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寒夜》中曾樹生的形象為論述對象,通過曾樹生在不同的環境中心理與外在不同的表現和展示,探討女性的歷史境遇與生存境遇,剖析女性在不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最終表現。
關鍵詞:曾樹生;個性解放;知識女性
在巴金塑造的許多女性人物當中,曾樹生是最后一個,也是爭議最多的一個。曾樹生是一個深受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影響的充滿激情和生命力的新時代女性。曾樹生并不是作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現實的缺點,但也有可貴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她沖破封建禮教和汪文宣自由戀愛,她以前有過遠大理想——為教育事業獻身。曾樹生是一個糾結的人物,因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與現實,自由與責任之間掙扎。
一、勇于追求幸福與自由
曾樹生與汪文宣的愛情是自由的也是大膽的,他們沖破世俗的偏見,自由戀愛并按照新的方式——未舉行正式婚禮而與汪文宣同居生子,這樣的舉動在那個年代該有多大的勇氣,但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地邁出了驚世駭俗的一步,她的自主意識可見一斑。在家里,曾樹生的種種作法汪母都看不慣,汪母認為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正當的,經常辱罵曾樹生是文宣的“姘頭”。 抗戰開始后社會境況比較慘淡,汪文宣和曾樹生最初夢想破滅,生活日漸壓抑與痛苦。曾樹生與汪文宣的愛情在時間的洗禮下漸漸地轉化成親情,面對年幼的小宣,多病的丈夫,她放棄了自己的遠大理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曾樹生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她物質生活匱乏,追求精神生活無可厚非。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壓下成為汪文宣那樣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選擇在燈紅酒綠中尋找安慰,靠頻繁的交際活動麻痹自己,讓自己忘掉現實生活的苦悶。這是一種消極的逃避,也是在社會環境逼迫下產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做“花瓶”,給汪文宣治病,給小宣交學費,她一個人支撐著家里的全部開銷。她不僅僅承擔著物質上的重壓,還要受著婆婆的辱罵,在心靈上受著折磨。雖然汪文宣很愛她,但是丈夫的懦弱給不了她最起碼的感情慰藉,在這樣的狀況下她所受到的個性解放思想驅使著她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
二、對丈夫保有真摯的愛
在小說中巴金描寫曾樹生與丈夫感情的筆墨是非常少的,雖然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給人的是憐憫、同情,但還是非常的真切、感人。曾樹生離家出走,汪文宣去銀行找曾樹生,曾不愿回家,汪文宣心情非常的失落去酒店喝酒,被曾樹生碰到將他送回家,在婆婆的諷刺嘲笑中她還是選擇留下來陪著丈夫。從這些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溫柔體貼的女性,還是把丈夫放在心上的。當陳經理對她說敵人快要打進來了,還拿裁員來威脅她時,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還在生病的丈夫,她猶豫的說不走也不見得會死呀。在曾樹生飛蘭州的那天早上和丈夫依依不舍的情景也是真情的流露,最能顯示她不變妻情的是小說中間的吻別,她癡立于躺在睡眠中的文宣的床前柔聲告別:“宣,我們再見了,希望你不要夢著我離開你啊。”她心里不好過,用力咬著嘴唇掉轉身子離開了床,可馬上又回身去看他。這是如何的難舍難分啊!稍后,文宣趕到樓梯口來送行,樹生一見到他“一陣心酸”,就撲到他身上去,文宣連忙后退,說自己有肺病會傳染,而她“并不離開他,卻伸開兩只手將他抱住,又把她的紅唇緊緊地壓在他的干枯的嘴上,熱烈的吻了一下”并淚流滿面的說:“我真愿意傳染到你那個病,那么我就不會離開你了。”這是令人辛酸而深情的擁吻,場面催人淚下。在蘭州曾樹生經常往家里寄錢、寫信。汪文宣一直對她也是有著愧疚和歉意的,說她是好心腸的人。最后得知汪文宣的死時,“他葬在哪?我要去看他!”“她感到一陣劇烈的心痛,她后悔,她真想立刻就到他的墓地去。”她這也是真情的流露,表明她還是深深的愛著丈夫的。
三、追求經濟獨立和人格獨立
與魯迅的《傷逝》里的子君相比,曾樹生是一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有文化、有思想、對身邊的人有責任感的知識女性。在那么重的生活壓力下,她讓兒子小宣去比較好的學校去讀書,而她卻默默的獨自承受著一筆很重的學費開支,同時總是盡自己的能力去照顧丈夫和婆婆的生活。曾樹生可以說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才去奔波,去承受黑暗的社會對一個柔弱的知識女性的欺凌與壓迫。如果說丈夫汪文宣是一個堅強、能干的男人的話,她還會去當“花瓶”、和情人飛去蘭州嗎?曾樹生最后成了一個真正的“花瓶”,她把人生,把理想完全拋棄了。對于曾樹生這一選擇好像違背了常人所認為的人物性格的道德原則,但其實她也是受害者。在生活的折磨下,她不得不成為“花瓶”,整天忍氣吞聲的受著旁人的鄙夷。總之,她在社會上、家庭里都處于深陷的苦悶之中無法自拔。在小說的開頭就寫曾樹生與丈夫發生爭吵后離家出走,小說的結尾她還是流浪在陰暗的街上。
總之,“曾樹生雖算不上是個好女人,但也不是個壞女人。”用小說中文宣的話來說“她決不是一個壞女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巴金老先生在回憶創作《寒夜》時曾這樣談過曾樹生“我最初在曾樹生的身上看見一位朋友的太太的影子,后來我寫下去就看到了更多的人,其中也有蕭珊。所以我并不認為她不是好人”。曾樹生以自己的真誠、善良、有情有義、充滿生命的活力、追求獨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識成為巴金所塑造的眾多知識女性中最具深刻寓意的一個。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一位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新派女性的典型形象。
(作者簡介:王聰聰,河南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2012級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