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太烽

四月,人生第一次的臺灣之旅是獨特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這一次的旅行有“第六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創意語文教學交流活動”作伴。單純的旅行,如走馬觀花,最后或許除了照片,什么也沒有留下。純粹的學習,又使人神疲力乏。當旅游和學習結合在一起,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旅行也變得更加充實。而能與來自省內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同行,是我的榮幸。在同行人的言談舉止之間,我無時不刻不在學習,得到啟發。
兩天的教學交流里,執教的八位語文老師如八仙過海般,各顯神通:臺灣陳桂芬老師的朗讀教學,北京朱暢思老師的吟誦教學,香港湯芷琪老師的預測閱讀教學,東莞馬新民老師的對比閱讀教學,澳門賀誠老師的詞句朗讀教學,珠海容理誠老師的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對譯教學,臺灣丁美雪老師的表格歸納教學,為我們展示了八堂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課。而每一節課的背后,我們都可以看到因為地域、政治文化和教師個體的差異,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教學創意的著力點也各不相同。
其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首先是朱暢思老師的《平仄之美》。說來慚愧,我雖為語文教師,吟誦卻一直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只好自卑地以外行看熱鬧的心態來看待這堂課。朱暢思老師如舞者般在課堂上迸發出的活力,實實在在地不僅感染了臺上的學生,也吸引了臺下聽課的老師們。一次次隨著伴奏而起的吟唱,一首首平長仄短的完美演繹,在臺中教育大學的音樂廳里上演的仿佛是一出音樂劇,而非一堂語文課。盡管課后的點評褒貶不一,甚至有人認為教者有嘩眾取寵之舉。但我以為,無論如何,朱暢思老師那激情四射的活力,足以調動課堂上每一個孩子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的學習是主動而高效的。倘若我是一個小學生,或許我會因為這樣一節課而喜歡上吟誦,對我國的古典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
緊接著是澳門賀誠老師的《萬里長城》。生于浙江寧波的賀誠老師盡管現今供職于澳門,但其教育經歷更多的是在內地。課堂上“以讀為本,突出語言實踐”,強調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增強學生自身的感受與體驗。賀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多樣而有針對性的評價,讓人拍案叫絕。他讓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因有新的感受和體驗而并不枯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揣摩和感悟,增強語言文字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一堂很扎實的語文課,學生有個性化的閱讀,也積累了不少詞句。但是,也有一點值得思考的是:學生更多地是在教者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去朗讀和感悟,倘若教師撒開手中的線,學生又該何去何從呢?
最后讓我難忘的是珠海容理誠老師的《賣油翁》。容老師以“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為創意立足點,通過反復測驗的形式完成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對譯教學。而這種測驗形式透射出的是多年應試教育的蹤影,在當下的基礎教育中也依然存在的現象。目前而言,對學生的評價離不開考試無可非議,但是在課堂上反復模擬考試是否會增加學生的壓力?當堂公布學生的名字和得分來激勵高分的學生,但對那些得分低的學生來說又是否妥當?教育要服從學生的發展規律,珠海市香洲區于2011年提出了“基于標準的差異化命題”的思想,即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在同一次考試中通過精心的多向設計來滿足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題來回答問題,使大多數學生找回自己的成功價值和學習興趣。通過在題型上設置“選做題”,在內容上挖掘“開放題”,在回答方面考慮“多樣性”,在評卷方面不拘泥于唯一答案,讓學生在考試過程中自由選擇——這種形式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普遍認可。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創意是一種藝術,師生對話的課堂會因為有了精心的設計、全心的融入而更富有詩情畫意。一堂課的美所呈現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而面對著一堂課、一篇文章、一群可愛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獨具慧眼地去發現美之所在。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采取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用語文的思維啟發孩子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會孩子發散思維,并在追尋多元化結果的過程中,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備課時,我們要學會放低自己,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時常問問自己,孩子們需要什么,想要什么?這節課我們要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多問幾個為什么,認真鉆研,常讀常新,這樣才常教常新。我們是要借鑒別人的長處,更應結合自身實際,發現自己的特點,逐步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走出適合自己的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