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娟
趙保和:信息技術為幼兒教育搭建了廣闊平臺
NOC: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評優賽項經過一年的準備,在參賽規模上較去年有哪些變化?
趙保和:今年我們這個賽項約有80支代表隊參賽,與去年的最大不同是,今年有很多代表隊只有一名老師參賽。因為今年選手的參賽形式,除了繼承去年團隊的形式之外,還允許老師們個人參賽,所以今年雖然整體參賽人數上較去年減少了,但代表隊的數量卻沒有減少,比如來自上海、河北等地區的參賽選手紛紛加入了進來。
NOC:據了解,此賽項曾于比賽前對國內幼兒園當前的教育現狀開展了調研,請問調研的結果如何?發現了哪些問題?
趙保和:通過調研發現,幼教屬于基礎教育的基礎,而目前幼教信息化水平起點很高,經濟發達地區不少幼兒園在課程中已經普及了白板、平板等技術先進的新媒體課程。幼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大多可以熟練、順暢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這也充分反映了信息技術已成為廣大幼兒教育的常態化教學應用之一。此外,廣大幼教老師們對該賽項的呼聲很高,不僅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而且在今天的參賽現場能及時發現問題并向評委反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廣大參賽老師對此賽項的高度重視。
NOC:您如何評價賽項評審規則中強調的“生本意識”?
趙保和:教育“以生為本”的宗旨是毋庸置疑的。NOC的舉辦初衷也是強調“以生為本”,關注孩子們的成長。比如在答辯環節,不單單是聽老師如何說課,我們更關心的是老師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去積極地引導孩子,如何讓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此外,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更要注重從娃娃抓起,強調“以生為本”。
初娜娜:數字化學習工具評優賽項凸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
NOC:本屆數字化學習工具評優賽項有哪些特色?
初娜娜:在本屆數字化學習工具評優賽項中,選手使用數字化工具制作出來的信息技術成果非常豐富。比如山東省東營市勝利四中梅傳俊老師帶來的《電與磁》課件,它旨在解決教學過程中有關電與磁的教學難點,以電子書的形式,以知識點為結構,將所有電與磁的內容集合在一起,以動態展示與研究的方式展現。類似這樣的課件,非常適合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NOC:從本屆選手的表現來看,是否體現出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
初娜娜:是的,“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在像NOC這樣的全國性比賽中正體現得愈加突出。以往的類似比賽中,雖然口頭上支持“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但比賽中仍是突出教師的“教”,而本次NOC決賽中涌現的數字化學習工具,則鮮明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比如本次比賽中有一件名為“微課堂”的參賽作品,選手從網上收集了一系列優秀的微課程后,按照知識點集成在一起,制作成一個供學生課前預習的課件,再加之課堂上的小組活動、共同探究等方式,充分體現出“學生主導,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
NOC:通過比賽是否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和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初娜娜:不足之處體現在:一些技術實力比較強的老師過多地關注技術的呈現,而技術稍弱的老師則由于能力不足無法實現一些想法和愿望,最終不得不放棄設計參賽作品。我希望在今后學科“教與學”的過程中,技術指導老師和學科老師能更好地發揮團隊合作,圍繞著技術如何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進行更多的探索。今年我們這個賽項允許選手們以團隊的方式參賽,也是基于這一考慮做出的調整。
金陵:網絡教研團隊以“命題”為導向,促進整合向高層次發展
NOC:網絡教研團隊賽項整個賽事過程中選手的表現如何?
金陵:今年的網絡教研團隊賽項以“命題”為導向,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向高層次發展。今年賽項的教學設計內容發生了轉變,即由原來要求老師提交一個類似于教案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轉變為今年賽項中要求老師“設計一個指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任務單”。當然,要順利實現這一轉變是非常艱難的:在第一天的比賽中,我們發現個別老師還不善于將任務轉化為問題去更好地完成操作。后來,經過團隊之間的團結互助和總結經驗,選手們在第二天比賽中提交的完善后的任務單幾乎都達到了比賽的要求。從這一點我能看到,本屆參賽老師在比賽中遇到難題時的自主意識和團隊意識的提升,即便沒有任何評委的指導,老師們也能沉著應對,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第一時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今年此賽項提出的要求老師“設計一個指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形式,也是本屆比賽中的一大創新,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個別老師通過參賽,真正得到了“拔節式”的成長,NOC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我想這也是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支持廣大教師前來參賽的重要原因之一。
NOC:您怎樣看待此賽項中倡導的“云計算環境下的教學研究創新”對培養教師的創新思維的意義?
金陵:以技術要求教學注定要失敗。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技術支撐教學的變革,這樣的技術才有效。比如比賽中有位老師雖然指導學生制作PPT的技術非常高超,但他自己在比賽中提交的PPT作品卻非常糟糕,由此我們看出,老師在掌握技術之余,自身更加需要綜合文化底蘊的積累。同理,這也為我國的應試教育敲響了警鐘,在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掌握了考試的知識內容,他們的綜合文化底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和培養。
至于本賽項中提出的云計算(微課程),它是支持課前學習的技術,即在云計算的背景下,所有的課件都可以放到“云”上。否則,微課程只能起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作用,仍然無法改變以往教學中“老師主導,學生被支配”的現象。“云計算環境下的教學研究創新”將整個信息技術前移,學生在“云”上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點,并通過學生之間的線上交流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這也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