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要:臨帖是書法學習入門的重要練習手段,在臨帖學習意境當中有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三個層次,其中臨帖過程當中的想象和情感就是心到的最高界限。本文就從理論和實踐出發,深入探討臨貼過程中和想象和情感
關鍵詞:臨貼;過程;想象;情感
中國書法是中國最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學習中國書法的過程當中,臨帖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在臨帖的過程當中就是在書法學習過程中學規矩,就是把古人的規矩擺在了桌面上。將字帖置于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臨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筆意,但對把握字的結構位置不足,臨帖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要把臨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鑰匙,是打基礎。臨的次數越多、臨的范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準手巧,眼里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在臨帖中你要弄點輕重、虛實、濃淡、描繪出來,這些都是微觀變化,是情緒化的東西,而宏觀的東西不能沒有,如字的外形、結構、筆畫的位置等從理 ,即中國漢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規則和法度。用筆則是書法本體的東西,粗細,放收,快慢,墨的濃淡,都是書法本身要求,用筆不同決定趣味不同。字形結構是理性要求,是中國漢字的形體美要求,必須嚴謹,無論行書還是隸書,這是書法的基礎,這是兩個原則。臨帖就是學習這種理法和原則。
臨貼過程中消化古人的時候,臨貼像與不像就不是一個表面的像與不像,而是一個精神和原則的像與不像。也就是說你缺乏一個環節,臨帖時沒去進行意臨消化,沒有融入想象和情感。當然,這個消化也有個方法。比如說這個“膠”字,臨熟了之后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虛實、濃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寫完了,像么,絕對不像,不像它具體的每一個筆畫,但是美感還是它,不管你如何去變,只要這里用點去處理了,都還是它。這種不像是微觀的,像是宏觀的。因此,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沒用,達不到應有的效果?,F在講科學發展觀,發展是必須的,要站在古人的基礎上去把古人的原則借鑒過來,原則、方法、標準、規律、基本技法等借鑒過來以后,你自己要做一個加工廠,要思索,研究,試驗,而科學的試驗、合理的試驗,才能是有效的試驗,這樣用在創作上才行。
臨帖境界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兩個層次是當前認識比較模糊的地方;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勢必影響到以后的創作水平。關于“心到”的境界,理應算達到了臨帖的最終要求。但反觀當代不少書法創作者在提及他們的臨帖經歷時都說臨過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臨過多少遍,甚至過百遍。但其所創作的作品中,都難以看到他們從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書寫缺少應有的創作動機。如曾臨《蘭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無半點“二王”的神韻。如果從創造動機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營養,就肯定不會成功;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在創作中體現了所學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變通,更無論神韻二字。這就需要臨帖過程當中的想象和情感。 “手到”雖然標志著臨帖已到精熟準確之境,但事實上,仍然處于技術層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靈深處的生命律動。所謂“形神兼似”也還不過是在筆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雖然做到這一步已經很難得,但要想對創作起到精神層面的深刻影響,則必須“心到”——去觸動前人在揮毫時撩撥性靈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達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眲撟鞯淖罡呔辰缡恰靶耐诠P,手忘于書,心手達情”,那么臨摹的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這里雖然是論述書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為臨帖達到最高境界的具體要求。同時這也足以說明書法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這自然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前人傳統時,必須超越技術層面,而進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謂“心到”,即是要在臨帖中突顯這一文化意義。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稍谂R帖過程中很多學習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后,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在書法研究界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在這一期間,學習者要不回避,不畏懼,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要越過這一困境需要在臨帖過程當中發揮想象和深入的投入情感因素。在臨帖的過程當中,臨摹的最大意義是通過準確重復古人的書寫而達到與古人接近的書寫狀態及心理狀態,入古深淺就看這了。在臨帖過程當中 “神”本來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質基礎--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臨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錯的臨摹。分析來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對應不同的形。通常認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讀者的一種誤度,一種心理認同。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學習書法知識就必須學習好臨帖,但是臨帖的各種操作過程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在臨帖的學習過程當中要充分的發揮想象,融入古人的意境,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臨帖的過當中需要一段長時間艱苦磨練的過程,在發揮想象和情感的基礎上要把臨帖的第一、二意境做好,只有做好“眼到”和“手到”,方可做到“心到”。如果在臨帖的過程當中沒有基礎的指導作用,所發揮的各種想象和情感都是徒勞的。在臨帖的過程當中,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接近古人的意境將臨帖寫好,為好來書法寫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柯遇霖.臨貼的意境[J].藝術·生活,2010(05).
[2]劉錦林.臨帖——入古出新的不二法門[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3]楊德健.學習書法的體會[J].老年人,2009(04).
[4]鐘明善.碑帖與書法[J].文博,2011(04).
[5]柯遇霖.臨帖初探[J].閩江學院學報,2010(06).
[6]劉志宏.淺論碑帖結合現象[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7]何學森.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應用理念及其影響[J]. 書法世界,2010(06).
[8]陳長偉.淺談書法創作中意境產生的條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2).
[9]高星海.中國文化中的整體功能思想與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色[J].鞍山鋼鐵學院學報,2009(02).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廬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