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纏足作為一種陋習,自存在以來,嚴重摧殘著女性的生理和尊嚴,讓女性在封建倫理綱常下徹底成為男權的附庸。滿人入關后,纏足風習卻在視“天足”為美的滿族統治下盛行。與此同時一小部分滿人中也不顧禁令出現了變相的“纏足”(“刀條兒”),但纏足卻始終沒在滿族中盛行過。馬蹄鞋可以看作滿族對纏足的新的演繹。
關鍵詞:纏足;滿族;馬蹄鞋;文化融合
一、纏足——男權下的病態審美
(一)纏足概略
纏足又稱裹腳,纏腳。關于纏足這一風習究竟興起于何時眾說紛紜。目前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始于五代。據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引《道山新聞》記載,后主“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
五代和北宋纏腳尚未流行,到了宋末居然達到了以大腳為恥的地步。纏足之風的盛行,在當時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反有所反應,如蘇軾的《菩薩蠻·詠足》,“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云,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跌困。纖妙應說難,須從掌上看?!?/p>
元明兩代,纏足之風臻于極盛。文學作品提到美女,總離不開“三寸金蓮”,如“蹴鞠揚中,……款側金蓮”,“小小鞋兒連根秀,纏得幫兒瘦,腰似柳,款撒金蓮懶抬頭”。到了明代纏足已成為社會地位、貴賤等級的重要標志。
清代,婦女纏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山東、河南、陜西等地最為流行,并有“從來小腳說山西”譽。
(二)男權下的病態審美
纏腳是父權制傳統下“男尊女卑”的突出表現。小腳“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殘為前提的。纏足的女性在勞動和交往方面十分不便,這種變態的 “美”,是父權制社會施行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正如《女兒經》所說:“恐他(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約束”。
纏腳因男性的癖好而興起,而男性的審美觀畸變也因“三寸金蓮”益發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殘的小腳成為激起男人性興奮的重要物品。
二、纏足習俗在滿族社會中的發展
(一)纏足的“民族氣節”
清代纏足在被漢人冠以“民族氣節”下發揚光大,在滿漢民族情緒抵觸強烈的清初,誰要響應新朝“仁政”,為女性放足,就可能會有漢奸之嫌。王熙在康熙五年之七年間左都御史,上疏主張禁止纏足,首云‘臣妻先放大腳事(《笑笑錄》卷六),活畫了滿洲走狗無恥的嘴臉,都被當做笑料。對于纏足問題,滿清統治者的出發點并不是保護漢族人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質,而是與剃頭辮發改衣冠一樣,作為被征服的標志。
滿族婦女歷史上并無纏足的風習。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皇太極就于崇德三年(1638年)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后孝莊皇后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這是對滿族女子纏足的最嚴厲懲罰。
(二)滿族婦女都崇尚天腳
清軍入關后,漢族女性的“三寸金蓮”贏得大清滿族婦女的青睞。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纏足。為了對抗諭旨,八旗女子發明了一種不同于漢族三寸金蓮的纏足方式,把腳纏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條兒?!?/p>
滿族作為一個統治階級是不可能讓纏足風習盛行于本民族當中。因此,清朝統治者曾多次下詔禁止纏足?!翱滴跞辍W穹钌现I,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官員會議。元年以后所生之女,禁止裹足。其禁止之法,……若有違法裹足者,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議處。兵民交付刑部,責四十板,流徙;其家長不行稽察,枷一個月,責四十板?!?/p>
三、滿族對纏足新的演繹——馬蹄底鞋
(一)滿清入關后的文化政策
在視“天足”為美的清朝,纏腳的陋習卻達到了鼎盛。這與當時激化的民族矛盾是很不開的。滿族在以急行軍的速度征服中國后,迫不及待的推行滿族的風俗習慣,并強制實行。纏足被提升到了“民族主義”的高度。漢族對纏足的固守實際是對滿族統治者民族政策的一種變相反抗。
清軍入關后,一方面積極迅速的接受了傳統的中原政治文化,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的根本,;另一方面又通過各種禁令措施極力恪守滿族的傳統習俗,避免被漢族習俗所同化。康熙帝曾對八旗子弟中不習騎射而日益文弱者“迭加申飭,垂為厲戒,后且及于婦女”。乾隆皇帝更是直接批評模仿漢人裝飾的閱選秀女,指出此種裝扮“實非滿洲舊俗”。清代統治者對滿族婦女服飾和文化如此重視,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服飾本身。
(二)馬蹄底鞋的應運而生
馬蹄鞋就可認作是滿清統治者在兩者之前找尋平衡點的產物。馬蹄底鞋,作為滿族婦女服飾特征之一,其形成的淵源和時間沒有確切的時間可以考證?!肚迨犯濉ぽ浄尽分袥]有鞋履方面的記載,清代的史料筆記中也不見其源流。
由上可見,馬蹄底鞋深層的文化內涵與漢族社會風行的纏足習俗之間卻有某些想通之處,它的出現客觀上適應了入主中原的滿清統治者對儒學的尊崇和實踐的需要;另一方面,馬蹄底鞋畢竟不是漢族的纏足弓鞋,滿族婦女的天足也不同于漢族婦女的三寸金蓮,二者的淵源和形制上都相去甚遠。滿族馬蹄底鞋雖受漢族的高底履鞋的影響,但它卻是在其自身傳統鞋履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也符合滿清統治者入關后維護本民族文化習俗的初衷。
(作者簡介:盧虹潔,漢族,現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少數民族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