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梅
摘要:生活在圖像時代,我們的思想意識觀念越來越受到網絡的影響,傳媒,圖像控制,傳媒圖像與商業圖像逐漸占據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視覺空間,人們變得習慣通過圖像認識事物、認識自然、認識生活。很多藝術家從以前的直接觀看、認識自然,變成了依靠圖像了解自然。在圖像豐富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那么繪畫與圖片、照片之間,還有什么分別?
關鍵詞:圖像時代;油畫創作
近些年以來,出現的當代架上繪畫藝術,足以證明:伴隨著文化背景的巨大轉換,還有外來文化與新媒體藝術的巨大影響,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已經出現,從其他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作為一種補充、更新,從而建立起新的樣式和新的審美視像,以滿足人們新的審美需要。
在西方,沃霍爾、格哈德·里希特、盧卡·托馬斯等曾利用圖象輔助繪畫創作;在中國,從張曉剛、劉小東等一批活躍在中國當代的藝術家的作品中明顯地發現借助圖像的痕跡。借鑒圖像豐富了藝術家的創作素材,使中國當代油畫更具多元化。
當然,現在繪畫中很多畫家不光是使用油畫顏料這一種媒介,一幅創作中也許用了多種物質材料,譬如說:丙烯,石膏粉等等。這要看畫家要表現什么樣的思想從而選擇什么樣的物質材料,這樣更能充分的,有力度的向人們展現出來。
一、中國當代油畫中圖像借鑒的現象
隨著照相機、攝像機、掃描儀以及電腦的普及,拍攝圖象和傳播圖象越來越便捷了。這極大地方便了繪畫創作,現在,許多藝術家借鑒圖像來進行藝術創作。
一些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借鑒了圖像的形式構成,如張曉剛,他的作品用較為單一的黑白色調、模糊的人物形象、簡單的背景,突顯老照片的感覺。姑且把其作品背后的觀念擱置一旁,單從繪畫本身的視覺角度去探討,在作品中巧妙的借用“老照片”作為自己的創作語匯,單色調的畫面減少了繁多復雜的色彩對畫面的視覺心理干擾,引導觀眾關注人物的表情、動作和光照效果,使觀看者仿佛置身于時光檔案館中,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劉小東也經常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照片作畫,其繪畫對象往往是一些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普通百姓,他喜歡用粗獷的表現手法描繪人們的生活狀態,把生活中新鮮與真實直接延伸到作品中,他的作品有一種鏡頭感,能使觀者融入畫面中的情節,正是這種專屬于照相機的瞬間定格的特點使劉小東作品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氣息。
二、油畫創作中圖像借鑒的利與弊
(一)圖像借鑒在油畫創作中的作用
毋庸質疑,圖像給油畫創作帶來了各種便利。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創作一幅人物群像油畫需要收集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各類人物速寫和素描寫生、油畫寫生。現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隨身帶著的不是速寫本而是數碼相機。圖像還可以幫助畫家快速記錄下更加具體更加精確的視覺形象,這是畫家肉眼無法一下子捕捉到的,這大大簡化畫家的作畫過程。
照相機所拍出來的圖像,節省了畫家很多的時間。使畫家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和思考繪畫的技法和表現力。有研究者認為,早在十七 世紀,維米爾已經在創作時利用了和照相機呈像差不多的暗箱,他有可能是將攝影圖像投射到了畫布上,然后再按照影像勾畫輪廓與上色,因此,他的作品有時與攝影作品感覺類似。
(二)圖像借鑒在油畫創作中的弊端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雖然圖像借鑒的便捷、直觀給藝術家的工作帶來了幫助,也給藝術家創作帶來困擾。借助圖像進行創作給藝術家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許多藝術家產生了依賴。
速寫是藝術家進行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速寫的訓練是培養造型能力的重要訓練方式。在用速寫的方式準備創作草稿的時候,藝術家就已經開始主動處理畫面了,到進入正稿階段時,畫面構圖以及物體的分布、動態經過其主動的處理已經很充分和值得推敲了。而如今,我們可以發現,部分畫家的速寫技能正在退化,雖然可以照抄圖像,但是不會畫速寫和默寫,對造型缺少主動的把握能力。
由此可見,在油畫創作中如果不能合理地借鑒圖像,的確是會存在對創作不利的因素的。在我們學習繪畫和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和克服圖像帶來的負面作用。
三、我們如何正確對待這種現象
處在這樣一個視覺圖像豐富的時代,我們都無法逃避圖像的泛濫對我們生活及藝術創作的影響。因而,必須在藝術創作中準確把握、合理利用圖像,更應當對圖像有清晰的認識。圖像,是表達其所處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感情、思維觀念的最直接的手段方式,圖像還具有喚起各種時代情感的力量。格雷戈里但教皇曾這樣寫到,“文章對具有識字能力的人起什么樣的作用,那么繪畫就對文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油畫創作充滿著藝術家的智慧和個性,只有合理的借助圖象,才能更好的激發藝術家的個性創作;只有把寫生訓練和圖象收集有機的結合,才能對繪畫創作起到良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心矁.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2]呂澎,易丹.《中國當代藝術史1979——1989》[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3][德]華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