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
摘要: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其合理性與腐朽性并存,利用其合理性、傳承性為當今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文化。
關鍵詞:孝文化;合理性;新農村和諧文化
孝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對增進家庭團結、維護中華民族和諧發展起著特殊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被統治和思想家所扭曲,成為壓抑人性、奴馭百姓的工具。孝文化具有兩重性,它的缺點與不足,必因社會的發展而被拋棄,而其中的精華則會因社會的需要而重獲生機。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文化,是對孝文化的一次呼喚。正確認識與利用孝文化有助于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
一、孝文化的歷史發展
(一)由“事親”延伸到“事君”
“孝”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它像一位長著長發的老人。《說文解字》中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由此可見,“孝”的本義是孝敬祖先或父母,它僅僅限于家庭人倫范疇。
隨著國家的出現,原先崇敬祖先、善事父母的“孝”逐漸延伸到了政治生活中。將“孝”的內涵由“事親”延伸到“事君”,最早見于戰國末年的《孝經》。該書借孔子回答曾參之問,開宗明義即指出:“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樣,“孝”不僅指對祖先、對父母的孝,也指對君王的孝。
(二)由理智的孝延伸到愚孝
早先的“孝”包含著理智的成分。從《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的話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孝并不是無原則的迎奉,如君主或父親有“不義之舉”,“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這里提倡的是一種理智的“孝”。
然而,原本理智的“孝”慢慢地被統治階層所利用,成了奴馭百姓的工具。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在為古文《孝經》所作的序言中所說的“孝”就已染上了治國安邦的政治色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經統治階級的提倡,孝道很快從敬老養老變成了維護封建倫常的綱紀。至于“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雖不父,子不可以不子”,更是不折不扣的愚孝。
二、孝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中國的“孝”被統治階級及其思想家幾經扭曲,成了老百姓心靈上的枷鎖,但不可否認,“孝”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和優良傳統道德中,可以說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在一定時期內,有力地維護著中華民族的和諧發展,凝聚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氏族關系,為維系家庭團結和保持社會穩定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孝”具有合理的成分。在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中國社會來說,孝的存在具有扎實的情感基礎,并也因此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三、孝文化對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同時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之魂。惟有通過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以先進的文化為指針,才能引領農村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和軌道前進。文化建設具有傳承性,它通過對先前文化的辯證吸收而得到發展。換言之,傳統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雖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積極的一面,恰當利用其積極的因素,可以加速新農村的文化建設。
孝文化因其存在的合理性而為中國民族的和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今天,孝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弘揚孝文化有利于老年人的晚年安度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還不富裕,還不能實行按需分配,勞動主要還是為了生存。在中國經濟還不發達、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完善的情況下,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家庭對老年人的養老仍起著積極的保障作用。
(二)弘揚孝文化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
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傳統的“孝”則有利于和諧穩定的農村建設環境的形成。
提倡孝道,由己及人,有利于形成尊老養老和慈幼、撫幼的良好道德風尚,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形成優良社會風尚。
(三)弘揚孝文化有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形成
中國是一個以家庭為單元的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則社會和諧。《孝經》指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其親”德性的人會真心實意地熱愛他人,一個人如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肯親愛,還能指望他真心實意地熱愛他人,報效國家?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是對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高度統一的精辟論斷。就是今天,它也同樣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任何社會,若孝道不存,孝心喪失,都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調節代際關系、實現家庭和睦、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劑良藥。
總之,弘揚孝文化是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歷史應然。“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孝文化則是在新農村建設中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解決農村孝文化弱化問題的應然訴求。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父慈子孝,兄弟友愛,家庭和睦,敬親睦鄰,弘揚孝文化,為建設農村新文化、樹立農村新風尚,持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