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普魯卡因青霉素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屬于長效青霉素。適用于對青霉素高敏感的病原體所致的輕、中度感染,還可用于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和早期梅毒。該文研究結晶液濃度、溫度,攪拌速度,結晶時間,晶種加量對普魯卡因青霉素結晶過程的影響,為普魯卡因青霉素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普魯卡因青霉素;結晶過程;成品粒度;抽針及混懸;影響
中圖分類號 S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8-23-02
近年來,普魯卡因青霉素及其復合制劑需求量逐年增加,也促進了普魯卡因青霉素生產技術的發展。而普魯卡因青霉素的結晶過程是其生產過程的核心技術,結晶過程控制的優劣直接影響了成品的質量。普魯卡因青霉素主要用于灌裝粉針劑,因此對成品抽針及混懸有一定要求。為了得到粒度分布均一、晶體顆粒較大的產品,在生產過程需要根據要求選擇相應的結晶液濃度、溫度,控制一定的結晶攪拌速度,調整結晶時間,并在結晶初期加入一定量的晶種[1],這些都是普魯卡因青霉素結晶過程的關鍵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原料與儀器 原料:青霉素G鉀為公司自產,鹽酸普魯卡因由重慶春瑞生產。氯化鈉由中鹽宏博集團生產。儀器:反應結晶器,結晶加料系統由氮氣、鹽普儲罐、流量表組成。
1.2 實驗方法 選擇不同的結晶、操作條件,如結晶液濃度、溫度、攪拌速度、結晶時間、晶種加量等,使用顯微鏡觀察成品晶型,并使用英國馬爾文粒度分析儀檢測成品粒度分布。按成品檢測標準與操作規程分別對不同操作條件下的成品進行抽針、混懸以及密度檢測。
2 結果與分析
2.1 結晶液濃度 不同結晶液濃度對成品粒度、抽針及混懸的影響見表1。由表1可知:隨著結晶液濃度的增加,介穩區逐漸變窄,成品粒度分布上主粒度逐漸減小,最大粒度也相應減小,隨著晶體減小,抽針更加順利,混懸也更好。這主要是由于粒度的減小,混懸劑能更好的吸附在晶體表面,起到促懸分散作用,很好地抑制了粉體結團現象。但是由于粒度太小易導致晶體懸浮在結晶液上,攪拌效果下降,結晶液局部過飽和度減小,成核速率增加,最終導致晶體粒度均一性下降,產品過濾速度降低,影響了生產效率。因此在工業生產時應控制產品粒度在一定范圍,既能保證抽針及混懸符合要求,又要保證一定的生產效率。
2.2 結晶液溫度 不同結晶液溫度對成品粒度、抽針及混懸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知:隨著結晶液溫度的增加,結晶介穩區變窄[2],結晶反應速率、成核速率及晶體生長速率均增大,但是生長速率對成品粒度的影響比成核速率對成品的影響大,因此在粒度分布上就呈現出隨著結晶液溫度增加,成品粒度主粒度逐漸增大,最大粒度也相應增大,平均粒度也增大。同樣,晶體過大易導致抽針及混懸效果的下降。
2.3 攪拌速度 不同攪拌速度對成品粒度、抽針及混懸的影響見表3。由表3可知:隨著攪拌速度的增加,晶體成核速率顯著增加,晶體的主粒度、最大粒度及平均粒度均減小[3]。這是由于攪拌速度增加,普魯卡因青霉素分子碰撞幾率增加,同時傳熱速率增加,利于熱量擴散,從而使結晶液過飽和度減小,介穩區逐漸變窄,成核速率明顯增加。攪拌速度增加導致成品平均粒度下降幅度大,當攪拌速度增加至300r/min時,晶體粒度分布上D(V,0.1)反而比200r/min的D(V,0.1)略大,這與攪拌增加晶體粒度降低趨勢不一致,分析主要是由于晶體的聚結作用引起的[4],由于攪拌速度增加,細小晶體之間的碰撞幾率大幅增加,從而導致了晶體的聚結。而抽針混懸的效果依然隨著粒度的增加而降低。
2.4 結晶時間 不同結晶時間對成品粒度、抽針及混懸的影響見表4。由表4可知:隨著結晶時間的增加,晶體主粒度、平均粒度以及最大粒度均增大,這是由于結晶時間的增加,結晶液局部過飽和度降低,結晶液成核速率降低,晶體生長速率增加,因此晶體的主粒度等增大。根據這一理論數據,在工業生產中為了保證抽針和混懸,在不影響過濾速度的情況下,應該適當降低結晶時間,增加結晶流加速度。
2.5 晶種加量 不同晶種加量對成品粒度、抽針及混懸的影響見表5。由表5可知:隨著晶種加量的增加,產品的主粒度、平均粒度及最大粒度均減小,抽針及混懸效果較好。這是由于普魯卡因青霉素屬于反應結晶的體系,結晶液過飽和度較高,即使加入晶核,初級成核仍占主導地位,但是加入晶種后,晶種能很好地改善這種初級成核導致的晶型雜亂不定的晶習,結晶自發成核幾率減小,因此晶種加量以及晶種本身是否細小、粒度是否均一是影響產品粒度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影響普魯卡因青霉素成品的抽針和混懸。
3 結論
結晶液濃度在400 000~450 000U/mL之間時,晶體粒度大小分布均一,且粒度大小適中,不至于影響生產過濾時間,降低生產效率,同時在成品抽針及混懸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結晶液溫度增加,介穩區寬度增加,產品粒度大,但要保證成品抽針及混懸需要控制結晶溫度在一定范圍,從試驗數據來看,15℃的結晶溫度較為適宜。攪拌速度增加,介穩區逐漸變窄,成核速率明顯增加,即產品粒度顯著減小,雖然能保證成品抽針及混懸,但是攪拌速度過大易導致晶體過小,過濾速度慢及生產效率下降。因此200r/min是比較適宜的攪拌轉速。結晶時間增加,結晶液局部過飽和度降低,結晶液成核速率降低,晶體生長速率增加。因此既要保證成品質量,又要提高生產效率,不能一味增加結晶時間,更不能片面的縮短結晶時間,從實驗數據來看,60~80min的結晶時間是比較適宜的。
晶種加量是普魯卡因青霉素結晶過程非常關鍵的因素,不僅能控制晶體粒度大小,更重要的是在調節晶習的作用[5],提高產品粒度均一性,也保證了產品質量。隨著晶種的增加,產品自發成核幾率大大降低,晶體粒度分布趨于集中。在生產過程中,一般選取500mL晶種能很好的控制產品粒度及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陸杰,王靜康.普魯卡因青霉素的溶液微粒結晶Ⅲ:結晶工藝優化[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0,25(1):16-17.
[2]陸杰,王靜康.普魯卡因青霉素結晶熱力學[J].高?;瘜W工程報,1999,13(3):189-193.
[3]胡秀英.磷酸氫二鉀結晶過程研究[J].化工礦物與加工,2009(1):9-12.
[4]萬冬,王靜康.7-ACA反應結晶過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
[5]龔俊波,王靜康.頭孢氨芐反應結晶過程的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30(1):62-65.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