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真 趙慧蓉
摘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行業性, 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主要是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行業的發展服務。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農村發展環境、政策也隨之改變,從而廣泛、深刻地涉及到其空間形態結構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藝術類高職院校應主動承擔起為新農村住宅建設服務的責任,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院校;新農村;居住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農村建房的熱潮隨之興起。然而,由于缺乏整體規劃、設計指導和技術支持,農村住宅出現了南北不分、如出一轍的狀況,部分建筑質量低劣,影響實際使用。而且布局分散,規模過小,基礎設施及社會服務設施落后,這些不良現象應引起各界充分重視,要從實際出發,合理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新農村居住建設。
一、藝術類高職院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明確了高職院校要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開展對口支援與交流, 提供師資培訓和促進區域內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等內容。所以對高職院校服務新農村居住建設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而藝術類高職院校作為專業對口的技能教學型高校能為新農村的居住建設做些什么成為一個越來越引起注意的問題。
1.文化優勢。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不高, 已成為影響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制約因素。藝術類高職院校與其它院校相比,眼界較為開闊,思維靈活,可以幫助農民盡快轉變觀念,走出固有的思維模式, 激發出更多的創新靈感的。
2.技術優勢。農民在建房時大多采取自主建設的方式,缺乏設計圖紙,只追求面積和層高上的要求,很少經過專業的節能設計,加上建筑施工隊伍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導致房屋存在構造不合理、隔熱保溫性能低,多數不能滿足國家有關建筑設計規范的標準。而且缺乏全局觀念,隨意用地,分散居住,基礎配套設施很差。
3.人才優勢。農村對教育的需求仍然是培養大量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農民和基層職業技術人員, 培養和造就億萬新型農民, 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主體。2006 年9 月, 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天津召開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06 年學術年會”上表示: 新農村建設人才的主體要靠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不能無所作為, 更不能被邊緣化。
藝術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與不少企業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養合作關系。它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幫助企業和行業分析新農村建設對人才規模和能力的新要求, 明確定位, 找準重點,成為行業和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技術與人才后盾, 促進行業和企業放心大膽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去。
二、積極探索藝術類高職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1.主動服務,觀念引導。由于長期以來以城市為中心的傾向存在,而且農村建筑面積小、投資少、設計難度大而收費又非常低廉,致使很多設計師不愿涉足。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師生都應該樹立起重視農村住宅規劃設計的觀念和主動服務意識,積極投入到農村住宅規劃設計的研究和實際工作中。同時,將自己的知識與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不定期組成下鄉支援隊伍,改變農民落后的自主建設方式。
2.教師下鄉,擔任兼職技術專家。首先,制定鼓勵教師下鄉服務的政策,建立有效促進教師充分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激勵機制。把服務農村居住建設作為教師個性化和終身化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3.積極開展培訓服務 。村鎮建設管理人員數量少,未經正式培訓,需要專門人才。可以依托學院實訓基地,結合當地實際、編寫適用成人學習的通俗易懂的教材,開展農民技能培訓。
4.調整辦學理念, 培養留得住、干得好的農村人才。高職院校要想面向農村做好育人、服務工作, 辦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等許多方面都要調整, 使其更具有針對性, 適合新農村建設需求。
首先,根據農村建設特點及地方經濟的需要調整現有專業設置,開發課程體系,積極采取校企合作、校村合作的方式實施訂單式培養方案,從形式到內容都應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鄉鎮培養對口的建設人才。
其次,在為農村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的過程中,教育和引導大學畢業生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積極引導他們服務新農村建設,到鄉鎮建設部門就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
三、結語
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新農村建設的大環境下,藝術類高職院校為新農村居住建設提供服務,必將促使教育緊密結合當地實際,開拓辦學思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相信在學校、農民及主管部門的共同協作下產生的規劃、設計,將會最大可能地保證我國農村未來居住建設的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2011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蘇南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新型居住形態的探索與建構》部分成果,編號是(2011SJB760027)
(作者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