基本流暢,時間誤差降低到2分鐘以內。
2.在展示中只見媒體不見人
有的說課者誤認為只要課件做得好,個人展示無關緊要,導致在展示時只見媒體不見人。具體表現主要是表情呆板,機械地述說,缺乏情感投入。更有甚者,說課時躲在計算機后面,看著屏幕或計算機把說課稿一背到底,展示過程索然無味。說課者的態度對說課的效果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聽者無法從說課者的語音語調、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傳達的信息中體會到其情感投入,會使聽者對其所描述的課堂教學效果產生懷疑。雖然說課不同于講課,聲音、表情和姿態的變化也不如講課時豐富,但是說課決不是毫無色彩的、機械的述說,而應是對自己教學設計成果的熱情展示,其過程應該是充滿感情的,這種感情能夠、同時也需要通過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出來。
3.忽視了課前說課和課后說課的區別
在很多說課中,說課者沒有意識到課前說課和課后說課的差異。課前說課關注的是備課的過程和原理,在說課展示過程中應該以預見式的語言來闡述,如“我準備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學生應該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而課后說課側重于對整合效果的總結上,關注的是上課的過程和對課堂現象的解釋,在說課過程中主要以“我使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學生做了什么活動”之類的客觀描述性的語言來闡述,并且還要解釋實際的課堂效果與原先設想的差異,如果能用多媒體把當時的課堂情況稍微展示一下,效果會更好。
三、說課內容上的誤區
1.誤把經驗作為理論依據
有的課設計得很完美,課件制作也很精致,但在說設計的理論依據時,總是局限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幾句常用語,局限在經驗層面,不知道許多教學活動都涉及到一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如讓學生討論、交流會涉及到合作學習理論,讓學生參與、體驗會涉及到探究學習過程,讓學生做不同類型的練習題會涉及到遷移的原理,對學生的積極評價和有策略的表揚則涉及到動機方面的問題。如果說課僅僅停留在經驗水平上,不去深究其中包含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就難以達到理論與實踐同步提高的目的。
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每一節課所涉及到的教學理論不會僅僅局限于一種,常常是多種理論的組合。不同的學習理論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各具優勢,如行為主義理論較適用于解釋實驗操作和技能的學習,認知主義理論有助于解釋概念和規律的學習,人本主義理論能較好地解釋個性情感的發展,建構主義理論有助于說明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深層理解方面的問題[1][2][3]。不同的理論各有所長,只有在更深的理論層面上闡明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才能對教學效果做出合理的預測和評價。
2.誤把多媒體輔助說課當成微型的多媒體輔助教學
有些說課者在內容展示方面花費了過多的時間,把多媒體輔助說課變成了微型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看似內容很豐富,實則違背了說課的初衷。說課不同于講課,講課的側重點主要放在知識內容和課堂活動上(what),而說課的側重點則在于說“怎么安排(how)”和“為什么這樣安排(why)”上。因為講課的對象是學生,必然以具體的知識、方法的學習和情感、態度的發展為主;而說課的對象則是同行或專家,具體的課程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大都是非常熟悉的。對于教材上的內容,可以在說課中用多媒體展示一下,很多都可以一帶而過,不必一一細說。如果有需要詳細展示的教材內容,在安排時也要注意把重點放在教學設計的描述和所包含原理的講解上,詳細展示的目的是讓聽課者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有理有據的。
對于課件中所使用的視頻、聲音等素材,可以進行適當的展示,但要注意有所選擇,并且時間不宜過長,防止把說課變成教學。對于占用時間較長、并且是必須展示的視頻,最好用文字或語言說明一下展示的時間是多少秒鐘,讓聽者有個心理準備,防止被誤認為是在拖延時間,這在有嚴格時間要求的說課比賽中尤為重要。并且要牢記展示的目的是讓聽課者理解這些素材的特點和優勢,并要在解說中予以說明和強調。總的來說,素材使用的原則是取舍適度,詳略得當,切忌在說課中喧賓奪主。
3.教學重點和難點方面的誤區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說課中的重要環節,這方面的誤區主要有兩個。第一,確立重點和難點的理由不充分。有的說課者這樣說:“因為確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所以我確立重點和難點如下……”,這并非確立重點和難點的合適理由。重點和難點的確立應該是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特點后提出的。學生的特點包括學生的能力起點、生理和心理特點、個體差異等;教材的特點包括本節課的類型、在本章或本書中的地位、作用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分析本節課的核心內容為什么重要,學生學習中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困難等,對學生和教材的具體分析才是確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依據。
第二,忽視了前后照應。有的說課者只在開始確立了重點,而在后面卻沒有強調在哪些教學環節使用什么方法來突出重點、讓學生如何學習來掌握重點等。有的說課者在前面介紹了本節課的難點,但是對于如何突破該難點卻沒了下文。更有甚者,前面說A是重點,后面說課中卻一直強調B的重要性,前后缺乏照應,這在說課中都是應該避免的。
總的來說,多媒體輔助說課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說課相結合的產物。如果說傳統的以寫教案為主的備課是備課的初級形式,那么多媒體輔助說課則是更高層次的備課。成功的多媒體輔助說課既要以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的傳統備課為基礎,又要滿足說課的基本要求,把內在的思維外顯化,把潛在的經驗理論化,還要借助多媒體的優勢,進一步把教學思路形象化。備課過程外顯化和形象化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設想和嘗試、犯錯與修正、總結經驗與教訓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參與多媒體輔助說課的廣大教師,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交流經驗,發現和避開潛在的誤區,促使多媒體輔助說課這種有效的教研形式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教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姚梅林.學習規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任洪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