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寧
隨著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電子文件大量形成,與傳統紙質文件相比,電子文件的數量愈來愈龐大,優勢愈發明顯,地位愈顯重要,作用愈加廣泛。但是,由于電子文件的特殊性,導致了在作為檔案提供利用時其法律憑證作用受到了限制,并且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何保證電子文件的法律憑證作用,使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檔案人士的努力方向。
一、電子文件作為法律憑證存在的問題分析
1.法律空白
電子文件能否作為法律憑證能否被認可,要看法律是否賦予它作為證據的資格。我國的證據法對電子文件證據的法律效力并未明確規定。按照我國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第31條,1991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第63條,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42條,各列舉了七種證據,電子文件證據不在這三部訴訟法規定的任何一份證據清單之列,所以在我國電子文件是不能直接作為證據的。從法規體系上看,目前我國對電子文件、電子檔案的法律憑證作用還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缺乏保證電子文件、電子檔案原始性的較為完善的法律規定,只在計算機信息系統整體法律中偶有涉及,檔案法規中幾乎找不到明文規定。
關于其法律效力的問題,大多對此認可的學者也只是持著這樣的觀點:因為我國不存在普通法系國家類似的傳聞證據規則、最佳證據規則的限制和摒棄,所以,只要將電子文件證據納入到現有的證據體系,或增加新型證據,就可解決其相應的法律地位問題。
但是,就我國關于電子文件相關法律的制定來看,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來對電子文件的證明能力給予支持,所以說,電子文件的憑證性在法律上還有較大的空白。
2.技術限制
一般電子文件作為一種證據,確實存在著技術缺陷。電子文件的特殊性質——內容與載體的可分離性——使電子文件不如紙質文件那么直觀和易辨別真偽,使電子文件真實性難以辨認,而且電子文件的易變性,容易被人更改不留痕跡從而也難以辨別其真實性。雖然已有一些技術可以防止對電子文件的偽造、涂改,但其內容發生變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傳統的文件、檔案,網絡環境下的電子文件更有被非法截獲或更改的可能,使人對其內容原貌難以信任。計算機硬、軟件技術不斷更新換代,迫使電子檔案必須不斷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不斷地變換載體、格式,因而無法通過載體、格式的鑒定來判定。電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跡,人們可以根據需要以不同的字體、字號將電子文件輸出,傳統的字跡鑒定技術無法分辨電子文件是否真實。電子文件對背景信息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需要對元數據進行采集。
電子文件相比于傳統文件在憑證作用、法律價值上的劣勢從根本上說就是由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不足以克服其弱點而引起的。技術上的弱點最終要靠技術的發展來解決,所以說,電子文件的保護技術、鑒定技術還需要有較大的提高。
3.管理缺陷
傳統意義上的檔案之所以具有憑證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嚴格的管理制度、管理法規,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檔案部門的信任也使人們不再懷疑由檔案部門出具證明的檔案材料,在作為法律證據時,其證明力度高于其它證據材料。
但對于電子檔案這種新型的檔案形式,其特性也決定了再按傳統方法將電子檔案集中于檔案館(室)保管,會產生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從電子文件的生成到歸檔都缺乏十分規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嚴格而科學的標準體系和業務管理制度,一些標準、制度雖已制定,但全面推行也尚需時日。
電子文件的管理不同于傳統的紙質文件管理,而完善的電子文件管理方法和必要的管理規范標準尚在探索之中。因此,檔案部門如何對電子文件管理施加控制,發揮自身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權威,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電子檔案憑證價值的實現。
三、保證電子文件法律憑證性的建議
1.法律保證——支持
電子檔案的法律憑證作用首先取決于電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這種法律效力,要求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具有同等法律地位。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探索,2005年全國人大十屆十一次全會通過了我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電子簽名法》,它規定了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但是,僅僅一部《電子簽名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來確保電子文件的憑證性。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有關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中有關電子文件地位的相關法律。如美國猶他州1995年頒布的《數字簽名法》、伊利諾斯州的《電子商務安全法》,總統克林頓于2000年6月同時以電子簽名和傳統簽名的方式簽署了美國的《電子簽名商務法案》。而英國從1996年至1999年先后提出了五份關于電子商務的立法動議,公布了《電子通信法案》的征求意見稿。加拿大統一法律委員會于1999年提出了《統一電子商務法(草案)》,并于同年起草了《個人信息保護與電子文件法案》,通過了《統一電子證據法》等;阿根廷于1998年制定了《關于阿根廷政府內的認證機構的規定》,《公務部門公鑰體制標準的總統令》等等。
這些外國或國際組織制定頒布的有關電子文件的法律法規,對我國電子文件法律憑證性的確立、立法的進程提供了良好的指引。我們可以根據電子文件自身特性,結合我國國內電子文件發展的具體情況,借鑒他們的做法或內容,從而更好更快建立起一套確立我國電子文件法律地位的法律體系。
2.技術保證——前提
隨著電子文件的廣泛應用,信息安全技術顯得特別重要,電子文件的制作者、管理者和檔案工作者應積極采用有關技術措施,提高電子文件的可靠性。
加密技術。電子通信系統中采用了“雙密鑰碼”,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因此第三者很難從截獲的密文中破解出原文內容來,無法對它進行篡改,從而保護了電子文件在傳輸過程中的原始性、真實性。
簽名技術。目前,在電子文件上進行簽署的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光筆簽名,一種是數字簽名。
消息認證。消息認證技術可消除使用者的所使用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是否“完好如初”、是否被人篡改或替換的疑慮,即可以利用分組密碼進行消息認證。
身份驗證。為防止無關人員進入系統對電子文件或數據進行訪問,最常用的方法是給每個合法用戶一個通行證來代表身份。通行證可由數字、字母或特定的符號組成,只有用戶本人和所用電子計算機系統知道,若不合法,將被拒于系統外。身份驗證技術可用于電子文件訪問權限的控制。把文件制作、更改、閱覽、使用的權利限定在適當范圍內,可防止不相關的人員隨意接觸電子文件,提高電子文件信息的安全性。
防火墻。在某個機構的網絡和其他系統網絡之間設置障礙,阻止其他系統的網上用戶對該機構信息資源的非法訪問,也可以阻止該機構的機要信息、專利信息從機構的網絡上非法輸出。但是防火墻的安全保障能力僅限于網絡邊界,它通過在網絡邊界上建立相應的網絡通信監控系統,監測所有通過防火墻的數據流。
3.管理保證——關鍵
要使電子文件具有證據作用,在電子簽名法等相關法律頒布和電子技術不斷更新的前提下,檔案部門如能真正實現電子文件形成過程的規范性、歸檔程序的合法性和保存位置的權威性,加強電子文件的規范化管理,從“源頭”到“歸屬”實行有效控制,使電子文件形成時有“出生證”,歸檔時有“合格證”,保管后有“身份證”,以供司法部門進一步核查,那么電子文件就完全能夠取得與紙質檔案相同的證明力,電子文件的法律憑證作用問題也將迎刃而解。這種規范化管理的電子文件,實質上就成為一種檔案,而檔案作為證據是有很強的證明力的。因此科學的電子文件管理是保證電子文件法律憑證性的關鍵,檔案部門必須在確保電子檔案的法律憑證作用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電子文件的形成以及歸檔都是必須借助計算機來完成,所以對電子文件管理系統的功能要求就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對于電子文件的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應用層,否則是不可能找到出路的。電子文件管理的解決方案應該深入到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設計和實現這一層次上去,檔案工作者必須參與電子文件管理系統的開發設計,做好電子文件管理系統功能需求分析,滿足電子文件管理的需要。并且要注意結合法律對電子文件審查判斷鑒定的要求完善電子文件管理系統的功能,真正能使電子文件擁有完全的法律憑證性。
(作者單位: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