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赟
信息消費是指在一定的信息消費環境下,信息消費者為滿足信息需求,對信息產品及服務進行精神消費為主的消費活動。由于信息消費普及的迅速化、信息技術應用的生活化、消費者信息素質普遍提高,網絡以其高速、快捷、量多的優勢,越來越成為大學生信息消費的重要選擇。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數達到5.64億,其中20-29歲的年輕網民占到30.2%。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消費主體具有人數多、信息需求強、信息篩選能力差等特點,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網絡信息消費水平決定了其今后建設祖國的能力,因此,了解在校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現狀,分析與提高其消費水平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的現狀
網絡信息消費的出現迎合了大學生時尚、前衛、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其優勢讓大學生對網絡消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漸成為他們的消費新理念。經對內蒙古師范大學在校200名學生的調查問卷分析,運用比較、綜合、歸納等方法對獲得數據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歸納出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有如下消費特點:
(一)網絡信息消費比例大
1.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人數比例大。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因其年齡、知識水平和好奇心等心理等多方面原因有更多機會接觸網絡,在調查中98.74%的學生利用網絡信息,100%的學生擁有電腦、手機、touch等其中任意一款上網工具。據中國統計年鑒,我國截至2012年底,在校大學生人數達2308.5萬人,我國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消費主體占全國網民人數約為24.43%。由此可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進行信息消費的重要手段,是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貨幣支出比例相對大,計費方式對其消費行為影響較大。在調查的200名學生中,每月網絡信息消費額集中在50—80元,約占總人數的54.32%,加上獲取上網終端的費用,網絡信息消費貨幣支出占生活總支出的32.33%。其中,以流量計費使得大學生自覺減少耗流量大的圖片、視頻等消費,而包月或包年計費的方式則對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行為的約束力極小。
3.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時間支出比例大。在校大學生每天網絡信息消費時間為3-5小時者52.29%,平均每天上網2-3次者占48.76%,平均每次上網2-4小時者居多,占63.22%,39.44%大學生有逃課上網經歷。
(二)網絡信息消費內容具有多樣性
根據網絡信息消費目的將網絡信息消費產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信息獲取為目的的消費,例如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等;第二部分是以商務交易為目的的消費,包括網絡炒股、網上銀行、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等;第三部分是以溝通交流目的的消費,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社交網站、微博、博客等;第四部分是以娛樂休閑為目的的消費,主要有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音頻等。據調查問卷統計,在校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內容多樣,四大網絡信息消費67.66%都有涉獵,80.25%的大學生內容為3種以上,其中以獲取專業信息為主的僅占10.33%。
(三)網絡信息消費結構具有差異性
1.網絡信息消費產品結構具有性別差異性。如圖1、2所示,男生和女生網絡信息消費產品結構有差別,其中女生網絡溝通交流占63.54%,男生玩游戲的占玩游戲總人數的70.88%; 65.45%有商務交流經驗,其中網購女生占 80.52%,炒股男生占炒股人數的89.34%;另外,在調查中發現,登陸過不健康網站的占34.40%,男生占到87.04%。
2.網絡信息消費產品結構具有年級差異性。隨著年級遞增,信息獲取重要性逐漸凸顯,網絡信息消費中信息獲取的比例增大,娛樂休閑時間耗費相對減少,商務交流隨著對網絡消費的熟悉先增后減,溝通交流所占比例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具體如圖3所示。
(四)網絡信息消費保障水平低
大學生的網絡信息消費保障措施不健全,信息污染嚴重,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網絡信息消費群體,社會經驗不足,辨別信息真偽能力有限,對我國信息消費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調查顯示, 23.54% 的學生不了解任何與信息消費相關的法律知識,24.75%的學生有過網絡信息消費受騙經歷。其中只有8.92%學生選擇想方設法堅決維護自己的權益,形成網絡信息消費保障的低水平。
(五)網絡信息消費付費方式多元化
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中現金消費比例明顯下降僅為 36.94%,相應的使用網銀、支付寶、財付通、信用卡等任何一種網絡支付方式的占到82.36%。除此之外,各大網站為吸引網友長期瀏覽通過設置做任務獲得本網站虛擬貨幣來換取信息,如豆丁網下載所用的豆元、百度用的積分、考研網用的K幣等等。
二、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也有了很大改觀,網絡信息消費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也越來越普遍的進入到人們的消費領域。大學生群體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成為了網絡信息消費的主力軍。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為了滿足自身和生存發展的需求,對日益成為生活必須的網絡有很深的依賴,依托網絡進行的信息消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網絡是一個虛擬的平臺,其共享性和開放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索引和存儲信息,加之沒有完善的質量監控機制,這些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上充斥著各種不良信息、無用信息,從而形成一個繁雜、混亂的信息世界,極不利于大學生的網絡消費過程。
(一)互聯網憑借其信息提供的全面性、及時性和便捷性,極大地縮短了知識和信息的時間和周期,日漸成為“信息寡頭”。大學生對信息需求旺盛,對網絡信息消費的依賴程度高,但消費意識不成熟,辨別信息能力不夠,易受“網絡海洛因”的侵蝕,導致消費質量不高。
(二)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數量大,時間支出和貨幣支出大,對應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高,大大壓縮學習、正常人際交往和社會實際的時間,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網絡信息消費以其多樣性和豐富性吸引著廣大消費者,大學生是對新鮮事物敏感且樂于嘗鮮的群體,網絡的誕生應用正好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網絡信息的多樣性也決定了消費結構層次化,大學生面對這些不同層次的消費結構,缺乏正確理性的判斷,感性的隨著自身的喜好選擇,消費意識不明確,消費動機不強,消遣性消費比例大,極不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費觀。
(四)網絡是一個開放的、虛擬的系統。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人們少了束縛,根據自我需要,隨意行為,使得網絡信息消費環境變得繁雜、紊亂,人際關系存在信任危機,而且相關法律滯后,消費保障水平低下,網絡詐騙、網絡陷阱多,24.75%大學生都有在網上受騙的經歷,找不到合適的方式維權,大多采取自認倒霉的態度,這樣不僅傷害到大學生的消費情感,還嚴重影響網絡信息消費的健康發展。
(五)網絡消費離不開互聯網,更需要終端設備的支撐。網絡信息消費基礎設施差,調查顯示65.55%的大學生對學校網絡消費環境不滿意,72.32%學生認為校園網消費偏貴,網速慢且很不穩定。而網絡消費網站頁面多以圖片、視頻為主,在網速低時難以顯示,消磨了消費者瀏覽消費網站的耐心,對促進學生網絡消費十分不利。
綜上所述,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支出總體水平較“高”,用途廣泛,對網絡信息消費的依賴程度“高”,但辨別信息能力“差”,保障水平“低”,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從而形成了“兩高一差一低”的畸形發展局面,總體消費水平低。由此可見,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提高其網絡信息消費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提高大學生網絡消費水平的對策
總體上看,大學生網絡消費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效應,然而相應的消費意識、消費環境、消費保障都還很滯后,不適應日益高漲的網絡消費水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關注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發展,正確引導其消費意識
1.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在校大學生應樹立遠大理想,明確的奮斗目標,增強網絡信息消費目的性,提高網絡信息消費的質量。大學生是相對單純的群體,涉世未深,容易信任別人。很多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只是停留在瀏覽網頁、聊天等淺層次應用上,缺乏必要的辨別能力。正確認識網絡消費環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縮小“數字鴻溝”,自覺抵制“網絡海洛因”侵蝕,合理運用網絡信息資源,提高自身網絡信息消費的素質。
2.運用宣傳教育的手段加強對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行為的引導,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過渡教師教學方式,為從高中注入式學習到大學引導式學習提供一個緩沖期。部分學生因知識與信息理解消化需要而對網絡過分依賴,需要老師在教學方式上提供一個適應期,然后真正過渡到通過網絡信息消費,借鑒參考前人經驗的前提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3.增強大學生理財意識和時間意識,合理安排的網絡消費支出和時間。區分好網絡信息消費與正常學習、人際交往和社會實際的時間。
(二)優化網絡消費消費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
1.凈化網絡信息消費環境,為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提供良好的環境。面對現在網絡信息量大、內容混亂等問題,大學生面對這樣的消費壞境,無從適應,大部分大學生都有在網絡信息消費過程中受騙的經歷,從而對網絡信息消費存在不信任感,不利于網絡信息消費的健康發展。
2.優化個人網絡信息消費結構,豐富網絡信息消費形式,逐步降低電子信息產品消費的費用,將網絡信息消費與現實良好結合。大學生收入來源單一,網絡信息消費在生活開支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低價物優,形式多樣,方便快捷,這些是大學生在網絡信息消費中比較注重的,滿足這些條件網絡信息消費市場才能在大學生人群中又快又好地發展壯大起來。
(三)加強網絡消費保障,完善其合理體系
1.由于網絡的復雜,不法分子從未放棄對網絡信息消費市場的攻擊。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消費的主力軍,首當其害,提高網絡信息消費安全無論是保障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還是杜絕虛假網絡信息,提高信用體系,都要依賴于相應技術問題的逐步解決與完善。相關部門應加快研究步伐,使安全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企業還應該加強用戶體驗技術,闖破商品無法試用的難關。
2.面對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過程中遇到的欺詐、盜號、物流等一系列精神財產的損失,政府以及相關人員應盡快給出合理有效的對策加快對信息系統、數據庫等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網絡信息監管的力度。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