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巖兒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關鍵詞:歷史現狀;傳承方式;保護工作
一、武村板龍的歷史和現狀
武村板龍簡介
由于歷史原因,武村板龍的準確起源已不可考,但武村武姓自山西汶水遷到現在的浙江麗水武村已有1300多年。山西汶水也有舞龍的習俗,而傳說武村最早舞的也不是板龍,而是和汶水的火龍大致相似的篾龍,后來經過改進才有了現在的板龍。據可查的記錄,武村板龍至今也已明確傳承了3代(第一代:葉榮土(1902)、武村兒(1914),第二代:武希文(1931)、武良滿(1956),第三代:武月偉(1983)、武巧軍(1981)),而每年的舞板龍活動,除解放后到文革期間暫停了較長的30來年之外(到1980年才重新開始),基本上每年都會進行,其傳承時間超過百年。因此武村板龍應當屬于可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武村板龍的形制
武村板龍的特征是牛頭、鹿角、鷹爪、魚尾、獅腳、蛇身,主要組成部分有龍頭,龍身,龍尾和龍柄。
龍頭是一條板龍最精彩和最重要的部分,龍頭的大小沒有嚴格的規定,傳統是根據廟的大小來定,因為龍是要進到廟里盤一盤后才能出行,但當前一般慣例是高2.6-2.78米,龍頭板2.6米,總長3.2米。龍頭上要畫鳳凰,鳳凰有幾種,有回頭式的、翻身式的、往上飛的、平行的等等。每個龍頭畫兩只鳳凰,每次都不同。龍頭下部繪有多種云彩,包括上升云、平行云、福字云、母子云、降云、兄弟云、三角云、姐妹云等等。
板龍龍身主要用篾和木板制作,下面一塊平板也就是龍板,龍板一般長1.84米,厚度為3.3厘米,龍板孔的直徑為6厘米,兩孔之間的距離為1.5米。龍板兩頭寬,大約18厘米,中間窄,大約11厘米。龍板之上是一節n形龍身,用篾扎好糊上紙,畫上畫,再著上顏色,紅的綠的金黃色的,顏色用著好后還要貼上花。板龍的每節龍身內以釘子固定三支蠟燭。
龍柄的作用是連接各節龍板,一般長70厘米至90厘米左右,直徑3.5厘米。龍柄的兩栓用雞毛桿卡孔,不能用鐵釘和篾.用雞毛桿不會掉,容易插,也容易拔,易固定。
三、武村板龍的表演
與一般的舞龍表演稱“舞”不同,板龍的表演稱為“盤”,即“盤”板龍。一年一般就是春節盤一次。年三十一過,就會有人牽頭開始制作板龍。板龍的龍頭、龍尾的制作是村子里統一制作的,而龍身便由每家每戶自己制作。
制作完成之后,就要將龍頭、多節龍身和龍尾抬到村廟內,從龍頭開始到龍尾逐節由龍柄連接形成整條板龍。連接完成后,點燃龍頭、龍身和龍尾內的蠟燭,全體跪在板龍周圍,由最德高望重之人,以白公雞的雞冠血給板龍“點睛”,惦記完成之時,鞭炮齊鳴,燭光忽閃,全龍起身,在廟內正三圈,倒三圈,開始盤龍。
武村板龍一般是正月初八出燈,十三上燈。出燈就是挑個好點的日子出龍,上燈就是家家戶戶開始點燈。十三是上燈日,十四是夫人(當地民間信奉的一位神)的節日,十五是元宵,是最熱鬧的,到十七就收燈結束。
板龍各個部分盤龍的人員也有講究,龍頭一般是六個人,人要一樣高,要威武,力氣要好。第二節,就是龍頭后面的一節,叫二洞,這一節也很重要,跟其它龍身不一樣,盤龍時,左彎右彎要看龍頭,這節的人水平要高,要能把準方向。后面的就不講究了,誰來得早,按順序排。龍尾也是有規定的,總共三個人,兩個人盤,另外一個預備。擺龍尾的人要靈活,比如生龍蛋①、進家門等,龍尾都有特別之處。
盤龍之時也需要配樂,樂器主要有鑼、鼓、先鋒。舞板龍陣式、生龍蛋、送彩燈時先鋒吹起,起到指揮的作用。哨吶也有,但一般不用,只是出村時候用。
四、傳承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武村板龍的主要傳承方式是以并“不嚴格”的師徒形式傳承,之所以說不是嚴格的師徒形式,是因為師父對徒弟的言傳身教只在最多一年一度的板龍制作和盤龍活動過程中進行,師徒之間也并沒有正式的拜師過程和儀式。
而如前所述,武村板龍是一項村民集體制作、集體表演的民俗活動,這是有其特殊之處的,其主要傳承人不僅要學會板龍的制作、盤龍的傳統儀式規則、表演形式,而且要教會各家各戶進行龍身的制作和盤龍,更重要的是要組織板龍的制作和盤龍活動。
五、保護工作和存在的問題
對于這類需要集體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首先是“活”的。僅僅以文字和影像等方式記錄其制作、盤龍的傳統儀式規則、表演形式只能保護“死”的東西。并且它是植入當地村民生活,生長在當地特有習俗土壤之中的,因此也不能以職業藝人和演員學習和復制的方式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
對于當地基層文化部門來說,對其的傳承和保護,除了文字和影像方式記錄以外,更多的是組織其傳承人和村民制作武村板龍來參與各種演出和活動,在這些制作和盤龍活動中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武村板龍在參與的很多這類活動中獲得好評,并獲獎,這些活動主要有:
* 1997年 迎香港回歸大型廣場文藝演出 一等獎
* 1999年 麗水市迎接新世紀廣場文藝演出 一等獎
* 2000年 蓮都區走進新世紀民間文藝大會 優秀獎、組織獎
* 2003年 武村板龍參加麗水市民間踩街文藝表演活動榮獲金獎
* 2005年 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龍騰獅舞鬧蓮城”龍獅大會銀獎
但是武村板龍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其主要問題有:
* 隨著村民娛樂活動的豐富多彩,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花時間在板龍的制作和盤龍上;
* 進城工作和外出經商的年輕人已經成為大多數,春節七天的年假對于板龍的制作和盤龍來說并不足夠;
* 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武村將逐漸從農村變為城中村,隨著年輕人的流出和外來人口的流入,村民的集體凝聚力也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基層文化部門應該扮演主要的角色,但是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貧瘠的農村基層和面臨失傳的挑戰來說,目前國家和政府對其投入和重視還遠遠不夠。只有在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基層文化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基層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注釋:
①特別的祈福,一般在村民家里那年有媳婦剛進門,要討個好的彩頭,盼著早生孫子,就會要求生龍蛋,當然這家也需要出個大紅包。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聯城文化廣電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