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董事會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從本質上說,是為了在公司內部形成一種制衡、監督和科學決策機制,營造一種民主的決策文化。民主意味著企業領導人要禮賢下士、從善如流,聽得進去反面意見,懂得妥協和讓步。從字面上看,董事會的這些關鍵詞是與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唱反調的。在一般意義上,企業家精神是指企業家群體身上所具有的勇于創新、敢于冒險的特質。創新和冒險就意味著可能要力排眾議,敢為天下先。面對稍縱即逝的商業機會,是按部就班地等著董事會討論、商量、協調后再做決定,還是寧愿冒風險,迅速決策,抓住這次機會?
這樣的沖突和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別告訴我該怎么做!”這是很多企業家不愿意上市或引入其他投資者的原因,因為股權多元化就通常意味著要建立董事會,即使控制權在握,但企業創始人已經習慣于自己掌舵,不愿意分權,更別說有人來“唱反調”了。近期一部《中國合伙人》在全國熱映,片子以新東方三元老為原型,講述了三個年輕人在出國英語培訓領域的創業故事。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三個合伙人因為是否上市的問題而產生沖突,而劇中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卻道出沖突的真正根源:不懂公司治理。俞敏洪坦言,他和兩個合伙人付出了很大代價才理解了現代企業制度,學會了尊重董事會的游戲規則。
這是一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我們崇拜蓋茨、喬布斯、馬云等時代精英,崇拜他們特立獨行、顛覆傳統的創新精神。而且,我們常常會把他們身后的企業的成功,完全歸之于這些企業家身上所具有的特質。對企業家精神的頂禮膜拜,對一個長期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和冒險精神的國家而言,的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不要忘了故事背后的真相,蓋茨的微軟公司,喬布斯的蘋果公司,馬云的阿里巴巴,這些公司早在名滿天下之前已經是治理結構完善的現代企業。它們之所以能夠在商業和資本市場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董事會是絕對的幕后英雄。如果沒有董事會的制約和監督,單靠企業家精神只能獲得一時的或偶然的成功,基業長青還是要靠公司治理。
相比于企業家精神,董事會的文化在中國可能更為稀缺。盡管兩千多家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國有企業都按公司法規定建立了董事會制度,但大多數公司都是形似神不似,其原因就是在大多數企業家的意識里,約束和監督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董事長退位難,董事長違規貪腐事件頻發等問題,都是形同虛設的董事會制度下的產物。
往深里說,一種文化的生根發芽,是需要環境土壤的。就像新東方合伙人王強所說,中華文明的傳統里是沒有企業治理的概念的,中國人的血液里也沒有這種東西。中國的社會轉型,就是要建立一種與市場相匹配的新商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遺憾的是,盡管市場本身對此有著強烈的需求,開放本身也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倒逼機制,但中國當下的主流社會還遠遠沒有形成能夠讓董事會文化蓬勃生長的深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