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紅
據史料所載,中國戲曲的起源是原始社會的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在原始社會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同時,一些新的歌舞也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相繼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這些歌舞演出后來逐漸發展演變,經過漢代、唐代到宋代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由此可見,戲曲最先是在民間發展起來的,它的根基在廣袤的中國農村。
莆仙戲是福建古老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莆仙戲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的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莆仙戲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并結合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的藝術特點,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迄今為止,莆仙戲仍保留宋元南戲的藝術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千百年來,莆仙戲作為地方劇種能夠薪火相傳至今,除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之外,還得歸功于莆仙地區民間旺盛的文化需求。據不完全統計,莆仙戲地區現有莆仙戲表演團體一百四十多個,這些劇團長期活躍于興化方言區域的城鄉之間,每個劇團每年的演出不下五百場。旺盛的農村文化需求,直接促進了莆仙戲的繁榮與發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地方劇種的戲曲演員的同行們往往有這樣的錯誤的認識:認為“會演戲”比“業務戲”重要。因為“會演戲”是演給專家們看的,“會演戲”演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劇團和個人的聲譽;而下鄉演的是“業務戲”,面對的是普通觀眾,不必過于認真。這其實是一種誤判,不要小覷農村舞臺對戲曲演員的藝術發展的影響。如果一個戲曲演員只著重于“會演戲”忽視了“業務戲”,撇開職業道德不說,最起碼他不是個合格的演員。莆仙戲之所以能夠千年來保留獨特的藝術風格,就是靠一代代莆仙戲表演藝術家懷著敬畏的藝術精神和嚴謹的藝術態度,常年累月在鄉村演出,才得以保留至今。何況所謂的“會演戲”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根本不存在,代代藝人都是在興化地區鄉村的草臺上演繹莆仙戲傳奇。并在草臺誕生了許許多多莆仙戲名角,這些莆仙戲名角在群眾中擁有極高的聲譽,他們在鄉村的舞臺上譜寫各自的藝術人生。再說,以福建省為例,全省的戲曲會演三年才一度,文化廳之所以舉辦戲曲會演,為的是對各個劇團進行三年一次大檢閱。頒發獎狀、授受榮譽也是對演員平時勤學苦練的一種鼓勵,目的是促進戲曲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如果一個戲曲演員,在平時下鄉演出期間,舞臺作風極其懶散,即便你再怎么認真、重視“會演戲”的演出也是于事無補。因為戲曲表演這門功夫不是可以一蹴而就,需要戲曲演員平時勤學苦練,長期實踐,日累月積之后,才能夠至臻完善不斷成熟,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臨時抱佛腳的做派斷不可取,也毫無意義。這點筆者自己深有體會,筆者在莆仙戲一團擔任生角演員也將近二十多年了,參與“會演戲”演出的劇目也就那幾臺,平時演出最多的還是鄉村的草臺戲。莆仙戲的觀眾大多數在民間,每個觀眾都是評委,你在臺上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句唱腔都逃不出觀眾的慧眼。有一次,我演“業務戲”《法與情》里扮演李有義這個角色時,由于家里有點私事一時無法解決,我整天想著這事,精神難以集中,把這個情緒帶到舞臺上去,演到第三場時,在物臺發揮不正常。等下場休息時,一個老大爺特地到化妝室里找我,很專業地指出我表演失誤地方,羞得筆者無地自容。自從那時起,筆者每次演出都像演“會演戲”一樣認認真真對待,不敢絲毫掉以輕心。為此劇團所到之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筆者也博得許多觀眾喜愛和贊賞,被稱之為“生仔志紅”。可見,草臺戲你演好了,同樣可以獲得觀眾的肯定,為劇團和個人贏得榮譽。
戲曲表演的藝術最大特點是觀眾與演員之間直接相互交流,觀眾在看戲的同時也是在審判如戲的人生。舞臺上人物的善與惡、是與非觀眾都感同身受。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接受劇目里宣揚的“真善美”,對那些“假丑惡”深惡痛絕。中國鄉村的廣大農民,性格敦厚樸實,善良正直,一個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認真演出,就會獲得農村觀眾的尊重。小鄉村亦有大舞臺,只要戲曲演員扎根此間,扎扎實實、勤勤懇懇,總有一天會得到觀眾的認同的,觀眾的口碑對一個戲曲演員來說是最高回報。夫復何求乎?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莆仙戲信息中心; 莆田市荔城區莆仙戲一團戲劇有限公司。)