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
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征程的歷史性一刻。雖然短期對金融市場沖擊與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從中長期來看,將改變金融市場的利益格局及其行為方式。為了減少利用這種政策調(diào)整的套利行為,央行應盡早地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放開存款利率,跨出利率市場化最為重要及最為震撼的一步。
央行從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gòu)貸款利率管制的決定,無論是時機、時點,還是市場的反應都非同尋常。市場今年以來一直在預期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加緊有序推進,但沒料到出手會如此之快。而且此時推出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市場的沖擊與影響不會太大。如果能把一項重大的金融制度改革推出對市場的影響與沖擊降到最低程度,那么這項政策所推出的時機是比較合適的。這次推出的時間是在星期五收市后,市場至少有兩天的時間消化、理解、分析、解釋其政策的基本意義,當能更為理性地來對待該項政策的影響。在這樣的條件下,市場的反應理當更為正面。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逐漸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但作為一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如果不僅是基準利率,銀行存、貸款利率也受到嚴格管制,那么這種漸進的利率市場化,就始終無法觸及核心,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也就無法形成。可以說,當前中國金融市場許多問題都根源于此。因此,這次央行決定全面放開銀行貸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動區(qū)間,也就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的利率市場化開始向縱深發(fā)展。從中長期來說,這標志著中國金融體系利率市場化的真正啟動,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就現(xiàn)代商業(yè)銀行的本質(zhì)特征而言,其核心就是對信用的風險定價。在貸款利率沒有放開前,國內(nèi)銀行對信用風險定價的權(quán)限十分有限(即貸款利率實行下限管理而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銀行的競爭不是價格競爭而是信貸規(guī)模的競爭。由此,國內(nèi)銀行不僅同質(zhì)化嚴重,而且也沒有約束機制與動力來提高風險定價能力。而放開了貸款利率,銀行就得針對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給出不同的風險定價。信用好,利率就會低;信用差,利率就會高。而商業(yè)銀行要對信用風險定價,既要求銀行提高其風險定價能力,增強其體質(zhì),也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這樣,銀行業(yè)的競爭重心就會由信貸規(guī)模擴張轉(zhuǎn)向提高風險定價能力上。同時,金融市場的信用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當然,貸款利率下限的放開,也將有利于企業(yè)融資成本下降,有利于促進實體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過,這只是一種理論分析及發(fā)達金融市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在歐美發(fā)達金融市場,對金融機構(gòu)的行為約束嚴格,信用體系比較健全,如果市場流動性充分,那么銀行的風險定價完全取決于市場資金的供求關(guān)系,并能通過有效市場競爭降低企業(yè)的融資成本。貸款利率是銀行的收益,存款是銀行的成本。如利率市場化只是銀行在收益上放開,銀行對貸款利率有完全的定價權(quán),那么銀行過度信用擴張的行為依然難免。因為,銀行信用擴張越是過度,其收益就可能越多(因為在可貸資金緊張時其利差水平會越來越高)。如果這樣,不僅會推高融資成本,也很可能讓這些高成本資金流入高風險資產(chǎn),從而推高各種資產(chǎn)之價格。特別是流入房地產(chǎn)。這是不能不格外警惕的。
還有,利率市場化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存款利率。歸根到底,只有放開存款利率,銀行才可能真正實行有效的風險定價。因為,銀行貸款的成本約束要求銀行行為更謹慎、更合理、更商業(yè)化,其他商業(yè)性行為之外的因素也就會逐漸地退出。所以,在全面放開銀行貸款利率,僅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千萬不要拘泥于存款利率放開的條件論而錯過開放存款利率的時機,只有全面放開商業(yè)銀行的存款利率,才能最終形成金融市場有效的價格機制,讓市場供求關(guān)系主導市場。
概而言之,銀行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對中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來說是歷史性一刻。在現(xiàn)有條件下,短期對國內(nèi)金融市場沖擊與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從中長期來看,它將改變我國金融市場的利益格局及其市場行為。為了減少這種政策調(diào)整的套利行為,央行應盡早地創(chuàng)造條件逐漸地放開銀行存貸款利率,跨出中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最重要、最震撼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