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靈光
摘要:外來民工已經成為溫嶺的重要群體,如何有效確保該群體文化權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是擺在溫嶺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將溫嶺區域特色文化認同創建活動有機融入整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打造新老溫嶺人一家式文化服務活動,無疑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
關鍵詞:區域文化特色 ;文化服務建設 ;一家式
溫嶺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南連玉環,西鄰樂清及樂清灣,北接臺州市區,是中國股份制經濟的發祥地,是一座在改革開放中迅速崛起的濱海城市。全市總面積836平方公里,人口136.68萬。其中市外流入人口為42.54萬人,占31.12%。而個別鄉鎮如橫峰,本地戶籍人口2.9萬,外來人口15萬。外來民工已經成為溫嶺的重要群體,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為全國民工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農民工的生活是否幸福、工作是否安定、文化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直接關系到溫嶺的長遠發展,關系到溫嶺的城市形象,關系到幸福溫嶺的建設。
溫嶺的文化工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揚山海文化,化春泥護花”一家式文化服務活動,將溫嶺區域特色文化認同創建活動有機融入整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打造新老溫嶺人一家式文化服務活動,并形成一大特色。該項目通過諸如“關愛民工子弟,藝術輔導進校園”公益活動,“零距離體驗溫嶺山海文化系列公益培訓活動”,“免費獲贈萬張全家福活動”等,既充分發掘了具有溫嶺特色的山海文化,又增強了新溫嶺人對于溫嶺特色的山海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加強對新溫嶺人文化服務工作,為新溫嶺人了解溫嶺,與老溫嶺人平等地對話、交流開通更多的渠道,搭建更為廣闊的平臺,培育新溫嶺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增強新溫嶺人的歸屬感、尊嚴感和幸福感。
一、依托群眾文化輔導員和聯絡員制度,深化文化惠民內涵
市文化館以群眾文化輔導員和聯絡員制度為規范,為基層文化活動搭建起培訓、輔導、交流平臺,形成館與站、站與基層文化俱樂部之間的三級文化網絡,促進了農村業余文藝團隊的建立,活躍農村文藝舞臺。特別是在新溫嶺人積聚地,文化館通過業務干部蹲點制度,深度發掘區域文化特色,加大農民工題材的創作力度,在提高新溫嶺人文化素養和精神品位,豐富新溫嶺人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穩定,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橫峰街道的“歡樂鞋鄉大舞臺”聯誼展演活動以為外地民工設舞臺為宗旨,已經連續開展四年。這既給廣大外地民工朋友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為新老溫嶺人開展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讓所有的溫嶺人在溫嶺這塊土地上不但“勞動著、生存著”,更是“生活著、享受著”。
二、持續開展“關愛民工子弟,藝術輔導進校園” 公益活動
隨著溫嶺市經濟持續迅速發展,外來農民工不斷增加的同時,隨父母遷入溫嶺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據數據統計,2011年14歲以下的外來農民工子女為43073人,占總流入人口數的10.13%。在溫嶺的一個個工業園區內,一個個民工子弟學校相繼出現。而大多的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學校的藝術課程輔導幾乎處于空白。秉承“生活在同一藍天下,同享陽光雨露”的理念,市文化館通過與教育主管部門協商,把藝術輔導延伸到這個特殊的區域——民工子弟學校。據學校需求,文化館選派了館內輔導經驗豐富的書法、聲樂、美術、舞蹈等專業骨干,每月一次進入各民工子弟學校進行免費定期的免費藝術培訓。從2009年開始,此活動已經持續4年,不但獲得了民工子弟學校師生的歡迎,學生家長的擁護,并在當地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活動多次被溫嶺電視臺、溫嶺日報等媒體報道。
三、推陳出新“零距離體驗溫嶺山海文化”系列公益培訓活動
溫嶺“四山一水五分田”加上三面環海,山清水秀,兼得山海之利,讓溫嶺孕育出極具特色的山海文化。為讓溫嶺市民,特別是新溫嶺人更好地了解溫嶺的歷史,體驗溫嶺的鄉土文化,溫嶺市文化館或組織或參與了一系列零距離體驗溫嶺山海文化公益培訓活動。
在舉辦的傳統手工技藝學習班上,著名民間剪紙藝術家林榮文則通過開設剪紙藝術免費教學班向新老溫嶺人傳播溫嶺海洋剪紙藝術。在免費藝術培訓活動中,文化館以春夏秋冬為屆,分四期分別開設排舞、攝影、聲樂、書畫等立足溫嶺文化特色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活動。為了不影響外地民工學員的正常上班,市文化館的業務骨干主動將授課時間安排在晚上及雙休日舉行。各類公益培訓活動覆蓋面廣,層次深,又極具區域文化特色深受新老溫嶺人的歡迎。
除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外,市文化館利用創辦的《溫嶺文化》、《海風》等期刊向所有溫嶺人約稿,充分發掘、發揚溫嶺山海文化,為新老溫嶺人搭建了另外的文化舞臺,為新老溫嶺人奉獻著別樣的文化大餐。溫嶺的文化工作者們正努力弘揚溫嶺的山海文化,建設著溫嶺“一家式”文化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