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科技產業化進程的逐漸加快,檔案工作正在向信息網絡化、資源共享化方向發展,這一切都使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與利用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鄉鎮檔案工作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其工作重心亦開始向信息化、現代化方向轉移,但礙于種種原因,目前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現狀還不容樂觀。為實現鄉鎮檔案信息利用、傳輸的高效快捷與安全,更好地服務于鄉鎮經濟建設,必須大力加強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提高檔案現代化管理水平。
一、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鄉鎮經濟的迅猛發展,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鄉鎮檔案工作因此也有了很大改觀:資金投入有所增加;各鄉鎮基本上配備了電腦等硬件設施設備;有些鄉鎮還完成了案卷級微機錄入及微機輔助查詢等等。盡管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社會發展的需求,尚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檔案觀念陳舊僵化
長期以來,“坐等守攤”的被動服務意識一直禁錮著人們的頭腦,造成檔案工作資金投入不足,設施設備陳舊落后,直接影響了檔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進取意識,最終導致檔案工作被邊緣化。這與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節奏極不合拍。
2.檔案管理方式落后
多數鄉鎮仍沿用著19世紀80年代建立的檔案管理模式。檔案資料多為各級紅頭文件,缺少對“三農”建設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科技含量高且時效性強的惠農資料。檔案管理的層級化、網絡化管理缺乏體系建設,使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缺少根基與前進的動力。
3.設施設備不足且陳舊
多數鄉鎮雖配備了計算機,但機型落后,時常“死機”,檔案管理軟件無法正常使用,掃描儀等信息化設備更是無從談起。盡管有些鄉鎮對日常工作中的電子文件進行了收集與歸檔,但是離構建覆蓋整個鄉鎮的檔案數據庫管理系統尚有很大差距。
4.專業人員嚴重匱乏
檔案信息化建設對檔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檔案人員對傳統的檔案管理理論與實踐技能較為熟悉,但應用計算機管理檔案卻顯得力不從心,直接導致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
5.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率低
多年來,鄉鎮檔案的主體是紅頭文件,由于過分強調保密常常被束之高閣,而基層百姓渴望查到的惠農文件卻呈斷檔局面。基層百姓居住分散,一些鄉村遠離鄉鎮,檔案人員身兼數職,檔案室時常“鐵將軍”把門等等都造成了檔案利用率低下。
二、加強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樹立現代鄉鎮檔案信息觀念
檔案人員應努力克服被動應付的服務意識,樹立大局觀念,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基層百姓的需求,主動提供優質服務。檔案部門應不斷更新服務觀念,完善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鄉鎮檔案工作應順應時代要求,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并將其納入社會信息網絡化建設整體布局,發揮其作用,確立其地位。
2.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檔案信息化配套設施
在檔案信息網絡構建中,檔案信息覆蓋的各個部門都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而檔案部門只是關鍵節點之一,是信息的集散地。失去其他節點的支持,檔案查詢將面臨癱瘓。所以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中,應著眼整個網絡體系,全面統籌考慮。既要克服設備短缺,影響體系建設;又要避免設備重復購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3.積極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
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考錄機制引進檔案信息化專業人才;一方面加強對原有檔案人員的崗位培訓,通過學習使之盡快掌握檔案信息化專業知識,適應工作發展的需求,為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提供人力保證。
4.建立健全新形勢下檔案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促使檔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為確保檔案資料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檔案部門必須順勢而為,下大力氣修訂和完善檔案管理制度,為規范鄉鎮檔案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5.改革傳統管理模式,建立鄉鎮文件信息中心
應將鄉鎮文件信息中心構建成檔案保管利用基地、政務公開窗口、現行文件利用中心、特色產業信息中心四位一體的“三農”信息聚集地。搭建覆蓋“中心”主要功能的信息管理網絡和信息公布平臺,充分發揮網絡傳輸的強大優勢,克服地域、時空給查找資料帶來的不便,實現資源共享及“點對點”的快速、準確查詢,使基層檔案真正實現惠及民生、服務大眾的目標,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提升檔案工作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
(作者單位:滄州市海興縣小山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