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企業家和公司本應是互相成全,而不是相互毀滅。李寧顯然認識到這一點。好在,他還有時間
每年到公司主持幾次董事會、一兩次股東大會,平時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自己游山玩水、修身養性,舒舒服服做甩手掌柜,是不少稍有點成績的中國企業家的追求。只不過,所謂的自由一旦過了頭,將成為企業家的苦藥。
IPO之后,創始人、大股東、董事長李寧每年只在公司出現五六次,以至于有一次被前臺小姐攔住,李寧只能尷尬解釋自己也在這家公司上班。2012年大虧后,李寧感慨財報是一道苦藥。盡管重掌公司近一年,他仍在調整,因為實現真正的自由需要時間。
迷失方向
“體操王子”李寧創業很聰明,一開始就注意借力職業經理人。
陳義紅成李寧公司第一個創始人之外的總經理,為早期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第二任是張志勇。1992年,24歲的張志勇加盟李寧公司,2001年出任總經理。2004年李寧公司成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體育用品公司,張志勇擔任CEO,負責集團整體戰略,并使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財務資源與集團品牌匹配發展。
將大權授予張志勇后,李寧逐漸淡出管理,這個執行董事長實為非執行董事長。一位高管的話耐人尋味,“李寧一直不愿意把他跟李寧公司混為一談,他喜歡自由,不愿意成為企業形象代表。他不希望自己毀了企業,也不愿意企業把他毀了”。
放權似乎效果不錯。張志勇擔任總經理、CEO的11年間,公司年營收從10多億升至90多億,2008-2010年凈利潤分別為7.21億、9.45億、11.08億元。
但缺少了必要牽制后,權力在歌舞升平的業績表現面前,似乎迷失了方向。
2012年,李寧公司營收67.39億元,下降24.5%;利潤虧損19.79億,成為在香港上市的六大體育用品企業中唯一虧損的。這是李寧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長期的行業第一也讓位安踏(2012年營收76.23億、凈利潤13.59億)。
無為而治陷阱
張志勇確實帶領公司做大做強,但內部管理的問題也逐漸累積。
人員管理方面,張志勇大量招募職業經理人包括國際人才,流失掉很多忠心的“老李寧人”。大批新來的職業經理人薪酬很高,但貢獻并不理想,且流失很快,大多未干滿三年。同時中高層之間內訌、排擠的事情時有發生。
財務控制問題頗大。可以管窺的是,公司為了一次年會做一個易拉寶居然花了十幾萬。
組織構建方面不力。如首席營銷官下級是品牌傳播總監,下設門店設計總監、陳列總監、視覺總監、互動營銷總監、戶外活動營銷總監等,每位總監下設龐大的經理隊伍。結果是,層級過多,人員臃腫,缺乏協調。
對張志勇這個元老、功臣,李寧“很善良,但不擅長管理”,一忍再忍之下,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并最終爆發。
“我認為放權(給職業經理人)的前提,一定要把制度,包括這一些機制能夠建立起來。今天民營企業有一個問題,放權但缺少監督。當放權缺少監督的時候才會出問題,所以我認為一邊建立制度,不斷地去放權,然后加強監督和評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九牧王公司董事長林聰穎說。
也許,無為而治的李寧缺的正是林聰穎強調的:沒有周全建制,半夢半醒,談何逍遙無為?
相互成全
為應對困局,李寧公司去年1月宣布私募基金TPG、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的成員公司將分別認購公司5.61億、1.89億的可轉債。一旦全部轉股,TPG將占股12%,成為第二大股東。7月5日,TPG合伙人金珍君任李寧公司執行副主席。聘用新CEO前,公司業務將由李寧和金珍君帶領,李寧主要專注于對外事務和關系,金珍君主要負責內部事務與運營,并在過渡期間推動集團變革。
時至今年7月中旬,李寧公司仍未聘請CEO,但金珍君可謂事實上的CEO。如今,李寧會參與公司每周的運營會議,參加不同項目的會議,每個月開一次執行委員會會議,定期進行業務回顧,掌握改革的進度,“業務決策過程我都要參與。作為董事長,我更多是要在戰略上把握并做正確的選擇。”他說,“雖然重掌公司將近一年,但我仍然在調整。”
他還表示,“對于調整,我是非常積極的。現實很痛苦,我的壓力很巨大,這是源于我對自己理想夢想的追求。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是我的能力,學習和承受的東西已超出自身的條件,我需要不斷學習和把握機會,鼓起勇氣向前進。這是高潮也是低潮。”
確實,離開久了,回歸需要時間來適應。在企業不夠成熟、自身修為不夠的情況下,企業家并不適宜做甩手掌柜。相比之下,萬科相對成熟,職業經理人等制度健全,個人領導力不可謂不優秀,以至于王石境外游學被人認為是“放手”,但事實上他并無放松對萬科的把控。
企業家和公司本應是互相成全,而不是相互毀滅。李寧顯然認識到這一點。好在,他還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